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在进行绘本阅读时,他们往往停留在自己的理解认识上,他们的阅读理解是独创的、零散的,不一定是围绕绘本核心内容的理解与表达。同时,如果幼儿仅限于自己的阅读理解,没有得到教师有效的支持和引导,幼儿的阅读能力不会得到有效提升。
在大班绘本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看作是搭建脚手架的过程。教师借助于支架式的教学为幼儿的绘本阅读提供了多种支持,帮助幼儿理解知识内容,并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
何为支架式教学呢?支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是建筑工人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平台或柱子等。教育者将其用来比喻人或物对于幼儿学习所具有的支持、引导、协助的作用。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幼儿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儿童能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在绘本阅读之前教师要努力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采用简单的提问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拓宽思考角度。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宜的语言刺激。调动幼儿的兴趣,发动友好的交谈,创造积极、互动的交流氛围正是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以大班绘本阅读《小青虫的梦》为例,教师在导入环节先播放了优美、舒缓的音乐,将幼儿先带进一种音乐的意境中,再引导幼儿述说听完音乐的感受。有的幼儿说:“音乐很动听。”有的说:“音乐让她很陶醉,就像在梦里一般!”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向往,在幼儿的回答中引出这么美的音乐是蟋蟀在开音乐会呢!
教师通过借助音乐意境的渲染,给幼儿首先创设了一个唯美的阅读氛围,也为接下去的小青虫因为自卑而不敢在人前听音乐作了一个对比衬托。幼儿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环境刺激,启发回忆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活动情景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借助于教师语言的参与,将知识内化,构建新的记忆、思维和心理表征的结构,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借助情境支架,帮助幼儿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学习。在学前教育领域,情境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学前儿童主要是在情境之中学习与发展,主要是与情境相互作用而发展。
二、搭建支架,引导阅读
教师适时的语言、行为支架,引导幼儿在解惑的同时有效学习。在绘本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幼儿“跳”一下就能够“摘到果子”,以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在大班绘本阅读《小青虫的梦》中,教师采用了对比设疑,通过三个关键词展开提问:①躲――为什么其他小动物都围着蟋蟀听音乐,而小青虫却要躲起来听呢?幼儿在读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蟋蟀因为自己的音乐美而觉得很神气,由此赶走了小青虫;小青虫因为长的丑而觉得很卑微由此躲了起来。②藏――小青虫为什么要结茧?幼儿可以发现从躲到藏,藏字更为隐蔽,就不会被蟋蟀发现再赶走它了。③飞――这次小青虫是怎么听音乐的,为什么不躲不藏了?观察图片后幼儿看到了小青虫蜕变或翩翩起舞的美丽的蝴蝶。
此时的教师是正在支架幼儿学习的教师。通过看图阅读这一步骤,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当前阅读的水平。强调在看图猜测的时候教师要少提示,给幼儿充分表现、表达自己水平的空间。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倾听幼儿的讲述,从而初步确定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接着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确定支架点,也即幼儿具体需要提高、支持、引导的地方。在支架点确定之后,教师则可以运用适当方法来支架幼儿的阅读。运用了支架式教学的阅读是帮助幼儿从被动“听故事”逐渐发展到主动“讲故事”,帮助幼儿从依赖、伴随阅读过渡到独立、自主阅读的最佳开展方式。
有的时候,当教师发现幼儿遭遇挫折而难以继续活动时,常常是简单告知解决的方法或指责幼儿未能注意和理解自己的有关讲解,漠视这个处在儿童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而贻误了最佳教育契机。这时,我们要把握时机,提供恰当适宜的语言、行为支架,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打开通向最近发展区的“门户”,引导幼儿在合作互动中建构相关的知识经验,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撤去支架,独立认知
问题在教师的提问下产生,教师的提问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的问题就像一个支架,引導幼儿将自己所观察到的经验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动,从而使他们的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与此同时,随着幼儿自身能力的增长,教师又要逐渐淡出支架,直至撤出支架,让幼儿自己承担学习的责任,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幼儿从依赖阅读,从教师伴随阅读最终走向独立阅读,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恰恰也是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移给幼儿。因此,这时的教师就会逐步退出阅读活动,一旦幼儿能独立完成任务,教师便可逐渐撤去支架,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大班绘本阅读《小青虫的梦》中,结束环节老师请幼儿完整地看了一遍图书。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结合音乐进行表演,表演小青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一方面通过表演进一步让幼儿了解小青虫蜕变蝴蝶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幼儿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这种意境美,给活动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幼儿的自主阅读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有教师适当介入,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过程。教师的教是支持、协助、引导,幼儿的学则是他们在教师的支持、协助、引导下不断建构自身。而提供支架的过程就包含着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就是这样一个教师与幼儿积极互动、合作建构的过程。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体现为从幼儿的现有水平出发,在准确设置教学难点的同时,教师适时、适当、适量地给予支持与帮助,不断地为其搭建各种学习支架,为幼儿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也是为发展幼儿的进一步理解而提供一定的支撑,使他们的理解逐步深入,从而引导幼儿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最终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因此,支架不仅是可以帮助和促使幼儿与自己的内在可能性进行对话与碰撞的催化剂,同时还是现有走向可能的桥梁。它可以帮助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地成长,幼儿在支架的帮助和支持下,减少了学习中的不确定性,新旧知识发生了联系,形成了新的概念和新的图式,促进了个人知识的建构,完成了内化,即最终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大班绘本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看作是搭建脚手架的过程。教师借助于支架式的教学为幼儿的绘本阅读提供了多种支持,帮助幼儿理解知识内容,并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
何为支架式教学呢?支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是建筑工人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平台或柱子等。教育者将其用来比喻人或物对于幼儿学习所具有的支持、引导、协助的作用。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幼儿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儿童能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在绘本阅读之前教师要努力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采用简单的提问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拓宽思考角度。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宜的语言刺激。调动幼儿的兴趣,发动友好的交谈,创造积极、互动的交流氛围正是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以大班绘本阅读《小青虫的梦》为例,教师在导入环节先播放了优美、舒缓的音乐,将幼儿先带进一种音乐的意境中,再引导幼儿述说听完音乐的感受。有的幼儿说:“音乐很动听。”有的说:“音乐让她很陶醉,就像在梦里一般!”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向往,在幼儿的回答中引出这么美的音乐是蟋蟀在开音乐会呢!
教师通过借助音乐意境的渲染,给幼儿首先创设了一个唯美的阅读氛围,也为接下去的小青虫因为自卑而不敢在人前听音乐作了一个对比衬托。幼儿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环境刺激,启发回忆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活动情景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借助于教师语言的参与,将知识内化,构建新的记忆、思维和心理表征的结构,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借助情境支架,帮助幼儿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学习。在学前教育领域,情境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学前儿童主要是在情境之中学习与发展,主要是与情境相互作用而发展。
二、搭建支架,引导阅读
教师适时的语言、行为支架,引导幼儿在解惑的同时有效学习。在绘本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幼儿“跳”一下就能够“摘到果子”,以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在大班绘本阅读《小青虫的梦》中,教师采用了对比设疑,通过三个关键词展开提问:①躲――为什么其他小动物都围着蟋蟀听音乐,而小青虫却要躲起来听呢?幼儿在读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蟋蟀因为自己的音乐美而觉得很神气,由此赶走了小青虫;小青虫因为长的丑而觉得很卑微由此躲了起来。②藏――小青虫为什么要结茧?幼儿可以发现从躲到藏,藏字更为隐蔽,就不会被蟋蟀发现再赶走它了。③飞――这次小青虫是怎么听音乐的,为什么不躲不藏了?观察图片后幼儿看到了小青虫蜕变或翩翩起舞的美丽的蝴蝶。
此时的教师是正在支架幼儿学习的教师。通过看图阅读这一步骤,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当前阅读的水平。强调在看图猜测的时候教师要少提示,给幼儿充分表现、表达自己水平的空间。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倾听幼儿的讲述,从而初步确定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接着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确定支架点,也即幼儿具体需要提高、支持、引导的地方。在支架点确定之后,教师则可以运用适当方法来支架幼儿的阅读。运用了支架式教学的阅读是帮助幼儿从被动“听故事”逐渐发展到主动“讲故事”,帮助幼儿从依赖、伴随阅读过渡到独立、自主阅读的最佳开展方式。
有的时候,当教师发现幼儿遭遇挫折而难以继续活动时,常常是简单告知解决的方法或指责幼儿未能注意和理解自己的有关讲解,漠视这个处在儿童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而贻误了最佳教育契机。这时,我们要把握时机,提供恰当适宜的语言、行为支架,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打开通向最近发展区的“门户”,引导幼儿在合作互动中建构相关的知识经验,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撤去支架,独立认知
问题在教师的提问下产生,教师的提问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的问题就像一个支架,引導幼儿将自己所观察到的经验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动,从而使他们的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与此同时,随着幼儿自身能力的增长,教师又要逐渐淡出支架,直至撤出支架,让幼儿自己承担学习的责任,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幼儿从依赖阅读,从教师伴随阅读最终走向独立阅读,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恰恰也是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移给幼儿。因此,这时的教师就会逐步退出阅读活动,一旦幼儿能独立完成任务,教师便可逐渐撤去支架,让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大班绘本阅读《小青虫的梦》中,结束环节老师请幼儿完整地看了一遍图书。在此基础上,让幼儿结合音乐进行表演,表演小青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一方面通过表演进一步让幼儿了解小青虫蜕变蝴蝶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幼儿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这种意境美,给活动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幼儿的自主阅读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有教师适当介入,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过程。教师的教是支持、协助、引导,幼儿的学则是他们在教师的支持、协助、引导下不断建构自身。而提供支架的过程就包含着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就是这样一个教师与幼儿积极互动、合作建构的过程。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体现为从幼儿的现有水平出发,在准确设置教学难点的同时,教师适时、适当、适量地给予支持与帮助,不断地为其搭建各种学习支架,为幼儿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也是为发展幼儿的进一步理解而提供一定的支撑,使他们的理解逐步深入,从而引导幼儿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最终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因此,支架不仅是可以帮助和促使幼儿与自己的内在可能性进行对话与碰撞的催化剂,同时还是现有走向可能的桥梁。它可以帮助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地成长,幼儿在支架的帮助和支持下,减少了学习中的不确定性,新旧知识发生了联系,形成了新的概念和新的图式,促进了个人知识的建构,完成了内化,即最终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