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的花朵绽放在现代的课堂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_ST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我国各朝各代都有着自己的代表文学体裁,早就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说。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新教材中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这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但是,如何教好古诗文呢?很多人困惑颇多,我个人的体会与做法如下:
  一、未雨绸缪,做好储备
  所谓“未雨绸缪,做好储备”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说白了就是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布置的预习是老师有指引性的带有作业性质的预习。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我会设计导学案,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我还喜欢让学生课前写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一个比较学习,明白诗词语言的精练,使学生在语言上有所收益等等。当然,预习作业设计必须是有针对性和适量的,否则就适得其反了。而要做到有效,就需要老师认真地花精神地去备课、去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进入最好的课前准备状态。
  二、诗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三、一读一问,循序渐进
  无可否认,多读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但若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相信读的效果会好很多。在教学中,我喜欢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这样,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四、学法渗透,举一反三
  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方法学到家,怎考都不怕。只要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掌握好,就能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自主状态。所以在教学诗词时,我都会时时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时,我就会说说欣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的第一步是什么。当到某一相应环节时,我又会结合讲授内容提出方法。教授另一首诗词时,我也会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回忆方法,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活学活用。当每一次利用一首诗词完整地讲完方法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举一反三,然后师生合作探究,进行互动讨论。
  五、改变体裁,想象体会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意,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他们也就认为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时也因应实际进行了,但是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我花在此的时间是相当少的。我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改变后的散文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六、动手画画,其乐无穷
  常言“诗如画”,这是对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兴奋、异常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课程标准和新实验教材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及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的确,学好古诗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素养,于国家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己,加大创新力度,以求极早找到科学的、高效的、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的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在教学中反复实践,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实施读议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引导学生认真自学,内化课本知识。  上课前,可将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以思考题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这样学生目标明确,心中有数,调动了学生积
期刊
一、科学课请给学生创设日常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创设日常生活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认知科学。例如学习《食物》这一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往往天天接触的东西容易被忽视,他们并不关注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根据对学生原
期刊
摘 要:要实施高中化学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就要做到:1.课堂上面向全体;2.学生积极参与;3.教师教学方式灵活多样;4.师生注意“交流”互动;5.渗透化学方法和思想等。  关键词:化学课堂 有效性教学策略 个性化辅导 现代化教学 交流互动 学科思想  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无疑是一项重要任务。而教师拥有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理念下的“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是其它学科的基础,以其学科的本质要求,课堂必须洋溢活力、充满激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言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情 素养 创新  新课程强调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一篇文章由于篇幅等原因,所传达的信息毕竟有限,这给学生的理解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学生情感的激发受到了阻滞。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广开门路,在课文描绘的空白处
期刊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理性化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存在着内容头绪繁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强等问题,有将教学对象成人化、专业化的弊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将某些鲜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概念化、模式化、刻板化的倾向,导致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接受困难,进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否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这些理性化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将课堂教学变得
期刊
常言道:人贵直,文贵曲。“曲”是文章形式美的重要内容。文章为了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就应做到迂回曲折、曲径通幽,含蓄而艺术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苏轼的“文似看山不喜平”也正是这个道理。平铺直叙的文章一览无余,会使人厌倦,没有荡气回肠之美,没有值得玩味的余地,文章的艺术性也自然不强。为了突出文章跌宕曲折的形式美,应处理好以下几种辩证关系:  一、张与弛的关系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章情节如果有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还说:“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因此,为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明确的自学动机和良好的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然而在继续以升学为主要评价目标的学校,由于物理在中考中只有70分,所以有些学校将物理划为次要课(语数外占120分划为主要课),实验岗位定为次要的辅导岗位,认为实验教师就是收发仪器、清洁卫生的,于是老弱病残、关系户进了实验室;有些学校则是物理老师与实验员合二为一。前者,实验教师是一个“再就业”的好岗位,工资福利待遇可以得到保障;后者,实验教师的工资正常晋升都有困难,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兴趣不浓的事实,简要分析了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应试教育与功利主义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方法 现状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是已经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历史是一座桥梁,架起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然而,目前学
期刊
语文的教学效果向来以“少、慢、差、费”为世人所诟病。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每看到此总有一种被人冤枉的感觉。然而悲哀之余却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这样的评价落到了语文老师的头上?是世人对我们的期望值过高,还是我们本身确实有问题?好在我们是理性的、清醒的,当下提倡的高效课堂实践中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孜孜不倦地做了不懈努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说说自己的管窥之见。  一、妥当的朗读训练  学习任何一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