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和心里发育都不完善。因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矫正,不仅影响到他们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会致使其今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会引发犯罪的行为。本文从小班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从而探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及个体成长因素,并从幼儿园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矫正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多种多样,有打人、推人、踢人、咬人、抓人、抢别人的东西等等的。从而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明显。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某些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多与女孩,且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在幼儿园小班就出现了诸多的攻击性行为,那么,是什么导致其有这样的行为呢?接下来我就说说致使小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大众传媒的影响。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完善,表达能力也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其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是幼儿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熊出没》等等。动画片中的打斗画面都深深的影响着幼儿,幼儿就会试着去模仿这些画面,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经常看暴力性的电视,动画片,玩暴力性的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增强。这种影响因素是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其次,是家庭教育因素。如果一个幼儿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儒目染,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另一个方面,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老人,孩子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让小班幼儿养成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习惯。如有一个小班的幼儿在偶然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就会有所增强,若在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最后,是个体成长的阶段性因素。小班幼儿大都在3—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语言发展虽快,但多数语句表达不够清楚,很多的时候是用动作来代替的,所以有些孩子会无意识的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模仿力极强,因模仿而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也很多。
由于每个幼儿的个体气质不同,加之个体发展不完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3~4岁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且多愿玩相同的玩具,如果相同数量的玩具较少时,小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工具性的攻击行为。小班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刚刚开始发展,不能较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任何不良的行为都是可以改正。
(1)幼儿园要创设宽松的环境。幼儿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引起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环境提供的刺激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幼儿园要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室内外活动空间要大,避免小班幼儿因身体的碰触而引起攻性行为。其次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活动材料要与中大班有所不同,小班幼儿相同数量的玩具,材料一定要充足,而中大班则以多种不同玩具,材料为主。另外还要注意在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时,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2)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行为,也是消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好办法。例如:妞妞将不小心摔到在地的佳佳拉起来,并和他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老师发现后在小班幼儿面前说:“妞妞真是好孩子,他真的很棒,今天帮助小佳佳站起来,还和他玩自己的玩具,我们都喜欢妞妞,都愿和他玩,对不对。”几周之后你会发现妞妞的攻击性行为减少很多。
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如果在幼儿园里采用这种亲善行为,老师及时给予小班幼儿奖励,那么其他小班幼儿也会跟着学好的。久而久之他们都会去分享共同的玩具,合作完成活动,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亲善行为就会增加。
(3)提高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小班幼儿虽然心理发展不完全,但是有的时候在成人的帮助下他们还是能够理解一下事情。当一个小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理解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在这样小朋友们都不和他玩,爸爸妈妈也不喜欢,不给买好吃的和好玩的玩具。其次教师可通过移情训练来教给幼儿体会他人的情感。告诉这个进行攻击性行为的小朋友如果把你的脸抓破你疼不疼,你高兴不高兴,还愿意和他玩吗?通过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减少。
(4)幼儿园与家长的配合。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和家长在教师孩子方面也要积极沟通,保持一致性的观点。在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这一方面,双方要积极配合随是交换信息,采用最恰当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通过双方的配合就能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少。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纠正,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耐心的帮助,让幼儿慢慢的来改正,家长和幼儿园也要沟通,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矫正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多种多样,有打人、推人、踢人、咬人、抓人、抢别人的东西等等的。从而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明显。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某些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多与女孩,且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在幼儿园小班就出现了诸多的攻击性行为,那么,是什么导致其有这样的行为呢?接下来我就说说致使小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大众传媒的影响。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完善,表达能力也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其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是幼儿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熊出没》等等。动画片中的打斗画面都深深的影响着幼儿,幼儿就会试着去模仿这些画面,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经常看暴力性的电视,动画片,玩暴力性的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增强。这种影响因素是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其次,是家庭教育因素。如果一个幼儿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儒目染,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另一个方面,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老人,孩子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让小班幼儿养成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习惯。如有一个小班的幼儿在偶然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就会有所增强,若在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最后,是个体成长的阶段性因素。小班幼儿大都在3—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语言发展虽快,但多数语句表达不够清楚,很多的时候是用动作来代替的,所以有些孩子会无意识的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模仿力极强,因模仿而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也很多。
由于每个幼儿的个体气质不同,加之个体发展不完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3~4岁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且多愿玩相同的玩具,如果相同数量的玩具较少时,小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工具性的攻击行为。小班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刚刚开始发展,不能较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任何不良的行为都是可以改正。
(1)幼儿园要创设宽松的环境。幼儿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引起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环境提供的刺激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幼儿园要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室内外活动空间要大,避免小班幼儿因身体的碰触而引起攻性行为。其次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活动材料要与中大班有所不同,小班幼儿相同数量的玩具,材料一定要充足,而中大班则以多种不同玩具,材料为主。另外还要注意在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时,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2)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行为,也是消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好办法。例如:妞妞将不小心摔到在地的佳佳拉起来,并和他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老师发现后在小班幼儿面前说:“妞妞真是好孩子,他真的很棒,今天帮助小佳佳站起来,还和他玩自己的玩具,我们都喜欢妞妞,都愿和他玩,对不对。”几周之后你会发现妞妞的攻击性行为减少很多。
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如果在幼儿园里采用这种亲善行为,老师及时给予小班幼儿奖励,那么其他小班幼儿也会跟着学好的。久而久之他们都会去分享共同的玩具,合作完成活动,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亲善行为就会增加。
(3)提高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小班幼儿虽然心理发展不完全,但是有的时候在成人的帮助下他们还是能够理解一下事情。当一个小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理解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在这样小朋友们都不和他玩,爸爸妈妈也不喜欢,不给买好吃的和好玩的玩具。其次教师可通过移情训练来教给幼儿体会他人的情感。告诉这个进行攻击性行为的小朋友如果把你的脸抓破你疼不疼,你高兴不高兴,还愿意和他玩吗?通过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减少。
(4)幼儿园与家长的配合。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和家长在教师孩子方面也要积极沟通,保持一致性的观点。在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这一方面,双方要积极配合随是交换信息,采用最恰当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通过双方的配合就能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少。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纠正,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耐心的帮助,让幼儿慢慢的来改正,家长和幼儿园也要沟通,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