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课文的出现,不仅为学生推开了一扇历史的天窗,更带给品德课程执教老师一次新挑战。如何让学生亲近历史、走进历史,使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走出烟雾弥漫的时间隧道,启迪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历史对话,笔者不断地思考与实践着……
捕捉交点,拉近历史——触碰心灵
历史离学生是遥远的,特别是千百年前的历史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但它又确确实实地存在于当今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捕捉历史与现实的交点,让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不仅为学生搭设了一块进入历史并且回归现实的跳板,又能把遥远的历史与学生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造纸术与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师生对话活动:
师:我们的教室里,哪些物品是造纸术与印刷术发展至今的成果?
生1: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就是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完美结合。
生2:校服上的校徽。
生3:我们使用的草稿纸和画纸。
生4:《小学生世界报》《小学生天地》。
师:今天的生活中到处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影子。我们的祖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在《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有了初步了解后,笔者创设了如下的小组活动:(1)给每个小组分发装有一些常用药品的盒子,让学生记录下药品中含有的药物名称;(2)观看课件中出现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部分药物的图片及名称;(3)圈出两次记录下的药物名称。对照之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平时生病时服用的中成药里,居然都含有李时珍400多年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物!他们一个个瞪大了双眼,对祖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鲁洁教授指出:品德课教学要实现归宿性回归。品德课中的历史教学最终也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要把通过教材学习所得的历史与学生今天的生活相联系。历史是过去到现在的延续,只有让历史教学的内容与话题贴近现实,才能实现时代感与历史感的交融;只有准确把握历史与今天生活的交点,品德课中的历史内容的教学才会富有生活魅力和现实价值。
深入细节,读懂历史——浸润心灵
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物和事件,更有着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由于小学品德教材中历史题材课文篇幅有限,学生所学的是精心提炼的历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再现历史中的真实情景,让组成历史的人物、情节,场景等细节融入课堂教学,以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10课《南湖游船》的教学中,对于教材提供的《25辆马车的故事》,笔者是这样利用这一历史细节的:
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除了心中永远装着人民,还靠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25辆马车的故事》。(学生自由默读故事)
生1:有一大批像刘伯承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共产党领导人。
生2: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师:故事中让你最感动的什么?
生1:刘伯承一开始就叮嘱负责军用的同志:“节省民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生2:当刘伯承发现25辆马车后,他严肃地告诫身边的同志:“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本色。”
师:从《25辆马车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刘伯承,更看到了千千万万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共产党人。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12课《筑起血肉长城》的教学,在引导学生体会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中,笔者抓住“老人和儿童为抗日踊跃捐款”这一历史细节,引导学生:(1)想一想:在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艰难岁月里,老人和孩子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有钱吗?(2)猜一猜:他们的钱可能是怎么来的?(3)说一说: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老人和孩子,你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在想、猜、说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体悟到:正是因为全民的参与,才筑起了我们民族的血肉长城。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指出:“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历史细节是具体、形象、生动的,更是典型的,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使陌生的过去鲜活起来,从而拨动人的心弦,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更多的思考。
补充时事,点亮历史——震撼心灵
历史尽管已经逝去,但它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时事的引入而丰满灵动起来,就像刚刚在眼前发生一样。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现实,加强历史与时事的相互渗透,赋予历史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感。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6课《隔海相望》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一位台湾老兵的故事》的历史背景有更清晰的了解,笔者插入了这样一段当年的时事:1987年10月,在国民党退伍军人多年的不懈努力下,台湾当局终于宣布老兵们可以返回大陆探亲,这才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同年12月,第一批探亲老兵终于踏上返乡路……学生们不仅对这一故事背后的历史事件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更体会到了台湾老兵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恋。
“两岸情深”是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学习主题,为了让学生对海峡两岸人民的深情有更直接的感受,课堂中笔者进行了“患难与共——两岸情深”的教学:
师:通过课前调查,你了解到哪些两岸同胞患难与共的感人事例?
生:2009年8月8日,台湾省南部遭遇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水灾,大陆各界心系台湾同胞,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师:当大陆同胞面临灾难的时候,台湾同胞又是怎么与我们携手并肩的?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生: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台湾同胞一直高度关注灾情,岛内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援助灾区。
师:在大灾大难面前,两岸同胞彼此感同身受,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感动了整个世界!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应留意时事,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与现实并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今天发生的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适当渗透时事,既可以培养学生从时事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无处不在,从而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高年级品德教学的重难点,也是每个中国小学生的必修课。我们要通过历史题材品德课的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读懂历史、感悟历史,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捕捉交点,拉近历史——触碰心灵
历史离学生是遥远的,特别是千百年前的历史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但它又确确实实地存在于当今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捕捉历史与现实的交点,让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不仅为学生搭设了一块进入历史并且回归现实的跳板,又能把遥远的历史与学生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造纸术与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师生对话活动:
师:我们的教室里,哪些物品是造纸术与印刷术发展至今的成果?
生1: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就是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完美结合。
生2:校服上的校徽。
生3:我们使用的草稿纸和画纸。
生4:《小学生世界报》《小学生天地》。
师:今天的生活中到处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影子。我们的祖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在《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有了初步了解后,笔者创设了如下的小组活动:(1)给每个小组分发装有一些常用药品的盒子,让学生记录下药品中含有的药物名称;(2)观看课件中出现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部分药物的图片及名称;(3)圈出两次记录下的药物名称。对照之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平时生病时服用的中成药里,居然都含有李时珍400多年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物!他们一个个瞪大了双眼,对祖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鲁洁教授指出:品德课教学要实现归宿性回归。品德课中的历史教学最终也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要把通过教材学习所得的历史与学生今天的生活相联系。历史是过去到现在的延续,只有让历史教学的内容与话题贴近现实,才能实现时代感与历史感的交融;只有准确把握历史与今天生活的交点,品德课中的历史内容的教学才会富有生活魅力和现实价值。
深入细节,读懂历史——浸润心灵
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物和事件,更有着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由于小学品德教材中历史题材课文篇幅有限,学生所学的是精心提炼的历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再现历史中的真实情景,让组成历史的人物、情节,场景等细节融入课堂教学,以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10课《南湖游船》的教学中,对于教材提供的《25辆马车的故事》,笔者是这样利用这一历史细节的:
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除了心中永远装着人民,还靠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25辆马车的故事》。(学生自由默读故事)
生1:有一大批像刘伯承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共产党领导人。
生2: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师:故事中让你最感动的什么?
生1:刘伯承一开始就叮嘱负责军用的同志:“节省民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生2:当刘伯承发现25辆马车后,他严肃地告诫身边的同志:“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本色。”
师:从《25辆马车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刘伯承,更看到了千千万万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共产党人。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12课《筑起血肉长城》的教学,在引导学生体会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中,笔者抓住“老人和儿童为抗日踊跃捐款”这一历史细节,引导学生:(1)想一想:在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艰难岁月里,老人和孩子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有钱吗?(2)猜一猜:他们的钱可能是怎么来的?(3)说一说: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老人和孩子,你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在想、猜、说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体悟到:正是因为全民的参与,才筑起了我们民族的血肉长城。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指出:“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历史细节是具体、形象、生动的,更是典型的,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使陌生的过去鲜活起来,从而拨动人的心弦,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更多的思考。
补充时事,点亮历史——震撼心灵
历史尽管已经逝去,但它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时事的引入而丰满灵动起来,就像刚刚在眼前发生一样。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现实,加强历史与时事的相互渗透,赋予历史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感。
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6课《隔海相望》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一位台湾老兵的故事》的历史背景有更清晰的了解,笔者插入了这样一段当年的时事:1987年10月,在国民党退伍军人多年的不懈努力下,台湾当局终于宣布老兵们可以返回大陆探亲,这才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同年12月,第一批探亲老兵终于踏上返乡路……学生们不仅对这一故事背后的历史事件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更体会到了台湾老兵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恋。
“两岸情深”是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学习主题,为了让学生对海峡两岸人民的深情有更直接的感受,课堂中笔者进行了“患难与共——两岸情深”的教学:
师:通过课前调查,你了解到哪些两岸同胞患难与共的感人事例?
生:2009年8月8日,台湾省南部遭遇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水灾,大陆各界心系台湾同胞,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师:当大陆同胞面临灾难的时候,台湾同胞又是怎么与我们携手并肩的?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生: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台湾同胞一直高度关注灾情,岛内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援助灾区。
师:在大灾大难面前,两岸同胞彼此感同身受,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感动了整个世界!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应留意时事,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与现实并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今天发生的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适当渗透时事,既可以培养学生从时事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无处不在,从而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高年级品德教学的重难点,也是每个中国小学生的必修课。我们要通过历史题材品德课的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读懂历史、感悟历史,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