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为保障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投入水平、师资水平、信息化水平三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其中投入水平包括:财政教育支出预算增长比例,主要反映财政教育支出预算增长情况及公共财政投向教育领域的程度;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主要反映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主要反映全社会教育投入的年度增长情况;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教育事业费在全国省份排名主要反映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水平。师资水平包括:师德与专业能力建设,主要反映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建设情况;教师学历比例,主要反映各级教育教师学历情况;生师比,主要反映教师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教师领军人才数在全国的占比,主要反映各级教育中高端领军人才情况。信息化水平主要考察“三通两平台”覆盖率和智慧校园比例。
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
近年来,江苏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夯实财务管理,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投入整体水平稳步递增。江苏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依法办事,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提高教育投入保障水平。2018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更好的教育”等八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召开教育专题会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要求满怀真情办好教育改革民生实事,要求教育系统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既定事项,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江苏省政府印发了《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职生均财政拨款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分别不低于10000元、8000元和7000元。省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推进民办教育收费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放开部分民办高校学历教育收费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拓展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各地也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如盐城市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以课后服务、学生就餐、体育设施开放、装配教室空调等四项惠民工程为抓手,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全年增加投入约14亿元,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据初步统计,2018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827.64亿元,比上年增长8.92%;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达2254.21亿元,比上年增长7.63%,占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040.47亿元(包括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和教育费附加),比上年增长3.09%,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彰显,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教育经费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江苏紧紧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健全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注重标准引导、动态调整、督促落实,有力保障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推动投入政策落地落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精神,研制出台江苏省实施意见。每年发布全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将投入标准纳入教育现代化监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对设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的主要指标。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每年发文明确市县落实教育经费保障主体责任重点考核内容,将其作为分配奖补资金的重要依据;书面通报各地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落实情况;组织开展部分地区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情况专项检查,推动教育投入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扶持激励作用。2018年,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资金累计安排教育专项资金103.8亿元,用于扶持激励市县教育事业发展;修订出台《江苏省学前教育综合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按新办法测算下达奖补资金;统筹中央资金累计下达省补助资金65.9亿元,用于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分担公用经费、补助薄弱學校改造等,提升整体办学条件;安排1.4亿元专项支持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和内涵提升;安排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资金1亿元,支持各地扩大普通高中资源;统筹中央资金累计下达职教质量提升计划补助资金12.4亿元,扶持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
三是想方设法完善投入机制。淮安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出台会议纪要,明确以上浮绩效工资方式落实高中教师补助问题,2018年市直高中人均上浮2.5万元,有力保障了高中教师待遇。常州市设立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民办学校等市级专项奖补资金近7000万元,加强市级资金对辖市区教育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无锡市着力健全学前教育财政保障机制,提出到2020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8%以上,2019年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不低于小学的2/3,并逐步达到小学标准。经费保障力度的持续加大,夯实了全省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教育发展薄弱环节不断加强。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教育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着力推动教育投入向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四个倾斜”。一是专项倾斜。2018年省级教育专项资金中,近60%用于支持市县教育发展,其中近60%下达给苏北地区。省下达改薄专项资金时,明确要求“70%以上确保用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分担倾斜。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学生资助等所需资金,省与市县在分担时,重点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补助,最高地区省转移支付比例达到75%。三是因素倾斜。将在校生人数、地方财力等指标,作为省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重要分配因素,加大对办学规模较大、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四是资助倾斜。强化精准资助,全年共下达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资助经费68.9亿元,资助学生238.7万人次。全省各学段学生资助资金中,中央和省补助资金占比近70%。同时,积极围绕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省级财政继续安排随迁子女奖补资金1.71亿元,支持苏南地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持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2018年全省总计投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138.21亿元,与《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出台前的2011年相比,总量翻了3.6倍,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11年的3.23%提高到6.13%。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工作要求与保障机制,目前省里正抓紧做好收费立项论证工作。省教育厅发布《2019年基础教育资源需求预警报告》,推动各地扩大基础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镇江扬中市2018年投入近4.5亿元用于学校新建、改扩建,有效缓解了基础教育资源不足。徐州新沂市将教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近20亿的各类存量债务纳入政府年度预算,2018年化解年度融资本息4.1亿元,化解教育基建工程存量债务9000万元。南通海门市将幼儿园纳入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范围,2018年安排专项资金6992万元,有效改善了幼儿园的办园条件。通过多种措施,教育发展短板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保障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投入水平、师资水平、信息化水平三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其中投入水平包括:财政教育支出预算增长比例,主要反映财政教育支出预算增长情况及公共财政投向教育领域的程度;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主要反映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主要反映全社会教育投入的年度增长情况;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教育事业费在全国省份排名主要反映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水平。师资水平包括:师德与专业能力建设,主要反映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建设情况;教师学历比例,主要反映各级教育教师学历情况;生师比,主要反映教师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教师领军人才数在全国的占比,主要反映各级教育中高端领军人才情况。信息化水平主要考察“三通两平台”覆盖率和智慧校园比例。
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
近年来,江苏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夯实财务管理,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投入整体水平稳步递增。江苏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依法办事,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提高教育投入保障水平。2018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更好的教育”等八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召开教育专题会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要求满怀真情办好教育改革民生实事,要求教育系统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既定事项,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江苏省政府印发了《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职生均财政拨款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分别不低于10000元、8000元和7000元。省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推进民办教育收费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放开部分民办高校学历教育收费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拓展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各地也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如盐城市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以课后服务、学生就餐、体育设施开放、装配教室空调等四项惠民工程为抓手,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全年增加投入约14亿元,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据初步统计,2018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827.64亿元,比上年增长8.92%;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达2254.21亿元,比上年增长7.63%,占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040.47亿元(包括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和教育费附加),比上年增长3.09%,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彰显,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教育经费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江苏紧紧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健全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注重标准引导、动态调整、督促落实,有力保障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推动投入政策落地落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精神,研制出台江苏省实施意见。每年发布全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将投入标准纳入教育现代化监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对设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的主要指标。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每年发文明确市县落实教育经费保障主体责任重点考核内容,将其作为分配奖补资金的重要依据;书面通报各地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落实情况;组织开展部分地区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情况专项检查,推动教育投入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扶持激励作用。2018年,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资金累计安排教育专项资金103.8亿元,用于扶持激励市县教育事业发展;修订出台《江苏省学前教育综合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按新办法测算下达奖补资金;统筹中央资金累计下达省补助资金65.9亿元,用于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分担公用经费、补助薄弱學校改造等,提升整体办学条件;安排1.4亿元专项支持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和内涵提升;安排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资金1亿元,支持各地扩大普通高中资源;统筹中央资金累计下达职教质量提升计划补助资金12.4亿元,扶持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
三是想方设法完善投入机制。淮安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出台会议纪要,明确以上浮绩效工资方式落实高中教师补助问题,2018年市直高中人均上浮2.5万元,有力保障了高中教师待遇。常州市设立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民办学校等市级专项奖补资金近7000万元,加强市级资金对辖市区教育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无锡市着力健全学前教育财政保障机制,提出到2020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8%以上,2019年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不低于小学的2/3,并逐步达到小学标准。经费保障力度的持续加大,夯实了全省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教育发展薄弱环节不断加强。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教育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着力推动教育投入向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四个倾斜”。一是专项倾斜。2018年省级教育专项资金中,近60%用于支持市县教育发展,其中近60%下达给苏北地区。省下达改薄专项资金时,明确要求“70%以上确保用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分担倾斜。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学生资助等所需资金,省与市县在分担时,重点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补助,最高地区省转移支付比例达到75%。三是因素倾斜。将在校生人数、地方财力等指标,作为省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重要分配因素,加大对办学规模较大、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四是资助倾斜。强化精准资助,全年共下达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资助经费68.9亿元,资助学生238.7万人次。全省各学段学生资助资金中,中央和省补助资金占比近70%。同时,积极围绕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省级财政继续安排随迁子女奖补资金1.71亿元,支持苏南地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持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2018年全省总计投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138.21亿元,与《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出台前的2011年相比,总量翻了3.6倍,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11年的3.23%提高到6.13%。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工作要求与保障机制,目前省里正抓紧做好收费立项论证工作。省教育厅发布《2019年基础教育资源需求预警报告》,推动各地扩大基础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镇江扬中市2018年投入近4.5亿元用于学校新建、改扩建,有效缓解了基础教育资源不足。徐州新沂市将教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近20亿的各类存量债务纳入政府年度预算,2018年化解年度融资本息4.1亿元,化解教育基建工程存量债务9000万元。南通海门市将幼儿园纳入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范围,2018年安排专项资金6992万元,有效改善了幼儿园的办园条件。通过多种措施,教育发展短板得到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