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昱:要不要对孩子使用物质奖励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o_minl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很多父母微博私信给我,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到底要不要在孩子教育中使用物质奖励。
  从欧美引入的儿童财商教育方法曾经盛行一时,比如做家务给零花钱、用物质奖励孩子的优异表现等。但是很快那些传统的父母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跟孩子谈钱谈多了,会让孩子物质化,主要会产生几个问题:⑴亲子关系物质化,孩子变得自私自利;⑵孩子把焦点集中在外在的刺激上,以外来的动力取代了内在动力,阻碍了孩子对做事动机和目的的明晰;⑶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缺乏信心和信任;⑷造成孩子之间的攀比心理;⑸孩子缺乏在主动思考和行动中才能形成的创造力。
  这些家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引入的欧美财商教育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没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只是简单地照搬照用,的确会害了孩子。
  不过,如果能善用物质化奖励,倒是让孩子理解价值与价格关系最好的机会。只不过,在使用物质奖励之前,孩子要对价值、价格及之间的交换有充分理解。
  所有的财富都是源自于交换,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价值和价格,是无法在这个金融社会获得超额利润的。而成功的投资,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价格和价值之间找到利润空间。
  用物质奖励孩子,如果只是谈到钱,可能会将孩子引导到对钱的追逐上。而对孩子的奖励如果是价值,是用一定价格体现的价值,那么孩子关注的就会是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父母的爱,也可能是父母的工作成就。比如奖励孩子分享用父母的年终奖金进行的一次旅行。久而久之,孩子会理解价值的重要性。而价格是实现价值的工具。
  当孩子能够理解价值的时候,他的专注点必然也在价值上。这个价值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的价值观。同时,这个价值观将会注定孩子一生的成就。当父母注入的价值是梦想、奋斗等正向价值时,他的行为会因为这些正向价值而得到鼓励,你不用担心孩子会缺乏内在动力。反而是那些不敢用金钱来体现价值的父母,会让孩子缺失一次机会——如何衡量价值能力的机会。很多孩子在成年后,疯狂购物,不会分配金钱、使用金钱,都是这些教育方法的后遗症。
  在物质奖励时,我们可以划定一定范围让孩子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当然,这个时候,我一定要让他告诉我这件东西为什么是有价值的,他将怎样用这件东西来提升他现在的状况。如果孩子在6岁以上,我还会让他选择在哪里买这件东西,让他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价格付出获得最大的价值收获。我相信,在跟孩子一起完成奖励的过程中,父母所获得的对孩子的影响,已经足够了。
  与孩子一起探讨奖品对他的价值时,正是给每一个家长与孩子建立共同价值观的机会。孩子通过反复思考和家长的引导,会理解为什么要花钱和怎样花钱才是对自己更有意义的。当孩子出现攀比或者无价值消费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借机引导,给予正向的训练。
  我常常看到很多成年人,在消费、投资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思考,无法承担风险,或者冲动消费,这些人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人能指导他建立价值、价格以及交换之间的关系。其实越早让孩子进行消费的训练,追逐价值,就越能帮助孩子建立投资的能力。在我的儿童财富管理课程中,针对国内富裕家庭的第二代培养就是训练他们建立这种能力。因为一个人对金钱的掌控能力是逐步提升的。先做10元钱的投资,再到百元、千元、万元、百万、亿元投资,方法是相同的,而越早训练孩子受益越多。
  (如果你在对孩子的财商教育中有什么困惑、问题及好的故事、经历,欢迎微博私信。)
其他文献
不知你是否发现,从2012年1月刊起,《钱经》就像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反复跟你唠叨债券。  从年初《躲得过的“2012”》五大奇招里就告诉你《债券是个好东西》,到年中由债券专业人士操刀的特别策划《现在就买债》,再到最近《无论牛熊,稳赚6%》中把债券类产品放在头等重要位置的《债券为王》。大大小小有关债券入门、选择、投资逻辑、具体操作、市场判断等各个方面的文章不下十五篇,话唠程度可想而知,只是不知大家略
期刊
到了香港机场,你会发现到处是以维港夜景做招牌的“香港,亚洲大都会”的城市宣传广告。作为“亚洲大都会”,香港的楼价之高也是世界知名的,前不久有一套公寓成交单价每平方英尺68083港元(每平方米超过58万元人民币),不仅再次刷新香港的单价纪录,也是世界同类房子最高的单价。  2012年10月香港楼市平均尺价达到了8577港币(每平方米约7.4万元人民币),已经超过1997年楼市泡沬爆破前的最高位近24
期刊
不少买基金损失惨重的投资者,看着业绩亏损反而拿着高薪的基金经理和高管,恨不得把他们都炒掉,但基民在基金公司面前无疑是弱小的。中国基金公司的股东结构决定,基民把钱给基金公司炒股,不论盈亏基金公司都提取管理费。这种情况早在多年前,就被投资家约翰·博格所关注,并成功破解。  约翰·博格之所以广受赞誉,不仅是因为先锋基金良好的收益和庞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约翰·博格创新并实践的“共同化”基金公司股权结构。其
期刊
杨爱斌 资产配置的强者  文/本刊记者 陈伟  杨爱斌说:“如果今后公募基金放开了,我们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的实力,最大的理想是成立一家只做固定收益的公募基金。”  他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元老级人物,他曾是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的灵魂人物,他以债券品种资产配置的超强能力在业内著称,他就是杨爱斌。然而,在2011年11月,债券市场经历一波暴跌后,他毅然决然离开公募基金转投私募基金
期刊
“未雨绸缪”,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这个词被陈良反复提及十余次。  陈良曾亲历 “9·11”恐怖袭击,目睹身边鲜活生命瞬间消亡的那一刻,他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人生的不确定性。“要珍惜每一天,做好每一天。”  打官司“打醒”我的保险意识  作为一名职业保险人,中德安联首位华人CEO陈良是在30岁时买的自己人生的第一份保险。  1985年,陈良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获得货币银行学硕士学位。1987年,原本
期刊
2012年3月才开业的O2录音棚可以用蹿红来形容。率先挖掘出李代沫,一首《我的歌声里》的演唱视频在优酷热播,点击量居高不下;之后晒出北大学生王上演唱的《洋葱》,在微博上转发过万,王上成为风头超劲的“洋葱”哥;为歌手悬铃木打造首张专辑,一个月的时间里就通过预售方式筹足了制作费用。在眼球效应下,O2录音棚微博的粉丝数量节节攀升到了6000。  “技术宅”的创业梦  擅长声音后期,也能玩转网络——O2录
期刊
“我和大多数不善于理财的人一样,对理财是一种鸵鸟心态,觉得很麻烦。虽然我的财务状况并不糟糕,但是也不愿去多想该如何使其增值,收入放在银行里永远存活期。”金蝶随手记创始人谷风评价自己。  这个IT技术男,从2000年到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开始,就和财务打交道,而一直到2010年创建随手记之前,谈到理财,他的直觉反应都是:“多麻烦啊!别管它了,多一点收益还是少一点收益对生活影响都不大。”  这
期刊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追求梦想和创业的机会。”安德森称。  他从2001年开始供职于美国《连线》杂志,做了11年主编的他,带领杂志先后斩获一系列荣誉,包括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的卓越新闻奖最高奖项。他出版过3本书,包括知名的《长尾理论》《免费:商业的未来》,以及近期的新书《创客:新工业革命》。  2012年11月,安德森辞去主编一职,以自己的热情,来亲身践行创业的梦想——通过3D Rob
期刊
我想先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我在电脑上打下“这是最好的投资时代”几个字,停顿了几秒钟,然后,我慢慢地打了一个破折号,又停顿了一小会儿,终于决定,我还是应该加上一句,“是吗?”  是的,我是一个胆小的人,我不是像马云那样的“大神”,在2009年2月份,他就很坚决地说,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他说他的判断是有很多他观察到的依据作为支撑的。最近我常常想起他来,很想问问他,现在,在这个水深火热的时候,是不是最黑暗
期刊
经营惨淡的券商,为缩减开支,降低薪水,裁减员工,就连曾经光鲜的明星分析师,想跳槽也无人问津。过去的一年,如何生存下去成为券商面对的核心问题。证监会为券商资产管理开闸,创新业务看似成券商救命稻草,但在当下,券商仍然要“过冬”。  券商跳槽说   最怕无人“接盘”  2012年年初,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转会海通证券担任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夸张点说,这似乎暗示着2012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