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也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选择、栽培技术措施、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等关键环节阐述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
[关键词]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蔬菜质量要求愈来愈严格,尤其是对蔬菜“安全性”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因此,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势在必行。无公害蔬菜是指各种有害物质残留量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蔬菜,即农药残留、硝酸盐含量、“三废”及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不超标。为了防止蔬菜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量超标,笔者认为生产中应该主要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一、基地选择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必须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土壤、水源和农田大气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或地方有关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产地应布局合理,集中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保护地种植面积不少于75亩,露地种植面积不少于150亩。同时周围5km以内应没有对产地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污染源,产地应距离交通主干道100m以上。
二、科学栽培管理
1.品种选择
根据不同季节选择适宜本地种植、丰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所选品种要适销对路。
2.合理轮作
在前茬蔬菜采收后要及时清除枯叶、残株及四周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残株上病虫源传染下茬蔬菜。必须做到合理安排茬口,实行轮作倒茬,并适当调整播期,尽量避开病虫害高发期。
3.育苗技术
育苗床土应做到无病菌、无虫、无杂草籽,苗床上应富含有机质,营养元素齐全,保肥保水,通透性好,对床土应采用合理的方法消毒。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和处理,种子消毒最好用物理方法消毒,如温汤浸种。冬春季育苗可选用电热温床育苗,苗期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加强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培育壮苗。
4.栽培管理
在栽培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光、热、水、气等条件,要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来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改进栽培方式,提倡深沟高畦栽培,避免田间积水,利于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虫株、病残株,减少病菌和害虫数量。大力推广使用蔬菜设施栽培和配套技术,薄膜应采用功能性膜,新膜透光率在90%以上;冬季用无纺布、双层膜覆盖保温,夏季采用遮阳网降温。连栋温室应开设边窗或顶窗通风、安装换气扇强制通风等降温措施;在设施种植茄果类蔬菜、瓜类蔬菜时,推广使用二氧化碳施肥技术。
三、加强水肥管理
1.合理灌水
在蔬菜栽培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就要注意及时灌水,满足蔬菜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并可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但不可使田间积水,最好3-5d灌一次水,每次水量不要大,小水勤灌,隔行或隔垄灌,最好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
2.合理施肥
无公害蔬菜生产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其他肥料为辅;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尽量限制化肥的施用。
(1)重施有机肥。有机肥应经无害化处理(即高温堆沤腐熟)杀死病菌、虫卵后方能施用。有機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同时也能提高产量以及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早施氮肥并减少用量,同时要深施覆土。早施氮肥和控制用量有利于降低产品中的硝酸盐的积累量,一般产品器官形成期严禁施用,最后一次追肥应在收获前30d进行。氮肥深施后,硝化作用缓慢,土壤中的硝态氮浓度低,可减少蔬菜体内的硝酸盐积累,禁止使用硝态氮肥。
(3)叶菜类严禁叶面施用氮肥。叶面喷施氮肥后,氮肥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容易转化成硝酸根离子被叶片吸收,使叶片中的硝酸盐积累量增多。
四、综合防治病虫害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实行翻耕、轮作、倒茬,加强中耕除草,清洁园田以降低病原菌及虫口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实行垅畦栽培,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及土壤含水量高的田块,不利露地蔬菜的生长、发育,而对病害的发生、蔓延有利,垅畦或地膜覆盖不仅能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性,同时还能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土壤病菌的侵染和蔓延,可大大减轻疫病、炭疽病,菌核病及细菌性角斑病的危害。
2.生物防治
以菌防虫、以虫治虫、以抗生素防治病虫害或以各种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可直接取代部分化学农药。一般可采用浸根苗方法:每亩用固体菌剂100g或液体菌剂10mL,用每亩浸沾根苗所需的水量稀释,将根苗均匀地浸沾上菌液,稍晾干后,即可定植。
3.物理防治
播种前对种子采用干热消毒、温汤消毒等,利用高温杀死种子表面和内部的病菌,切断病菌传播途径;同时还可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趋避性,诱杀害虫,减少农药的用量,可提高产品质量。
4.化学防治
加强田间病虫害的调查,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化学药剂可单用也可混用,并注意交替使用,以减少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同时注意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参考文献
[1] 武明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1(7)
[2] 王泽富,王志国.绿色食品生产指南[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
[3] 杨淑艳,孙淑凤,柴鑫健.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要点[J].吉林蔬菜,2009(1)
[关键词]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蔬菜质量要求愈来愈严格,尤其是对蔬菜“安全性”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因此,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势在必行。无公害蔬菜是指各种有害物质残留量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蔬菜,即农药残留、硝酸盐含量、“三废”及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不超标。为了防止蔬菜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量超标,笔者认为生产中应该主要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一、基地选择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必须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土壤、水源和农田大气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或地方有关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产地应布局合理,集中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保护地种植面积不少于75亩,露地种植面积不少于150亩。同时周围5km以内应没有对产地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污染源,产地应距离交通主干道100m以上。
二、科学栽培管理
1.品种选择
根据不同季节选择适宜本地种植、丰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所选品种要适销对路。
2.合理轮作
在前茬蔬菜采收后要及时清除枯叶、残株及四周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残株上病虫源传染下茬蔬菜。必须做到合理安排茬口,实行轮作倒茬,并适当调整播期,尽量避开病虫害高发期。
3.育苗技术
育苗床土应做到无病菌、无虫、无杂草籽,苗床上应富含有机质,营养元素齐全,保肥保水,通透性好,对床土应采用合理的方法消毒。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和处理,种子消毒最好用物理方法消毒,如温汤浸种。冬春季育苗可选用电热温床育苗,苗期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加强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培育壮苗。
4.栽培管理
在栽培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光、热、水、气等条件,要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来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改进栽培方式,提倡深沟高畦栽培,避免田间积水,利于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虫株、病残株,减少病菌和害虫数量。大力推广使用蔬菜设施栽培和配套技术,薄膜应采用功能性膜,新膜透光率在90%以上;冬季用无纺布、双层膜覆盖保温,夏季采用遮阳网降温。连栋温室应开设边窗或顶窗通风、安装换气扇强制通风等降温措施;在设施种植茄果类蔬菜、瓜类蔬菜时,推广使用二氧化碳施肥技术。
三、加强水肥管理
1.合理灌水
在蔬菜栽培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就要注意及时灌水,满足蔬菜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并可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但不可使田间积水,最好3-5d灌一次水,每次水量不要大,小水勤灌,隔行或隔垄灌,最好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
2.合理施肥
无公害蔬菜生产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其他肥料为辅;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尽量限制化肥的施用。
(1)重施有机肥。有机肥应经无害化处理(即高温堆沤腐熟)杀死病菌、虫卵后方能施用。有機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同时也能提高产量以及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早施氮肥并减少用量,同时要深施覆土。早施氮肥和控制用量有利于降低产品中的硝酸盐的积累量,一般产品器官形成期严禁施用,最后一次追肥应在收获前30d进行。氮肥深施后,硝化作用缓慢,土壤中的硝态氮浓度低,可减少蔬菜体内的硝酸盐积累,禁止使用硝态氮肥。
(3)叶菜类严禁叶面施用氮肥。叶面喷施氮肥后,氮肥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容易转化成硝酸根离子被叶片吸收,使叶片中的硝酸盐积累量增多。
四、综合防治病虫害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实行翻耕、轮作、倒茬,加强中耕除草,清洁园田以降低病原菌及虫口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实行垅畦栽培,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及土壤含水量高的田块,不利露地蔬菜的生长、发育,而对病害的发生、蔓延有利,垅畦或地膜覆盖不仅能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性,同时还能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土壤病菌的侵染和蔓延,可大大减轻疫病、炭疽病,菌核病及细菌性角斑病的危害。
2.生物防治
以菌防虫、以虫治虫、以抗生素防治病虫害或以各种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可直接取代部分化学农药。一般可采用浸根苗方法:每亩用固体菌剂100g或液体菌剂10mL,用每亩浸沾根苗所需的水量稀释,将根苗均匀地浸沾上菌液,稍晾干后,即可定植。
3.物理防治
播种前对种子采用干热消毒、温汤消毒等,利用高温杀死种子表面和内部的病菌,切断病菌传播途径;同时还可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趋避性,诱杀害虫,减少农药的用量,可提高产品质量。
4.化学防治
加强田间病虫害的调查,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化学药剂可单用也可混用,并注意交替使用,以减少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同时注意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参考文献
[1] 武明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1(7)
[2] 王泽富,王志国.绿色食品生产指南[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
[3] 杨淑艳,孙淑凤,柴鑫健.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要点[J].吉林蔬菜,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