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问答式教学是主要的授课方式,老师在课堂上根据一定的知识内容和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范围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提问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开创问答式教学先河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这种教学模式就是现代教学中问答式教学的雏形。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所教的课堂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并在提问的过程中和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程度的提示,不但能启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学生掌握好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可见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方式是多么的重要,下文就探讨下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提问这个课题,以期对同行有所作用。
一、有效提问中使用的原则
1.实效原则。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只有提出的问题具有真实性和确切性,才能提高提问的实效性。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当堂课要讲的教材内容,要具有针对性、确切性和真实性,使问题的提出真正做到有实效性。
2.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抓住提问的时机,第二是适当的提问次数。要想真正的提高课堂的提问效果,就必须要掌握住提问的时机,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应根据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表现,掌握好提问的时机。有的老师的课堂上热闹非凡,老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一块热闹地回答,但实际上有些学生是不会的,但也可能随大多数学生一起回答,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起到实际的效果,而且还使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这就要求老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次数和提问的方式,次数太多学生就会厌烦,就不会认真的思考答案,提问的盲目性就增加很多。看来提问的适时原则一定要掌握好,否则出力不落好。
3.梯度原则。知识的学习和学生不同水平的存在,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层次地、有梯度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能根据教学的进度、教材的总体要求、学生的层次水平、接受的能力等,把需要提问的问题按不同的层次和梯度展开设问。这样就能做到从易到难、从低到高,逐级提问,循序渐进,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有效提问中要善于倾听
数学课堂的提问中要想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要有开放性,有了开放性才能使学生都参与进来,如果学生不能都参与进来,只是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和满堂问,那么就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实质上承认了学生是不会自主学习的,从而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倾听就不会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会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就是空谈。
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只有学会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掌握住学生回答的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老师提问的意图和初衷。老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而不是急于让学生回答,也不是急于给学生提示性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提问时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认真的等待并倾听他们的回答。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
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种提问方式,但只有使用恰当才能在提问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而得到应有的提问效果。
1.激发兴趣性的提问。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些教学内容非常枯燥难懂,老师教起来不但无趣,学生学起来更是索然无味。但是如果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提问的时候能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一些激发起他们回答问题的兴趣,那么就会使课堂的气氛热闹起来,就会激发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这样的话老师教起来有劲头,学生学起来也会非常兴奋地愿意学。例如学习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就可以给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射击运动员在射击时,为什么用手托住枪杆就能保证稳定性呢?”这样的提问一出,学生立刻来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都积极地思考这样的问题,都想知道答案,然后大家你一言我也语地讨论了起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知识的探索,这样的提问方式,就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成了有趣的探讨式学习。
2.进行创造性和发散性提问。创造性和发散性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果初中的数学老师在提问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和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打开,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合思维,那么学生就能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争做学生爱戴的老师
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所教授的课,相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是正确的,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就要让学生喜欢和爱戴。而每个老师要想成为学生喜欢和爱戴的老师,就必须要具备热情、期望、可信任这三种品格。
1.热情。这里指的热情一是对所教科目初中数学的热情,二是对学生要有热情。讲授初中数学是每个初中老师的职业,每个初中数学老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并能把自己对数学教学的热爱传递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那么学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就会默默地对数学的学习感兴趣,就会投入热情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数学老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热情地帮助他们解答,让他们知道老师是时时刻刻热爱他们的,学生的心理就会是暖暖的,就会通过学好数学来报答老师。
2.期望。学生的成功有多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有多大。如果老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学好数学有很大的期望,那么学生们就会把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内化为学习的动力,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充分地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仅包括语言上的期望,更应从行动上,教学中来表达对学生的更高期望,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的学习动力。
3.可信任。学生只有对老师信任了,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相信老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是对的,才能够接受老师的帮助。如果数学老师的专业素养不是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出现差错,就会失去学生的信任,那么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就会遭到学生的怀疑,提问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数学老师的人品有问题,那么学生就会敬而远之,更不会相信老师所教授的数学课程。
总之,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喜欢上老师,信任上老师,爱戴上老师,那么老师设计的提问原则、提问方式等才有可能实施,才有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长富,彭小玉.浅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0年09期
[2]邹素娇.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07期
[3]黄望新.让精彩的提问成为课堂中靓丽的风景[J].考试周刊,2008年5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开创问答式教学先河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这种教学模式就是现代教学中问答式教学的雏形。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所教的课堂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并在提问的过程中和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程度的提示,不但能启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学生掌握好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可见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方式是多么的重要,下文就探讨下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提问这个课题,以期对同行有所作用。
一、有效提问中使用的原则
1.实效原则。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只有提出的问题具有真实性和确切性,才能提高提问的实效性。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当堂课要讲的教材内容,要具有针对性、确切性和真实性,使问题的提出真正做到有实效性。
2.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抓住提问的时机,第二是适当的提问次数。要想真正的提高课堂的提问效果,就必须要掌握住提问的时机,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应根据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表现,掌握好提问的时机。有的老师的课堂上热闹非凡,老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一块热闹地回答,但实际上有些学生是不会的,但也可能随大多数学生一起回答,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起到实际的效果,而且还使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这就要求老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次数和提问的方式,次数太多学生就会厌烦,就不会认真的思考答案,提问的盲目性就增加很多。看来提问的适时原则一定要掌握好,否则出力不落好。
3.梯度原则。知识的学习和学生不同水平的存在,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层次地、有梯度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能根据教学的进度、教材的总体要求、学生的层次水平、接受的能力等,把需要提问的问题按不同的层次和梯度展开设问。这样就能做到从易到难、从低到高,逐级提问,循序渐进,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有效提问中要善于倾听
数学课堂的提问中要想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要有开放性,有了开放性才能使学生都参与进来,如果学生不能都参与进来,只是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和满堂问,那么就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实质上承认了学生是不会自主学习的,从而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倾听就不会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会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就是空谈。
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只有学会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掌握住学生回答的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老师提问的意图和初衷。老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而不是急于让学生回答,也不是急于给学生提示性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提问时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认真的等待并倾听他们的回答。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
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种提问方式,但只有使用恰当才能在提问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而得到应有的提问效果。
1.激发兴趣性的提问。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些教学内容非常枯燥难懂,老师教起来不但无趣,学生学起来更是索然无味。但是如果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提问的时候能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一些激发起他们回答问题的兴趣,那么就会使课堂的气氛热闹起来,就会激发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这样的话老师教起来有劲头,学生学起来也会非常兴奋地愿意学。例如学习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就可以给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射击运动员在射击时,为什么用手托住枪杆就能保证稳定性呢?”这样的提问一出,学生立刻来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都积极地思考这样的问题,都想知道答案,然后大家你一言我也语地讨论了起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知识的探索,这样的提问方式,就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成了有趣的探讨式学习。
2.进行创造性和发散性提问。创造性和发散性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果初中的数学老师在提问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和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打开,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合思维,那么学生就能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争做学生爱戴的老师
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所教授的课,相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是正确的,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就要让学生喜欢和爱戴。而每个老师要想成为学生喜欢和爱戴的老师,就必须要具备热情、期望、可信任这三种品格。
1.热情。这里指的热情一是对所教科目初中数学的热情,二是对学生要有热情。讲授初中数学是每个初中老师的职业,每个初中数学老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并能把自己对数学教学的热爱传递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那么学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就会默默地对数学的学习感兴趣,就会投入热情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数学老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热情地帮助他们解答,让他们知道老师是时时刻刻热爱他们的,学生的心理就会是暖暖的,就会通过学好数学来报答老师。
2.期望。学生的成功有多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有多大。如果老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学好数学有很大的期望,那么学生们就会把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内化为学习的动力,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充分地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仅包括语言上的期望,更应从行动上,教学中来表达对学生的更高期望,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的学习动力。
3.可信任。学生只有对老师信任了,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相信老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是对的,才能够接受老师的帮助。如果数学老师的专业素养不是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出现差错,就会失去学生的信任,那么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就会遭到学生的怀疑,提问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数学老师的人品有问题,那么学生就会敬而远之,更不会相信老师所教授的数学课程。
总之,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喜欢上老师,信任上老师,爱戴上老师,那么老师设计的提问原则、提问方式等才有可能实施,才有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长富,彭小玉.浅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0年09期
[2]邹素娇.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07期
[3]黄望新.让精彩的提问成为课堂中靓丽的风景[J].考试周刊,2008年5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