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道家等学术著作中都曾对和谐这一思想有过解释。社会工作在履行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念同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构建和谐价值理念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由社工人员自身修养到外在能力体现和谐工作的意义。有利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丰富社会工作的内涵。
关键词:和谐、思想、社会工作
1.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1.1儒家的和谐文化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其主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核心思想是“仁”,提倡“以人治政”,主要体现在治国理念上。在生活的方面,“和”的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要做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孔子提出现世的和谐思想。孟子同样重视人际交往间和谐关系,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外在的因素不如内在自身修养、思想、品性的统一与群体合作的和谐。从他的“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生而和善,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体现了人与我内在的和谐。
1.2道家的和谐文化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我内在的和谐,道家追求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通过百姓休生养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对待国事态度上“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国作为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儒家、道家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社会工作起源于“科学的慈善”,宗教伦理和宗教精神是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形成的关键。爱、关怀、责任是社会工作价值的重要内涵,文艺复兴后,社会工作对于人的认识有所改变,开始重视个体的尊严与价值,认为人是有潜力的,可以改变的。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2.现代社会工作的成长
1979年,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逐渐恢复,至今已有多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在补偿社会变迁,修正社会缺陷,完善人类福利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社会的弱势人群,他们有权利获得帮助,这里的弱势可以涵盖经济财富、自身生理、家庭关系、工作就业等方面,当然社会工作也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普惠性的活动,以社区为基点,服务社区居民,作为预防社会问题产生,帮助弱势群体,丰富社区居民生活,以点成面开展服务。
2.1社会工作者自身和谐的养成
社会工作价值观即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具体化,是一套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在专业伦理方面,社会工作要求其保持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个人素质,对同事和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就社会工作者自身,除了秉承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社工还需从案主出发理解案主,但遵从自我价值判断。做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人道主义作为人类道德关系基础,认为人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就需要尊重他人。社工在工作過程中会遇到吸毒、出轨、卖淫等违法犯罪人员,但是他们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可以被改变的,社工在接触这些人群时,不能带有有色眼镜,而是应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正常人的态度去应对。这是作为专业社工需要具备的素质,自身素质提高,内外修养达到和谐一致时,才可能做到包容,接纳。所以,社工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避免产生与案主之间的伦理冲突,矛盾,陷入自责的漩涡。
2.2助人自助与无为而治
助人自助专业核心价值理念,强调案主在解决问题时自我意识,自我觉察,自我决定。这是案主增能的关键。老子曾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无为而治的具体化,老子认为执政者不需要给予民众过多的干预,民众应该自由发展,自身的协调是合适的治国之道。“无为的思想”与西方尊重案主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有所契合,案主自身能做出对于自身而言正确的选择时,案主本身就是成长,作为社工不能以自身的意念去干扰案主做决定,这是违背自决原则的,也不利于案主实现自身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
3.和谐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体现
和谐,是个人和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社工的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中都有所体现。萨蒂亚的冰山理论说到,我们不断追求表里如一,行为一致,但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受到情绪、环境、行为的影响,做出与实际想法不一致的行动,这不利于自身诉求表达,也不利于家庭尤其是婚姻关系的和谐,所以,在追求和谐的家庭婚姻亲密关系的同时,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达到内心与表现的和谐。
外在关系的和谐,有助于自我摆脱困境,所以社工在工作中重视外部环境。在对困境儿童进行帮助的时候,社工需要重视其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环境以及同辈群体关系。外在环境产生不和谐的因素会影响到个体成长与发育,所以社工近年加强夫妻亲密关系建立,亲子关系,校园安全,儿童友好社区,益友互助等等方面,帮助儿童打造一个和谐友善的外部环境。社工在对案主进行辅导的时候,需要综合案主的外部环境,敏锐的觉察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考虑从外部和自身两个方面改善,帮助案主实现自我成长。
总结:
和谐的自我,和谐的社会环境都是不断进步的追求,从古至今哲人提出了许多实现和谐自我,和谐社会的方法。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艺术,从中汲取理念价值充实自我的知识储备,也是本土社会工作中有价值和意义的。和谐的目标,社会工作的参与会注入更加鲜活的力量,自我的和谐也是作为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追求的境界,在传统文化中可以汲取到养分,助力专业社工蓬勃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希帆. 儒家和谐思想及对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
[2]曾磊. 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D].信阳师范学院,2013.
[3]林静.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构[J].改革与开放,2019(03):78-80.
[4]林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变革与文化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7(02):5-9.
关键词:和谐、思想、社会工作
1.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1.1儒家的和谐文化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其主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核心思想是“仁”,提倡“以人治政”,主要体现在治国理念上。在生活的方面,“和”的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要做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孔子提出现世的和谐思想。孟子同样重视人际交往间和谐关系,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外在的因素不如内在自身修养、思想、品性的统一与群体合作的和谐。从他的“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生而和善,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体现了人与我内在的和谐。
1.2道家的和谐文化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我内在的和谐,道家追求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通过百姓休生养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对待国事态度上“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国作为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儒家、道家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社会工作起源于“科学的慈善”,宗教伦理和宗教精神是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形成的关键。爱、关怀、责任是社会工作价值的重要内涵,文艺复兴后,社会工作对于人的认识有所改变,开始重视个体的尊严与价值,认为人是有潜力的,可以改变的。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2.现代社会工作的成长
1979年,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逐渐恢复,至今已有多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在补偿社会变迁,修正社会缺陷,完善人类福利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社会的弱势人群,他们有权利获得帮助,这里的弱势可以涵盖经济财富、自身生理、家庭关系、工作就业等方面,当然社会工作也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普惠性的活动,以社区为基点,服务社区居民,作为预防社会问题产生,帮助弱势群体,丰富社区居民生活,以点成面开展服务。
2.1社会工作者自身和谐的养成
社会工作价值观即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具体化,是一套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在专业伦理方面,社会工作要求其保持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个人素质,对同事和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就社会工作者自身,除了秉承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社工还需从案主出发理解案主,但遵从自我价值判断。做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人道主义作为人类道德关系基础,认为人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就需要尊重他人。社工在工作過程中会遇到吸毒、出轨、卖淫等违法犯罪人员,但是他们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可以被改变的,社工在接触这些人群时,不能带有有色眼镜,而是应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正常人的态度去应对。这是作为专业社工需要具备的素质,自身素质提高,内外修养达到和谐一致时,才可能做到包容,接纳。所以,社工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避免产生与案主之间的伦理冲突,矛盾,陷入自责的漩涡。
2.2助人自助与无为而治
助人自助专业核心价值理念,强调案主在解决问题时自我意识,自我觉察,自我决定。这是案主增能的关键。老子曾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无为而治的具体化,老子认为执政者不需要给予民众过多的干预,民众应该自由发展,自身的协调是合适的治国之道。“无为的思想”与西方尊重案主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有所契合,案主自身能做出对于自身而言正确的选择时,案主本身就是成长,作为社工不能以自身的意念去干扰案主做决定,这是违背自决原则的,也不利于案主实现自身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
3.和谐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体现
和谐,是个人和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社工的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中都有所体现。萨蒂亚的冰山理论说到,我们不断追求表里如一,行为一致,但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受到情绪、环境、行为的影响,做出与实际想法不一致的行动,这不利于自身诉求表达,也不利于家庭尤其是婚姻关系的和谐,所以,在追求和谐的家庭婚姻亲密关系的同时,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达到内心与表现的和谐。
外在关系的和谐,有助于自我摆脱困境,所以社工在工作中重视外部环境。在对困境儿童进行帮助的时候,社工需要重视其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环境以及同辈群体关系。外在环境产生不和谐的因素会影响到个体成长与发育,所以社工近年加强夫妻亲密关系建立,亲子关系,校园安全,儿童友好社区,益友互助等等方面,帮助儿童打造一个和谐友善的外部环境。社工在对案主进行辅导的时候,需要综合案主的外部环境,敏锐的觉察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考虑从外部和自身两个方面改善,帮助案主实现自我成长。
总结:
和谐的自我,和谐的社会环境都是不断进步的追求,从古至今哲人提出了许多实现和谐自我,和谐社会的方法。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艺术,从中汲取理念价值充实自我的知识储备,也是本土社会工作中有价值和意义的。和谐的目标,社会工作的参与会注入更加鲜活的力量,自我的和谐也是作为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追求的境界,在传统文化中可以汲取到养分,助力专业社工蓬勃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希帆. 儒家和谐思想及对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
[2]曾磊. 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D].信阳师范学院,2013.
[3]林静.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构[J].改革与开放,2019(03):78-80.
[4]林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变革与文化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7(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