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的时效性,事实上是本科教学的目的,也是区别于其他科目的根本所在。因为德育的目的就是实践的德性化。德性化的实践需要德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要更好地运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的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使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言传身教,营造切身感,抓住时机德育教育,也实现德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需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真正使学校的德育应用在一切环境当中。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实效性新课程已有九年的时间了,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时常想,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使德育的内容深入学生的内心,并知道他们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完善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夜不失时机地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使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其实效性。我在摸索中前进,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首先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关注集中到问题上。比如讲尊重别人,首先就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不被尊重,当不被尊重的时候,自己心里的感受是什么;这样他们就能够理解尊重别人的重要性;然后是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持久认同。可能学生在课堂上理解了,下了课又恢复了惯性。重要的是将德育深化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使学生在生活中接受德育,形成交流方式、交往条件。通过环境约束德行;从总体上说,德育是启发性的,并不是命令和填鸭式,这要求我们:
1 尊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
尊重学生就是要注重个性教育,不要压抑学生个性。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个性教育,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德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内在要求,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长期以来人文的缺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误区:这里的“人”指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可很多教育者却忽视了这一点,在教育工作中有意无意地将“人”的范围缩小了。要么只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对准班上的特殊群体,要么只以本班学生为本,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教师在工作中最容易将关怀目光投向两类学生:一类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另一类则是暂时落伍的同学。由于,这些教师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这小部分学生的身上,对其余学生的关注就少多了,特别是一部分中等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的对象,也应该包括所有的学生,要考虑他们的特长和心理,让他们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2 讲究授课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将学生的兴趣与德育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就是从学生关注的事情中寻找德育的例子。比如学生是喜欢踢足球的,那么就可以利用足球比赛中队友的合作来讲解与别人互相合作、有团队精神的内容。同时,要结合学生真是的学习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寓教于乐不能只有乐,不能忘了兴趣只是激发思考的一种方式,那种搞点新奇使学生开心一下来提高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是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则是从教室的角度,富有生动性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位好的老师,应该能把课堂当成一个故事会,使每个学生都仿佛在听故事。事实上,吸引学生的细节有很多,这是可以由教室充分发挥的,无论是从教室的语音语调,还是教师的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板书,还有教师所引用的例子,与学生的互动等等,都可能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关键。然而对于不同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办法与策略,教师应该尽量多的尝试各种方式,以保证大多数学生是可以融入讲课内容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去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同时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 润物细无声,发挥教师躬亲师范作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以人育人、以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的榜样作用就是最好的教育。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一个教师的政治素养、品德修养、业务能力以及仪表举止,生活品位都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平时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还不够,还要注意言传身教。教师会意的微笑、亲切的语言,优美的字体,学生们也受到教育和感染。教师的模范是隐性道德教育的育人功能之一。这种隐性的教育功能蕴藏在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中,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参与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领悟出生活学习的价值和真谛,进而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教师躬亲师范的重点在于营造一种好的道德氛围通过将德育因素渗透到校园环境、及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达到教育目的。教师的躬亲师范不是指向学生的某一个具体方面或者某一个学生,而是把学生时时刻刻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也许本身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生活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恶的,而是告诉学生,他们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处在与别人的相互影响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一(下转第217页)(上接第197页)言一行负责。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德育所带来的一个最好的效果是能使学生养成注重道德修养的生活习惯,是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4 发挥学校、家庭、社区道德教育的基地作用
目前,在校学生除了节假日,学生的日常生活大约有三分之一时间在校,四分之三的时间在课堂。因此,必须坚持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都是重要的教育环境,这是从学生的时间上来说,而从学生的心理来说,也同样是如此。因为学生的家长、教室、学校的同学基本是他们生活中接触的全部,因此来自这两方面的影响力对学生德育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关爱而不溺爱”,同时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再就是要使家庭本身充满温暖和轻松,是符合青少年调皮、懵懂的年龄特征的。不要过于刻板压抑,也不要有太多煽动性和不适当的鼓励;另外加强社区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点。社区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部分,即使空间上的,也是定义上的;青少年生活的社区应充分照顾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它不仅是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同样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结果进行监督。因为学校育人的“小环境”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所以,应该本着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在其所到之处,都营造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不可或缺任何一个环节。总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活用教材,带着激情与渴望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更要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相互呼应,即使巩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教育的内容,良性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笔者在教育实践与思考中,深感此问题德育的重要目的是实践的德性化,德性化的重点是德育时效性。而德育的时效性,在教学中是实在地使学生融入;并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承担各自的责任,也就是说,德性实效性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作为一线教师,做的是塑造人的工作,自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担负起教育和培养未成年人的义务和职责,切实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思想品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勤,蔡国志.浅析中学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误区.新课程研究,2009.5(下旬)第151期.
[3]刘小龙.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2(1).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实效性新课程已有九年的时间了,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时常想,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使德育的内容深入学生的内心,并知道他们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完善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夜不失时机地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使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其实效性。我在摸索中前进,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首先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关注集中到问题上。比如讲尊重别人,首先就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不被尊重,当不被尊重的时候,自己心里的感受是什么;这样他们就能够理解尊重别人的重要性;然后是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持久认同。可能学生在课堂上理解了,下了课又恢复了惯性。重要的是将德育深化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使学生在生活中接受德育,形成交流方式、交往条件。通过环境约束德行;从总体上说,德育是启发性的,并不是命令和填鸭式,这要求我们:
1 尊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
尊重学生就是要注重个性教育,不要压抑学生个性。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个性教育,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德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内在要求,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长期以来人文的缺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误区:这里的“人”指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可很多教育者却忽视了这一点,在教育工作中有意无意地将“人”的范围缩小了。要么只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对准班上的特殊群体,要么只以本班学生为本,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教师在工作中最容易将关怀目光投向两类学生:一类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另一类则是暂时落伍的同学。由于,这些教师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这小部分学生的身上,对其余学生的关注就少多了,特别是一部分中等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的对象,也应该包括所有的学生,要考虑他们的特长和心理,让他们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2 讲究授课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将学生的兴趣与德育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就是从学生关注的事情中寻找德育的例子。比如学生是喜欢踢足球的,那么就可以利用足球比赛中队友的合作来讲解与别人互相合作、有团队精神的内容。同时,要结合学生真是的学习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寓教于乐不能只有乐,不能忘了兴趣只是激发思考的一种方式,那种搞点新奇使学生开心一下来提高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是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则是从教室的角度,富有生动性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位好的老师,应该能把课堂当成一个故事会,使每个学生都仿佛在听故事。事实上,吸引学生的细节有很多,这是可以由教室充分发挥的,无论是从教室的语音语调,还是教师的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板书,还有教师所引用的例子,与学生的互动等等,都可能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关键。然而对于不同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办法与策略,教师应该尽量多的尝试各种方式,以保证大多数学生是可以融入讲课内容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去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同时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 润物细无声,发挥教师躬亲师范作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以人育人、以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的榜样作用就是最好的教育。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一个教师的政治素养、品德修养、业务能力以及仪表举止,生活品位都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平时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还不够,还要注意言传身教。教师会意的微笑、亲切的语言,优美的字体,学生们也受到教育和感染。教师的模范是隐性道德教育的育人功能之一。这种隐性的教育功能蕴藏在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中,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参与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领悟出生活学习的价值和真谛,进而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教师躬亲师范的重点在于营造一种好的道德氛围通过将德育因素渗透到校园环境、及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达到教育目的。教师的躬亲师范不是指向学生的某一个具体方面或者某一个学生,而是把学生时时刻刻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也许本身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生活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恶的,而是告诉学生,他们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处在与别人的相互影响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一(下转第217页)(上接第197页)言一行负责。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德育所带来的一个最好的效果是能使学生养成注重道德修养的生活习惯,是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4 发挥学校、家庭、社区道德教育的基地作用
目前,在校学生除了节假日,学生的日常生活大约有三分之一时间在校,四分之三的时间在课堂。因此,必须坚持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都是重要的教育环境,这是从学生的时间上来说,而从学生的心理来说,也同样是如此。因为学生的家长、教室、学校的同学基本是他们生活中接触的全部,因此来自这两方面的影响力对学生德育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关爱而不溺爱”,同时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再就是要使家庭本身充满温暖和轻松,是符合青少年调皮、懵懂的年龄特征的。不要过于刻板压抑,也不要有太多煽动性和不适当的鼓励;另外加强社区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点。社区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部分,即使空间上的,也是定义上的;青少年生活的社区应充分照顾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它不仅是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同样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结果进行监督。因为学校育人的“小环境”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所以,应该本着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在其所到之处,都营造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不可或缺任何一个环节。总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活用教材,带着激情与渴望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更要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相互呼应,即使巩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教育的内容,良性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笔者在教育实践与思考中,深感此问题德育的重要目的是实践的德性化,德性化的重点是德育时效性。而德育的时效性,在教学中是实在地使学生融入;并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承担各自的责任,也就是说,德性实效性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作为一线教师,做的是塑造人的工作,自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担负起教育和培养未成年人的义务和职责,切实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思想品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勤,蔡国志.浅析中学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误区.新课程研究,2009.5(下旬)第151期.
[3]刘小龙.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