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意的潜流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b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茶馆》是老舍的话剧代表作,作品本身的重点并不在于讲述一个多么曲折跌宕的故事上,也不着力于达到多么诗意纵横的艺术美学高度,它更重要的是勾勒出了一副影影绰绰的历史蓝图,展现一群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其中填得不满,也无法填满,却更让人体味到表层之下的暗流涌动,是人情冷暖,也是悲欢离合。李六乙导演的川话版《茶馆》,似乎将这种潜流释放了出来,当潜流成了舞台上的肆意横流,《茶馆》的空隙被填满,“茶馆”的独特之处也随之消解了。
  关键词:老舍   李六乙   《茶馆》   话剧   舞台时空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131-02
  《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创作的一部话剧作品,是老舍的话剧代表作,也是话剧史上十分重要的著作。在《茶馆》中老舍用他真实而朴实且耐人寻味的语言,将视角放置在“茶馆”这样一个容纳了各色人等的特殊场所,描绘了1898年到1945年的三次时代变革,并群像式地展现了时代变迁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勾勒出了一副影影绰绰的历史蓝图。
  《茶馆》虽然只有短短三幕戏,3万余字,出场人物却有50人。故事发生在一个本就鱼龙混杂的公共空间中,时间跨度极大,这增加了舞台调度和舞台呈现的难度,也使得很多导演想挑战这部作品,从一开始焦菊英和夏淳的导演版本,再到林兆华版本,以至现在李六乙的川话版。李六乙的导演风格向来体现着实验性,他善于对剧本进行二次创作,他的导演呈现往往带来对文本的极大丰富,但丰富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在《茶馆》中缺点更为明显——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李六乙的非现实主义手法以及过度解读后的急于表达,让《茶馆》表层之下的暗流涌动消逝了,空隙被填满,潜流成了舞台上的肆意横流。林兆华在排《茶馆》时,也想加入体现导演二次创作意志的丰富性,但经过非写实舞台布景的失败,他重新回归焦菊隐式的写实布景。过犹不及,导演不恰当的个人风格表现,对作品来说无疑是无效的“满”。
   川话版《茶馆》的“满”首先体现在舞台空间的处理上,其中最明显的是所有人物不下场。这是李六乙惯用的导演手法,但这种形式化、仪式化意味浓重的表现方式,在他所导演的象征与诗意气质浓厚的《樱桃园》中贴切,放于现实主义气质的《茶馆》并不适宜。第一幕所有人物在康六卖女儿时错落有致地喊着“200两”,第二幕康顺子回来时他们又一起提醒,简单的信息强调,用人物不下场的方式来实现未免大题小做。第二、三幕中,所有人物坐在台阶上方“俯视”着舞台最下方的演区,并适时发出笑声——“俯视”角度是不对的,这些人物作为这出戏的旁观者,不能俯视这段历史,作为剧中人,他们是其中的一部分,更不能俯视,他们的存在所增加的表现维度是错置的。当人物表演结束回到旁观演区坐下,观众本来连贯的情绪,因为本来在表演的人忽然转换了身份而被打断,不由自主继续去观察那个停止表演的人的状态,严重影响下一段戏的表演,一组组人物交锋像是一个个小品汇报,没了整体的凝聚力。同时,这种“不下场”在整场戏里是不统一的,有些演员可以完全下场,比如第三幕中,代表后院的地坑,老年康顺子等都可以从这里上下场,有些人物还可以从舞台前方、侧幕下场,这种不统一,也使舞台上不下场人物的处境显得尴尬。
  舞台空间上的“满”还体现在舞台布景的处理上。从第二幕开始舞台上就出现了与舞台脱节的白色空间,原本第一幕出现在茶座后面的手工艺人不动一动坐在里面,不与任何人物产生发生联系。直到第三幕,白色空间展开,一个个写着“奠”字的花圈展露出来,高潮时手工艺人砸碎花圈。这些布景将舞台打扮成灵堂一样,白色笼罩整个舞台,人物像在灵堂中进行最后的吊唁,这个灵堂将本来暗藏在三幕戏中的潜流赤裸裸剥开、释放,把一场本应该聚焦在人物身上的内心悲悼,变成了一场葬礼的附属。确实,老舍在他的《茶馆》中埋葬了三个时代,但这种埋葬是潜藏在人物之下的。他十分克制地用姓名的继承性来暗示着历史相似性,暗暗推动着三幕戏中三个时代的交替变革,表现着时代变,人心变,表现着对新时代新政权的期待,但这些都是表层之下的潜流。《茶馆》自始至终都没有在歌颂新时代的到来,因为旧时代在瓦解,在挣扎着蜕皮时,那些旧时代的人们的阵痛,也是我们的阵痛,不管是祭奠旧时代,还是欢迎新时代都不需要大肆铺张,这两种情感也没有任何一种需要强烈的情感去烘托,因为它们本身就足够强烈。
   其次,“满”体现在舞台调度上。第一,“停顿”对舞台时空的浪费。“停顿”是整场演出十分突出的导演手法,但这种延长表演状态的方式,并不奏效——刘麻子说出要把康顺子卖给太监时,灯光变幻,全场定格,长久的静场。因为一个家庭的生计要把十几岁的女儿卖给一个老太监,确实荒唐,但这不足以让整幕戏为这一个点来做停顿。《茶馆》是个群戏,康顺子的线只是众多线中的一条,并没有刻意强调的必要。第二幕中,刘麻子被斩,众人跑到街头,急迫地用双手沾满刘麻子淌出的血,抹在脸上,血像是给自己贴上了护身符,这确实能表现出活下去的人大多手上沾满了别人的鲜血,可还活着的人总是要活下去,于是舞台上定格下一群嗜血快乐的民众们。这很有表现力,与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也产生了互文效果,但这更像是灵机一动的舞台效果堆砌。《樱桃园》一剧中“停顿”就达到二十几次,这是原属于作品本身的表达方式,这些停顿也作为一种舞台动作,丰富了人物的情感维度,给人物与观众共同思考的时空,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实质。而川版《茶馆》的停顿更像是导演不合时宜的过度表达,在整体呈现上是突兀的。
  第二,人物的过度表演。为了突出人物,将不属于人物,不属于剧作精神的调度强加而上,是多余且没有表达效果的。康六不得不卖康顺子时对她所说的那番惭愧之言,近乎嘶吼着表达,让这段懦弱的告白变成了“说明原因撇清关系”的演说,使康顺子最后的晕倒没了力度;庞四奶奶蹦蹦跶跶的表演方式,也与整体沉稳的表演风格不符。她确实给舞台带来了一抹鲜艳色彩,但她的引人发笑,不是《茶馆》本身悲喜剧结合中的“喜”,“喜”是潜流,是对新世界到来的那么一点点期许,绝不是在舞台上表现一个在1945年还妄图做皇后的太监侄媳妇的可笑。
   第三,舞台动作的过度重复。三位歷经时代变迁的老人为自己提前“撒纸钱”是第三幕的高潮,是个人对个人的祭奠,恰到好处,用一种荒诞可笑的方式表达了沉重的人生主题,这正体现了《茶馆》悲喜剧的戏剧内核。但李六乙在表现这一动作时,把三人撒纸钱,演变成了整场人物的撒纸钱,并且还接连撒了三次有余。纸钱在舞台上漫天飞舞,焦点偏离,情感是空洞的,荒诞可笑的不再是人物,而是舞台,纸钱飘满了舞台,无异于撒狗血。最后,学生运动又再次强行高潮,进步学生扬着旗,鼓动起全场人物欢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这或许是《茶馆》之后的时代,但这不是现在的茶馆里该发生场面,这让王利发刚刚的自杀意义完全消解了,难道他的死真的如小刘麻子嘴里那句“他也不知怎么上了吊了,吊死了啦”那么无足轻重吗?舞台无法呼吸地充满了这种祭奠,这种煽动性的庆祝,让本该有的思考,本该有的那一层潜流,成了一场表演式的假嗨。老舍剧本中本没有这一段,是李六乙对林兆华版本的沿用,但李六乙反而更加拉长了这一结尾,像是表达不够似的拖堂。这和李六乙处理《樱桃园》结尾的告别段落时是一样,没有表达出更多了,情绪的过度拉长,是会断裂的,最后只会剩下尴尬的刻意与不舒适。导演对于个人才华的表露总是更胜于对于度的把控。
   如果说李六乙版的《茶馆》还缺什么,缺的是那句“莫谈国事”,这句本该在每一幕变得更加显目的标识,在现在的第一幕里成了民众手里拉开一下后就关上了的小画轴道具,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莫谈国事”是裕泰茶馆的生存精神,是所有普通的平凡人的心声——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以前的他们,现在的我们不过是想要活下去,莫谈国事,不是心中没有国事,而是心中抱着终究能变好的期待。或许是太过“满”的表现方式,让这句本该被放大强调的话被遗忘了,悲喜剧中的那个“悲”与“喜”被视觉化了,被形式化了,却忘了精神化。茶馆里那场耐人寻味的生活,终究变成了一场肆意横流的表演,但“满”不一定是一种不好的方式,只是在《茶馆》中没有“满”到实处,或者说,现实主义的叙事体系并不能和非写实的舞台呈现相匹配。
其他文献
摘要:钱松嵒和亚明都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画家,在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上,钱松喦山水画的章法布局稳实巧变,擅长运用“特写式”和“全景式”构图,笔墨浑厚沉着,彰显崇高的意境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亚明的作品往往笔墨泼辣,山石险峻,草木劲爽,寄希望从传统的题材和形象中找到现代的意境和趣味。本文通过对二者山水画风格的比较,更全面的理解两位画家的山水风貌和艺术特点。  关键词:钱松嵒 亚明 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要:本文从儒字的构成和儒的职能演变来论述儒的由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其礼乐教化功能的作用在新时期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儒” 礼乐教化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170-03   “儒”字最早出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以往高校声乐专业是精英类教育,现如今发展成了大众化教育,导致声乐社会市场的需求由供应不求变为了供大于求,并且当前各个声乐市场行业对毕业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毕业生不仅仅精通声乐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多方面技能。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前高校声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加大的现状,为了改善此种现状,本文从高校声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及解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各地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但是都或多或少沾染了“娱乐至上”的不良风气,长此以往,不仅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也有害无利。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家宝藏》等一系列立足传统文化,贴近当代生活的优质原创节目,正是人们文化需求的精神食粮。本文试图以《国家宝藏》节目为坐标,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问题。  关键词:年轻 守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
期刊
摘要: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影响了巴赞的电影理论及法国“新浪潮”,对东方电影也有深远影响。李沧东作为亚洲的优秀导演,其作品中一贯有存在主义的艺术意蕴和特征,戛纳最高评分的《燃烧》,关注现实社会和底层人物,探寻个人的存在境遇和生存状态,在荒谬的世界中寻求个人自由的主题内容,与存在主义关注的命题:世界的荒謬、个体的异化和孤独存在、自我的自由和选择、“他人即地狱”及“向死而生
期刊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它揭示了人物与环境、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的关系。除了文学以外,美术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同样涉及并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所着眼的实质问题。本文将以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为例,对其中蕴藏的“典型”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马恩“典型”理论 艺术典型 《父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2012年由姆·霍珀执导拍摄成歌剧电影,这部电影可谓气势贯通,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了“崇高”的特性。本文运用美学分析的手法,分别从影片场景之崇高、音乐之崇高、人性之崇高、真情之崇高四方面解读崇高之美。  关键词:《悲惨世界》 崇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
期刊
摘要: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但是近年来西方现代艺术不断涌入中国,对国画的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画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想使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推陈出新,在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中汲取精华成为关键,本文以京剧为例研究其对于国画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艺术 国画创作 京剧 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同地域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音乐的形式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民歌传承造成了严重冲击,老一代民歌传承人陆续去世、年轻的传承人较少、受众人数逐年递减等,这些都使得一部分民歌走向衰亡。本文结合山西民歌的发展历程、音乐特征以及现今的发展状况,对区域民歌的传承与教学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助
期刊
摘要:经济的发展也让人们逐渐的关注起健身,健身排舞是健身的种类之一,我国民族种类多,舞蹈种类也多,有很多舞蹈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重要的国际竞争力量,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非常关注,随着民众素质的提高,民众也越来越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关注,本文就健身排舞对非物质文化舞蹈——跳花棚传承的作用展开分析讨论。  关键词:健身排舞 非遗舞蹈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