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2012年由姆·霍珀执导拍摄成歌剧电影,这部电影可谓气势贯通,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了“崇高”的特性。本文运用美学分析的手法,分别从影片场景之崇高、音乐之崇高、人性之崇高、真情之崇高四方面解读崇高之美。
关键词:《悲惨世界》 崇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141-03
康德曾指出:“美更多地涉及质,而崇高却更多地涉及量;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形式都有限制,而崇高对象的特点在于‘无限制’或‘无限大’”。[1]著名电影《悲惨世界》则充分贯彻这一理念,以一个个波澜壮阔的镜头展现小说情节,并通过响亮的音乐,刻画和批判着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电影宏伟的气概、壮观的景色、气势磅礴的歌声都震撼着观众的心灵,使人感受到主创人员诠释崇高之美的艺术价值。
一、电影场景之崇高
牛宏宝认为:“崇高作为美感经验的形态之一,是通过巨大的形式唤起人内在的无限和绝对的生命力,把感受者的生命升华到一个超绝至高的境界而带来的感觉和体验”[2]。在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中观众可以在浩大的场景中,感到精神振奋,享受崇高的洗礼。
小说《悲惨世界》描绘了1793年到1832年间浑噩的法国社会,在这个时期,法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磨难,上层社会采用冷酷无情的手段残害着社会底层贫民。这是一个使男子潦倒、妇女堕落、儿童羸弱的社会,这部影片用大尺度的场景将这个悲惨世界描摹尽致。
博克认为:“崇高感的美感经验,一定是某种痛苦或危险,他们在情绪上表现一般是恐怖或惊惧”[3]。崇高,不像优美那样单纯,它包含着一定的痛感、恐惧等对人构成否定的因素。电影以一面沉在海底的三色旗起始,国旗上依稀可见革命的血痕,意味着法国又回到了国王当政,人们又遭受着流离失所的痛苦。这一场景给予了影片沉重的基调,以海水的浑浊,描绘出恐怖和神秘感,给人以压抑和痛苦。惊涛骇浪声后,巨大的“俄里翁号”在航行中出现故障,一群衣不遮体的囚犯正奋力把巨船拉回岸上,海水和汗水浸湿他们的衣衫。他们个个身强体壮,却被压倒在教条之下,他们呐喊着、歌唱着,他们愤愤不平、疾恶如仇。这一弘大的场景让观众眼前一亮。以合唱的形式,配合激昂的交响乐,一开始就赋予了影片崇高的氛围,人与大海、巨船相比是那样的渺小。船上站着凶狠的军官沙威,他俯瞰着这些痛苦的人类,掌握着他们的命运。这些场景给观众无比的恐惧和压抑,以尺度和势力的对比展现了崇高的场面。
冉·阿让假释逃脱,沿途遍布雄伟的大山配合苍白的天空,给人以压倒之势。这些场景都体现了崇高美感经验中的“恐惧性”。主人公立誓逃离“冉·阿让的生活”并撕毁代表犯人身份的黄色身份证,在主人公把身份证撕成碎片,撒向天空时,可以感受得到那轻薄的纸片,旧社会的教条在雄伟的大自然面前极为渺小,特写镜头的渲染同时配有主角引吭高歌、交响配乐,更加强烈的体现了冉·阿让对现实的愤懑不平的态度以及他对自由的渴望。
电影塑造的革命场面同样使人热血沸腾,渺小的共和派革命分子,面对强大的顽固势力毫不畏惧,浴血厮杀。整个场面枪声不断,炮声连绵,革命者的呼声、排队行进的士兵、纷飞的炮火、四处飞溅的家具碎片都讓这场战斗显得非常真实。尤其是影片的最后,无数的家具在街上堆起了绵延的防垒,成千上万的人涌上防垒,挥舞革命的旗帜,齐声歌唱崭新的未来,场面十分震撼。[4]种种场景设置,都会使观赏者先感受到一种负面的情感,进而转化为愉悦感。这些逼真、震撼的场景设置很好地突出了原著的历史厚重感,好像给观众展开了一幅历史油画,色彩浓重,气势浩大,深刻的体现了崇高的特性。虽然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无人不赞叹这场革命的伟大。
二、电影音乐之崇高
歌德曾说:“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 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来”[5]。音乐能用其种种技巧,表达不可表现的艺术。
电影中的每一首歌都极具抒情色彩。冉·阿让在得知自己险些被沙威认出,而沙威逮捕了和他相貌相似的人为他赎罪。他饱含愧疚的演唱了《Who I Am》,歌声及配乐坚定有力,有着令人惊奇的音响效果。这种效果是令人敬畏的,有着崇高感“非合目的”的特性,更好的表现了冉·阿让的高尚气节。
被赶出手工场的芳汀,为了给女儿寄钱看病,不惜变卖头发、牙齿最后沦为妓女,嫖客走后,她饱含深情的演唱了《我曾有梦》,绝望的表情、瘦弱的身躯、饱含泪水的大眼睛向上仰望,配合苍白的歌唱——时而低声呻吟,时而高声呐喊,长达10秒钟“痉挛”式的高音,嘶哑的歌喉中包含着她生命的坎坷。
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受尽旅店老板折磨。她绝望的望着窗外,看着其他嬉戏玩耍的孩子,她却拖着沉重的扫把,穿着薄衣,瑟瑟发抖,此时画面与音乐又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她唱到:“天上有座云间堡,梦中我爱去探访,那里没有地要扫”。当看到珂赛特一边把用破布做成的玩偶贴在脸上,一边缓缓的唱“她说,珂赛特,我多么爱你”时,观众的内心无不揪着痛,甚至为这个可怜、失去母爱的孤女叹息。
艾潘妮得不到她所爱人马吕斯的芳心,却默默承受着种种痛苦。她在雨中深情的演唱了《On My Own》,既表达了她浓浓是爱意也表现了她在爱里的卑微。“城市已然入梦,我却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一人,幻想他在我的身旁,没有他陪伴”。多么苍凉的歌词。她默默付出,甚至为马吕斯牺牲。镜头闪过,她坚定的束胸女扮男装,为保护自己爱的人加入革命,歌声也变得凶猛豪迈。这歌曲中包含深深地痛感,而又无法释怀,艾潘妮在感情的压抑中奋力挣扎,她选择了成全,选择了以无私的方式爱着马吕斯。忧伤的歌声传达着她情绪的意境,增强了音乐赋予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在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崇高感。 影片最后再现了革命的场景,配合清新自由,朗朗上口的《你们听到人民的歌声了吗?》,让人们又重新燃起信心,站起来向恶势力搏斗,减弱了原著中的悲剧性。他们象征着年轻的热血,散发着青春不屈服的气概,将电影升华到崇高的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因此音乐在电影中是表达崇高感的重要手法,它既能渲染影片氛围又能更加真切的反映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电影人性之崇高
朗加纳斯说“崇高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必有的风格”,意指“体现了‘崇高的灵魂’‘思想的庄严伟大’的‘一种措辞的高妙’”。电影《悲惨世界》的崇高美亦体现在其描绘角色的光辉人性上。
福来教主的善行滋养了干渴的旧社会,用崇高的心灵给予了主角冉·阿让新生。据说,福来教主是雨果的化身,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传达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其作为整部作品的线索。
冉·阿让不甘成为黑暗中的盗贼,在福来主教的感化下,决定重新做回自己,努力变身为成功的商人和市长。他用关怀之心感化他人:帮助受困的穷人,帮助压倒在栏杆下的乞丐,帮助备受折磨的芳汀,并帮助她在旅店老板手中赎回女儿,抚养其长大。为不让自己牵连无辜的人类,他不惜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公开承认自己是逃犯。在这样一个没有灵魂的悲惨世界,或许只有冉·阿让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体现出了主角崇高的个人魅力。雨果在塑造冉阿让这一形象时,赋予其人道主义思想和他的政治理想,主张通过“博爱”来改造社会。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为身处水生火热之中的法国国民伸张正义。从而使冉·阿让肩负“崇高光环”,作为善良的种子洒向法国大地。
马吕斯虽出身贵族,但不顾背叛亲人,坚毅的加入了共和派,领导青年人革命。他象征着一代青年思想的进步,他坚守革命热情,虽然力量弱小但顽强拼搏,革命者勇敢无畏,紧密的计划战术,这无疑是一种崇高。虽然革命失败,但他们打响了完美的一枪。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甚至可以摆脱时间的距离,深入到那个人云亦云的时代。随着革命份子的歌声跳跃,马吕斯同伴的牺牲并不是毫无意义,他们的精神熠熠生光。他们在广场,扬着三色旗,精神十足的演唱《你们听到人民的歌声了吗?》蕴藏着爱与恨,那份震撼是崇高正义的。
四、电影真情之崇高
康德认为,“美,就是道德之美,而真正的德行只能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越是普遍则它们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贵”。在道德原则上真情是伟大而深沉的,其在电影中展现的崇高性同样不容忽视。
冉·阿让与珂赛特之间的父女之真情值得敬仰,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共患难、相依相随。冉·阿让对与芳汀许下的承诺至死不渝,在恶人德纳弟夫妇的虎口中救出遍体鳞伤的珂赛特并抚养她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给予她受教育的权利,在光明中指引着她向善,也因此改变了她悲惨的命运,和对的人终成眷属。冉·阿让的道德之美在与珂赛特的情感中得到升华,愈加崇高、高贵。
珂赛特和马吕斯的爱情也同样值得歌颂,在那个只重物质而忽视人间真情的时代,这样真挚的爱情实在来之不易。这或许是为悲剧点燃了一只蜡烛,他们幸福美满,迎接着革命曙光的到来。虽然珂赛特缺乏个性,但与马吕斯两人在革命的热血中由相识到相爱再到牵肠挂肚、坚贞不渝,无疑是一种崇高。
艾潘妮对马吕斯单方面的真情亦是值得敬佩。艾潘妮作为恶人夫妇德纳弟的女儿,她出淤泥而不染,因为家境的落魄成了社会底层卑鄙、粗俗、低级的见证者。她深爱着马吕斯,而马吕斯却迷恋着优雅大方的珂赛特。起初,她对自己与珂赛特的命运反差有些愤懑不平,而善良的她选择接受现实。为了成全马吕斯,她想尽办法促成马吕斯和珂赛特的爱情,自己却在角落里哭泣。为了保护马吕斯,她勇敢的加入革命队伍,并为马吕斯挡下了致命的一枪,最后在凄美的冷雨中躺在了马吕斯的臂弯下,用生命向马吕斯传达了爱意。艾潘妮敢于追求自由、不怕付出、不怕去爱,不屈服于命运,不求回报的追求所爱,这份情谊崇高而熠熠生辉。
五、结语
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法国大革命的真实再现。而同名音乐剧电影也毫不逊色的展现了作品中的崇高感。它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中崇高的场景、音乐、人性、真情,成就它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成功之作,它带给人们的震撼,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付丽.康德崇高美学思想对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建构的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3,(09):33-36.
[2]牛宏宝.美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董志刚.博克崇高理论的渊源[J].文艺理论研究,2009,(02):27-32+46.
[4]段艳丹.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艺术手法分析[J].电影文学,2014,(11):133-134.
[5]姜鹰.现代音乐与崇高的关系——对利奧塔后现代“崇高”美学的解读[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3,(04):39-42.
[6]刘冠宏.音乐剧《悲惨世界》创作特色赏析[J].戏剧文学,2013,(06):66-69.
关键词:《悲惨世界》 崇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141-03
康德曾指出:“美更多地涉及质,而崇高却更多地涉及量;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形式都有限制,而崇高对象的特点在于‘无限制’或‘无限大’”。[1]著名电影《悲惨世界》则充分贯彻这一理念,以一个个波澜壮阔的镜头展现小说情节,并通过响亮的音乐,刻画和批判着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电影宏伟的气概、壮观的景色、气势磅礴的歌声都震撼着观众的心灵,使人感受到主创人员诠释崇高之美的艺术价值。
一、电影场景之崇高
牛宏宝认为:“崇高作为美感经验的形态之一,是通过巨大的形式唤起人内在的无限和绝对的生命力,把感受者的生命升华到一个超绝至高的境界而带来的感觉和体验”[2]。在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中观众可以在浩大的场景中,感到精神振奋,享受崇高的洗礼。
小说《悲惨世界》描绘了1793年到1832年间浑噩的法国社会,在这个时期,法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磨难,上层社会采用冷酷无情的手段残害着社会底层贫民。这是一个使男子潦倒、妇女堕落、儿童羸弱的社会,这部影片用大尺度的场景将这个悲惨世界描摹尽致。
博克认为:“崇高感的美感经验,一定是某种痛苦或危险,他们在情绪上表现一般是恐怖或惊惧”[3]。崇高,不像优美那样单纯,它包含着一定的痛感、恐惧等对人构成否定的因素。电影以一面沉在海底的三色旗起始,国旗上依稀可见革命的血痕,意味着法国又回到了国王当政,人们又遭受着流离失所的痛苦。这一场景给予了影片沉重的基调,以海水的浑浊,描绘出恐怖和神秘感,给人以压抑和痛苦。惊涛骇浪声后,巨大的“俄里翁号”在航行中出现故障,一群衣不遮体的囚犯正奋力把巨船拉回岸上,海水和汗水浸湿他们的衣衫。他们个个身强体壮,却被压倒在教条之下,他们呐喊着、歌唱着,他们愤愤不平、疾恶如仇。这一弘大的场景让观众眼前一亮。以合唱的形式,配合激昂的交响乐,一开始就赋予了影片崇高的氛围,人与大海、巨船相比是那样的渺小。船上站着凶狠的军官沙威,他俯瞰着这些痛苦的人类,掌握着他们的命运。这些场景给观众无比的恐惧和压抑,以尺度和势力的对比展现了崇高的场面。
冉·阿让假释逃脱,沿途遍布雄伟的大山配合苍白的天空,给人以压倒之势。这些场景都体现了崇高美感经验中的“恐惧性”。主人公立誓逃离“冉·阿让的生活”并撕毁代表犯人身份的黄色身份证,在主人公把身份证撕成碎片,撒向天空时,可以感受得到那轻薄的纸片,旧社会的教条在雄伟的大自然面前极为渺小,特写镜头的渲染同时配有主角引吭高歌、交响配乐,更加强烈的体现了冉·阿让对现实的愤懑不平的态度以及他对自由的渴望。
电影塑造的革命场面同样使人热血沸腾,渺小的共和派革命分子,面对强大的顽固势力毫不畏惧,浴血厮杀。整个场面枪声不断,炮声连绵,革命者的呼声、排队行进的士兵、纷飞的炮火、四处飞溅的家具碎片都讓这场战斗显得非常真实。尤其是影片的最后,无数的家具在街上堆起了绵延的防垒,成千上万的人涌上防垒,挥舞革命的旗帜,齐声歌唱崭新的未来,场面十分震撼。[4]种种场景设置,都会使观赏者先感受到一种负面的情感,进而转化为愉悦感。这些逼真、震撼的场景设置很好地突出了原著的历史厚重感,好像给观众展开了一幅历史油画,色彩浓重,气势浩大,深刻的体现了崇高的特性。虽然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无人不赞叹这场革命的伟大。
二、电影音乐之崇高
歌德曾说:“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 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来”[5]。音乐能用其种种技巧,表达不可表现的艺术。
电影中的每一首歌都极具抒情色彩。冉·阿让在得知自己险些被沙威认出,而沙威逮捕了和他相貌相似的人为他赎罪。他饱含愧疚的演唱了《Who I Am》,歌声及配乐坚定有力,有着令人惊奇的音响效果。这种效果是令人敬畏的,有着崇高感“非合目的”的特性,更好的表现了冉·阿让的高尚气节。
被赶出手工场的芳汀,为了给女儿寄钱看病,不惜变卖头发、牙齿最后沦为妓女,嫖客走后,她饱含深情的演唱了《我曾有梦》,绝望的表情、瘦弱的身躯、饱含泪水的大眼睛向上仰望,配合苍白的歌唱——时而低声呻吟,时而高声呐喊,长达10秒钟“痉挛”式的高音,嘶哑的歌喉中包含着她生命的坎坷。
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受尽旅店老板折磨。她绝望的望着窗外,看着其他嬉戏玩耍的孩子,她却拖着沉重的扫把,穿着薄衣,瑟瑟发抖,此时画面与音乐又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她唱到:“天上有座云间堡,梦中我爱去探访,那里没有地要扫”。当看到珂赛特一边把用破布做成的玩偶贴在脸上,一边缓缓的唱“她说,珂赛特,我多么爱你”时,观众的内心无不揪着痛,甚至为这个可怜、失去母爱的孤女叹息。
艾潘妮得不到她所爱人马吕斯的芳心,却默默承受着种种痛苦。她在雨中深情的演唱了《On My Own》,既表达了她浓浓是爱意也表现了她在爱里的卑微。“城市已然入梦,我却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一人,幻想他在我的身旁,没有他陪伴”。多么苍凉的歌词。她默默付出,甚至为马吕斯牺牲。镜头闪过,她坚定的束胸女扮男装,为保护自己爱的人加入革命,歌声也变得凶猛豪迈。这歌曲中包含深深地痛感,而又无法释怀,艾潘妮在感情的压抑中奋力挣扎,她选择了成全,选择了以无私的方式爱着马吕斯。忧伤的歌声传达着她情绪的意境,增强了音乐赋予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在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崇高感。 影片最后再现了革命的场景,配合清新自由,朗朗上口的《你们听到人民的歌声了吗?》,让人们又重新燃起信心,站起来向恶势力搏斗,减弱了原著中的悲剧性。他们象征着年轻的热血,散发着青春不屈服的气概,将电影升华到崇高的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因此音乐在电影中是表达崇高感的重要手法,它既能渲染影片氛围又能更加真切的反映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电影人性之崇高
朗加纳斯说“崇高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必有的风格”,意指“体现了‘崇高的灵魂’‘思想的庄严伟大’的‘一种措辞的高妙’”。电影《悲惨世界》的崇高美亦体现在其描绘角色的光辉人性上。
福来教主的善行滋养了干渴的旧社会,用崇高的心灵给予了主角冉·阿让新生。据说,福来教主是雨果的化身,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传达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其作为整部作品的线索。
冉·阿让不甘成为黑暗中的盗贼,在福来主教的感化下,决定重新做回自己,努力变身为成功的商人和市长。他用关怀之心感化他人:帮助受困的穷人,帮助压倒在栏杆下的乞丐,帮助备受折磨的芳汀,并帮助她在旅店老板手中赎回女儿,抚养其长大。为不让自己牵连无辜的人类,他不惜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公开承认自己是逃犯。在这样一个没有灵魂的悲惨世界,或许只有冉·阿让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体现出了主角崇高的个人魅力。雨果在塑造冉阿让这一形象时,赋予其人道主义思想和他的政治理想,主张通过“博爱”来改造社会。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为身处水生火热之中的法国国民伸张正义。从而使冉·阿让肩负“崇高光环”,作为善良的种子洒向法国大地。
马吕斯虽出身贵族,但不顾背叛亲人,坚毅的加入了共和派,领导青年人革命。他象征着一代青年思想的进步,他坚守革命热情,虽然力量弱小但顽强拼搏,革命者勇敢无畏,紧密的计划战术,这无疑是一种崇高。虽然革命失败,但他们打响了完美的一枪。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甚至可以摆脱时间的距离,深入到那个人云亦云的时代。随着革命份子的歌声跳跃,马吕斯同伴的牺牲并不是毫无意义,他们的精神熠熠生光。他们在广场,扬着三色旗,精神十足的演唱《你们听到人民的歌声了吗?》蕴藏着爱与恨,那份震撼是崇高正义的。
四、电影真情之崇高
康德认为,“美,就是道德之美,而真正的德行只能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越是普遍则它们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贵”。在道德原则上真情是伟大而深沉的,其在电影中展现的崇高性同样不容忽视。
冉·阿让与珂赛特之间的父女之真情值得敬仰,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共患难、相依相随。冉·阿让对与芳汀许下的承诺至死不渝,在恶人德纳弟夫妇的虎口中救出遍体鳞伤的珂赛特并抚养她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给予她受教育的权利,在光明中指引着她向善,也因此改变了她悲惨的命运,和对的人终成眷属。冉·阿让的道德之美在与珂赛特的情感中得到升华,愈加崇高、高贵。
珂赛特和马吕斯的爱情也同样值得歌颂,在那个只重物质而忽视人间真情的时代,这样真挚的爱情实在来之不易。这或许是为悲剧点燃了一只蜡烛,他们幸福美满,迎接着革命曙光的到来。虽然珂赛特缺乏个性,但与马吕斯两人在革命的热血中由相识到相爱再到牵肠挂肚、坚贞不渝,无疑是一种崇高。
艾潘妮对马吕斯单方面的真情亦是值得敬佩。艾潘妮作为恶人夫妇德纳弟的女儿,她出淤泥而不染,因为家境的落魄成了社会底层卑鄙、粗俗、低级的见证者。她深爱着马吕斯,而马吕斯却迷恋着优雅大方的珂赛特。起初,她对自己与珂赛特的命运反差有些愤懑不平,而善良的她选择接受现实。为了成全马吕斯,她想尽办法促成马吕斯和珂赛特的爱情,自己却在角落里哭泣。为了保护马吕斯,她勇敢的加入革命队伍,并为马吕斯挡下了致命的一枪,最后在凄美的冷雨中躺在了马吕斯的臂弯下,用生命向马吕斯传达了爱意。艾潘妮敢于追求自由、不怕付出、不怕去爱,不屈服于命运,不求回报的追求所爱,这份情谊崇高而熠熠生辉。
五、结语
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法国大革命的真实再现。而同名音乐剧电影也毫不逊色的展现了作品中的崇高感。它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中崇高的场景、音乐、人性、真情,成就它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成功之作,它带给人们的震撼,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付丽.康德崇高美学思想对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建构的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3,(09):33-36.
[2]牛宏宝.美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董志刚.博克崇高理论的渊源[J].文艺理论研究,2009,(02):27-32+46.
[4]段艳丹.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艺术手法分析[J].电影文学,2014,(11):133-134.
[5]姜鹰.现代音乐与崇高的关系——对利奧塔后现代“崇高”美学的解读[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3,(04):39-42.
[6]刘冠宏.音乐剧《悲惨世界》创作特色赏析[J].戏剧文学,2013,(0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