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僭主遇见民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劇《安提戈涅》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剖析该作品,分析剧中两位主人公安提戈涅和克瑞翁分别代表的政治立场,即民主与僭主两种本质不同的政治哲学如何在文中体现,并探讨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以及剧作家借此所表达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 悲剧《安提戈涅》 安提戈涅 克瑞翁 民主 僭主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著名悲剧诗人之一,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共完成了130出左右的悲剧和“笑剧”,曾多次在当时流行的戏剧比赛中摘得桂冠。但非常遗憾的是完整保存并流传至今的只有7部,而其中最为著名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三部曲。不可否认的是,这三部名剧的诞生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关系。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呢?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这是一个极为动荡却又令人惊叹的年代。经历了在此之前著名的“梭伦变法”,“‘梭伦使人民拥有了最高裁决权’;而根据亚里士多德‘最高裁决权就是最高民主权’的原则,他又含蓄地建立了群众政治,或民主政治”,[1]雅典从而成为民主自由的象征。而作者的一生也见证了古希腊从平凡走向辉煌又逐渐衰败的过程,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及伯利克里的改革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在他所处的时代,“巩固民主制度是当时的普遍要求,而提倡民主精神成了一种风尚”。[2]作为当时最为出色的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自然不忘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风尚,因而他的作品总是与“提倡民主精神,反对僭主专制,鼓吹英雄主义,重视人的才智和力量,对某些旧传统加以肯定”[3]等思想密切结合,既不会落后于时代又没有超脱于时代。
  著名悲剧《安提戈涅》,作为至今索福克勒斯仅存的7出戏剧中较早上演的一部,时间约为公元前441年,仅晚于《埃阿斯》(约公元前442年)。这出悲剧上演后大获成功,好评如潮,索福克勒斯甚至因此被选举为雅典十将军之一(在当时是无上的荣誉),由此这出戏的出色与精彩可见一斑。它虽在三部曲中最早上演,但若按情节发展的时间来说,应在《俄狄浦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之后。这出戏主要说的是在俄狄浦斯去世后,安提戈涅的两个哥哥波吕涅刻斯和厄忒俄克勒斯因争夺忒拜的王位自相残杀而死,最终由其舅舅克瑞翁继承了王位。即位后的克瑞翁宣布波吕涅刻斯为叛徒,禁止埋葬他,并表示一旦有人违反禁令即被处死。但安提戈涅为了亲人的荣耀私下埋葬了哥哥,并因此被克瑞翁下令处死。
  不难看出,这出戏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分别是安提戈涅和克瑞翁,他们不同的立场与见解成为本剧矛盾冲突所在。对于安提戈涅来说,一方面是对自己兄长的尊敬与怜惜,以及对神律的遵从,另一方面是对新国王——自己的舅舅颁布的禁令的遵守及对长辈的尊重。而克瑞翁面临的则是对自己的侄女、未来的儿媳责无旁贷的保护和对违反禁令者不可姑息的惩处。乍看之下,似乎安提戈涅和克瑞翁两者都是正义的象征,也都处于两难的境地,做与不做,可能都是错。然而,如果仔细追寻古希腊的传统,就会发现诗人对两者的态度其实为一褒一贬,并不相同。
  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一些宗教观念和伦理传统,其中有一条就是“埋葬亲人的权利和义务”[4],即任何人都必须在亲人去世后将其妥善安葬,否则就是对神灵的触犯,因为他将本应该属于下界神祇的尸体扣留在人间。这种行为必然遭到神灵的责罚,给所在家庭、城邦带来可怕的灾难。可以说埋葬亲人尸体既是神的命令又是人的权利,因而雅典人都严格地遵循这个古礼,也因此一旦有人违反就得接受惩罚。例如,在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当雅典人经历多次失利,最终赢得一场难得胜利后,迎接十将军的不是凯旋庆功而是身首异处,只因他们没能将死难的士兵尸体带回家乡,由此可见古希腊人对尸体的珍视程度。
  因此,克瑞翁宣布波吕涅刻斯为叛徒后所下达的禁止埋葬其尸体的法令,其实是对神灵的亵渎,是对人天性的违反,是对人尊严的践踏。也就是说,禁令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若他一意孤行,则必将为此付出可怕的代价,甚至祸及百姓,殃及城邦。而最终的结果也的确如此:安提戈涅死了,她的未婚夫海蒙(即克瑞翁的儿子)随之而去,海蒙的母亲(即克瑞翁的妻子)也因儿子的离去选择了自杀,克瑞翁面临的是家破人亡,这是神灵的诅咒。索福克勒斯用结局告诉观众,谁是正义,谁是邪恶;谁代表着民意,谁实施着暴政。
  此剧中克瑞翁的形象与10年后上演的《俄狄浦斯》中的他明显相异,但与40年后《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的他又是何等近似。也许诗人刻意安排这样的反差是为了衬托克瑞翁是一个狡诈多疑、善于隐藏的人——当俄狄浦斯在位时对其以礼相待,甚至毕恭毕敬,一旦其被驱逐,就立即实施迫害,篡夺王权。因此有评论家认为,克瑞翁这一暴君的形象,其实影射了诗人眼中的雅典僭主。
  “在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公元前7至前6世纪,雅典出现了许多‘僭主政治’”,[5]僭主政治是人们所不乐见的,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在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期间便开始“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公民大会的一个特殊的政治权利,目的是防止‘僭主’出现,保持雅典政局稳定”。[6]
  在该剧中,克瑞翁的言行,一再证明他正是一个独断专行的统治者,一个僭主。在他看来,处死安提戈涅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即便面对先知忒瑞西阿斯的谴责,歌队的不认同,以及海蒙和民众的反对,他依旧残忍地杀害了无辜的安提戈涅,哪怕明知她仅是尽了作为亲人的义务。除了在执意处死安提戈涅这个问题上,克瑞翁表现出了僭主的残暴,在其他众多方面他那僭主的本质也一一表露。在与歌队的交谈中,他口头上说要听从民意,可一旦人民提出异议,他就立刻勃然大怒,甚至怀疑忒拜人民收买守兵和先知来欺骗自己。更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儿子海蒙的苦苦哀求,他完全无动于衷,当儿子彻底绝望准备与安提戈涅共赴黄泉时,他竟然认为海蒙想谋害自己。这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一个怎样的父亲。在他的眼中,忒拜就是自己的,他可以为所欲为,铲除异己。他的意愿就是城邦的意愿,没有任何人可以违背。只要有人反对自己,那么哪怕是为了道义反对,也要将其消灭。
  安提戈涅在剧中,作为克瑞翁的反面,她是纯真、善良、勇敢、坚韧的化身,她代表着民意,代表了民主。而民主与自由正是酒神狄奥尼索斯所代表的精神,酒神精神也就是“要求自由地摆脱个体性的桎梏,扬弃其本性而与自然融为一体”。[7]她明知埋葬哥哥的尸体就是对法令的触犯,明知触犯了法令就意味着死亡,但她毫不畏惧,慷慨相对,因为她问心无愧,自认对得起神灵,对得起亲人,而克瑞翁的禁令在她眼里只是神律面前不足道的一纸荒言。正如她所说的:“宙斯从没有宣布过这样的法令,正义之神也没有制定这样的法令让人们遵守,一个凡人的命令就能废除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律条吗?它的存在不限于今日和昨日,是永久的!我不会因为害怕别人而违背天条,以致在神面前受到惩罚。”是的,城邦是“公民们自己的团体而非一个超越常人之上的‘国家’,城邦事务是由城邦公民决定的”。[8]埋葬亲人尸首是道义所指,是民意所向,是每个人所肩负的不容推却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每个人都可以享有的无法取代的权利与资格,不能够仅仅因为一纸禁令就将其抛弃,这是为神灵所不容,也是为世人所不齿的。
  然而这样一位美丽的公主,最终含着微笑走向了死亡。她因为行使了上天所赐的权利而被残忍地杀害,成为克瑞翁暴政下的牺牲品。具有反抗精神的安提戈涅是勇敢无畏的,她代表着正义,她的行为反映了人民反抗暴君统治的意志,因而赢得了人民的绵绵不绝的掌声。
  原子论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在民主制度下贫穷的生活也比在专制制度下享受幸福好,正像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9]借这部作品,诗人鲜明地表达了个人的政治观点——提倡民主,反对僭主专制。诗人反对克瑞翁的残暴行为,也就是反对一切僭主的残暴行为,他肯定安提戈涅的权利就是肯定所有雅典人的权利。这就是《安提戈涅》剧的进步意义,它反映了伯利克里时代反僭主的精神。当克瑞翁遇见安提戈涅,僭主便遇见了民主;当克瑞翁处死了安提戈涅,也就意味着僭主谋害了民主。然而民主是生生不息的,僭主最终必然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
  [1][英]厄奈斯特·巴克著.卢华萍译.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61.
  [2]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78.
  [3]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77.
  [4]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80.
  [5]赵玉霞,韩金峰.外国政治制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61.
  [6]赵玉霞,韩金峰.外国政治制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63.
  [7]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论德性、教育与人的福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6.
  [8]王蕾.众神之乡:追寻古希腊文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43.
  [9]汪子嵩.希腊的民主与科学精神[A].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德性·自由[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178.
其他文献
摘 要: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应“朗读先行”。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 朗读先行 《再别康桥》案例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
摘 要: 音乐课堂教学是展示音乐老师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舞台,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音乐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喜欢上音乐课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作者就《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一课的教学,谈谈自身感悟。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 教学感悟  “春天花会开,鸟儿自由自在……”每次唱到这首歌的时候,我都会被它欢快、阳光的情绪所感染。每次新学期到来,当手捧新的音乐教材时,
摘 要: 针对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去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一书中提到的性别研究问题,作者从Feminism的翻译、女性个人化写作及女性反本质主义立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对著者的观点有认同、补充也有质疑。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 个人化写作 本质主义    阅读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去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一书,最能引起共鸣的是第三章第五节——“爱欲的
摘要: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揭示出了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所在,即“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作者以自己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第一桶金》为例,围绕陶先生的育人理念,从“求真务实,基本之德”、“知行合一,行动之德”“乐活创新,发展之德”、“爱满天下,社会之德”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扬行知先生的思想,从而涵养学生的本真人格。  关键词: 行知思想 校本课程 教学践行
摘 要: 近年来,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高校都将留学生教育作为学校发展规划重要的一部分。若要实现医学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保证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目前徐州医学院处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于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医学留学生 发展初级阶段 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
摘 要: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学前教育城乡发展差异巨大;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环境创设城市化;幼儿园教育教学小学化;兴趣班盛行;入园难,等等。作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为其根源在于包括教师在内的成人没有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而树立科学儿童观的基础是了解儿童。要解决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不论国家还是家长或是教师都应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关键词: 学前教育问题
摘 要: 古典文学教学因为历史距离的阻隔,抑制了高职教育实用功利观念的渗透,教师应设法引领学生走近“梦中人”,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缩短欣赏者与古典文学作品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理距离,以当今的社会现实为参照,让作品中的人物转身变成“身边人”,从而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审美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古典文学 转身式 梦中人 身边人  庞朴在《传统文化与文
摘 要: 目前,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日益强烈。本文在论述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着重谈谈如何警惕和遏制高校校长全能化的倾向,希望能够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有所启示。  关键词: 梅贻琦 高校校长 全能化    一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增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进而使得高等教育在许多旧有矛盾尚未能够解决
摘 要: 教师应改正以前棍棒教育的错误做法,更加理性地对待惩罚,认识其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全盘否定它。斯宾塞的“自然惩罚”原则为教师探寻合理科学的惩罚教育提供了一些启发:尊重自然惩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惩罚;与孩子建立友好的关系;少发命令,而且命令一定要前后一致。  关键词: 惩罚 自然惩罚 人为惩罚    一、目前教育中惩罚的困境  近些年社会对教师惩罚学生的反对呼声越来越高,我
摘 要: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使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工作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信息资源的地位愈发重要,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而在分析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的基础上,以广州××学校为例,理论结合实际,分析了阻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几项对策,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