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终身教育,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它是人生各个阶段连续学习、所受教育的总和。中职学校基于终身教育思想,探索切合专业特色的中职教育及与岗位需求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对促进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学生职业素养以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文章主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了中职计算机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期望通过教学资源共享、专业优势互补、优化课程设置来提升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为中职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终身教育;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专业群;体系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化的蓬勃发展,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创新性、复合性、跨界性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作为培养专业综合型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以往同一专业类的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虽然相互交叉,但教学资源不能共建共享,很少涉及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综合培养。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需求,中职学校应基于企业发展现状,突破传统知识能力框架,将职业素养与开设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从而有效利用专业群优势,增强对学生职业道德、人际交往、专业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塑造特色教育品牌
计算机专业群建设,要关注“学习”与“社会”的相互融通,让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教育体系中,锻炼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我校计算机类专业有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三个方向,学校要根据各专业特点,从产业人才需求入手,构建能力素养全覆盖的课程结构体系。
专业群要体现能力本位,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以往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按学科体系采用各门分科的教学方法,而专业群建设涵盖教学组织、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等多项工作的改造优化,且还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专业群建設通过校企之间相互合作,各自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转化为就业能力。
专业群建设折射的是特色化办学能力,学校要立足于岗位人才、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本土实力企业,形成“人才订单模式”“资源共享模式”等多种合作形态,始终坚持以行业、产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专业与岗位对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形成自己的专业集群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和专业优势。
二、校企深度参与合作,建立专家教师队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专业群教学的基本模式,校企双方要遵循互惠互利、资源互补的合作原则,共同主导人才培养,推动优质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从教学标准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校要把企业、行业、产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融入课程资源。
专业群对接的不只是一个企业的人才标准,而是面向信息产业链的全面性、社会性的人才培养。因此,校企双方要依据区域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共同建设课程目标,开发教程内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教育共同体。
专业群从教学环境看,也不同于传统单项技能顶岗、实训、实习,它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以产品质量、成本效益为测量标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做人”与“学做事”的和谐统一,确保让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专业群课程改革内涵已超出“教学”的范畴,它涉及对人才的终身培养,而这种终身性、创新性的教育变革,需要彻底改变统一班级、统一教师的教学现状。因此,校企双方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建立“校-企”联合教学运行与管理方法,学校由教师负责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素养,企业则负责完成技术实践、管理实践、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
多年实践经验证明,校企利益目标和功能主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双方需要不断努力创新、探索前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例如,学校与企业在意向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签订校企协同合作协议,企业将学生作为储备人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学生在求学期间要依据企业岗位发展需求,全程参与企业岗位实践以及其他实践活动,锻炼专业素养、技能,企业在学生毕业后,要全部接纳参与岗位实践的专业达标人才。
学校要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基于地方经济结构,围绕行业引领与能力本位,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打造“校、企”专家型教师队伍。如骨干教师采用校、企轮岗制度,既要在学校授课,又要参与企业生产,延伸岗位锻炼,作为工程师角色承担技术研发任务,逐步实现校企共同培养的无缝对接。
三、产教融合理念创新,构建完善教育体系
校企双方在单纯市场机制下,无法真正实现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化。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扩大协同合作路径,例如,用人单位要向学校提供培养、调查等数据,以查找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的不足,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质量跟进的循环闭环;另一方面要通过灵活完善的模式,为学生专业发展创建最优环境,因为专业群实质是课程体系的重构,学校需要依据岗位群、产业链所需关键技能、技术,确定对应的专业项目,组建专业群。
例如,计算机专业群服务于智慧产业的项目应用,学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设计优化项目方案,融合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专业组建专业群。学校要坚持依据行业发展需求、人才职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修订培养目标。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学校要遵循“岗位导向、内外联动、虚实结合”的教学思路,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升级和完善实训条件,促进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
总之,中职学校要依据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完善的专业群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中职学校与企业双方要始终以学生专业发展为中心,不断追求最优合作标准,创设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双方的优势资源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价值和潜力,切实达成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成启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2):172.
[2]边媛.“1+X”证书制度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62.
[3]刘翠翠,陈实,唐嵘.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群构建与实践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20(8):129-130.
关键词:终身教育;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专业群;体系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化的蓬勃发展,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创新性、复合性、跨界性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作为培养专业综合型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以往同一专业类的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虽然相互交叉,但教学资源不能共建共享,很少涉及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综合培养。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需求,中职学校应基于企业发展现状,突破传统知识能力框架,将职业素养与开设课程进行整合优化,从而有效利用专业群优势,增强对学生职业道德、人际交往、专业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塑造特色教育品牌
计算机专业群建设,要关注“学习”与“社会”的相互融通,让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教育体系中,锻炼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我校计算机类专业有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三个方向,学校要根据各专业特点,从产业人才需求入手,构建能力素养全覆盖的课程结构体系。
专业群要体现能力本位,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以往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按学科体系采用各门分科的教学方法,而专业群建设涵盖教学组织、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等多项工作的改造优化,且还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专业群建設通过校企之间相互合作,各自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转化为就业能力。
专业群建设折射的是特色化办学能力,学校要立足于岗位人才、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本土实力企业,形成“人才订单模式”“资源共享模式”等多种合作形态,始终坚持以行业、产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专业与岗位对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形成自己的专业集群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和专业优势。
二、校企深度参与合作,建立专家教师队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专业群教学的基本模式,校企双方要遵循互惠互利、资源互补的合作原则,共同主导人才培养,推动优质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从教学标准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校要把企业、行业、产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融入课程资源。
专业群对接的不只是一个企业的人才标准,而是面向信息产业链的全面性、社会性的人才培养。因此,校企双方要依据区域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共同建设课程目标,开发教程内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教育共同体。
专业群从教学环境看,也不同于传统单项技能顶岗、实训、实习,它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以产品质量、成本效益为测量标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做人”与“学做事”的和谐统一,确保让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专业群课程改革内涵已超出“教学”的范畴,它涉及对人才的终身培养,而这种终身性、创新性的教育变革,需要彻底改变统一班级、统一教师的教学现状。因此,校企双方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建立“校-企”联合教学运行与管理方法,学校由教师负责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素养,企业则负责完成技术实践、管理实践、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
多年实践经验证明,校企利益目标和功能主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双方需要不断努力创新、探索前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例如,学校与企业在意向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签订校企协同合作协议,企业将学生作为储备人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学生在求学期间要依据企业岗位发展需求,全程参与企业岗位实践以及其他实践活动,锻炼专业素养、技能,企业在学生毕业后,要全部接纳参与岗位实践的专业达标人才。
学校要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基于地方经济结构,围绕行业引领与能力本位,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打造“校、企”专家型教师队伍。如骨干教师采用校、企轮岗制度,既要在学校授课,又要参与企业生产,延伸岗位锻炼,作为工程师角色承担技术研发任务,逐步实现校企共同培养的无缝对接。
三、产教融合理念创新,构建完善教育体系
校企双方在单纯市场机制下,无法真正实现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化。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扩大协同合作路径,例如,用人单位要向学校提供培养、调查等数据,以查找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的不足,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质量跟进的循环闭环;另一方面要通过灵活完善的模式,为学生专业发展创建最优环境,因为专业群实质是课程体系的重构,学校需要依据岗位群、产业链所需关键技能、技术,确定对应的专业项目,组建专业群。
例如,计算机专业群服务于智慧产业的项目应用,学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设计优化项目方案,融合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专业组建专业群。学校要坚持依据行业发展需求、人才职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修订培养目标。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学校要遵循“岗位导向、内外联动、虚实结合”的教学思路,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升级和完善实训条件,促进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
总之,中职学校要依据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完善的专业群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中职学校与企业双方要始终以学生专业发展为中心,不断追求最优合作标准,创设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双方的优势资源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价值和潜力,切实达成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成启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2):172.
[2]边媛.“1+X”证书制度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62.
[3]刘翠翠,陈实,唐嵘.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群构建与实践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20(8):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