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院校教育转型的动因分析分析,指出了院校教育转型的内涵发及在转型条件下应强调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信息化;转型;院校教育发展
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使得信息的生产与内容日益多元、多样与多变。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也日益迅速、方便与自由,这已经促使并将继续促使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院校教育既是一个严峻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教育如果不能成功应对这一挑战,那就无法培养出信息时代需要的新人,其自身也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一、院校教育转型的动因分析
院校教育转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时代动因,是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社会转型、培养新型人才需要、外国院校发展转型启示等因素综合作用和信息技术直接催生的结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在院校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社会形态、学习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对院校教育诸要素提出了全面转型的要求。在信息严重超载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为了寻找一个地址、电话号码或电子信箱而翻箱倒柜;收藏的总是远远超过阅读和学习的数量;网站看过很多,却往往在需要某些资料的关键时刻无法找到;被每天的繁重例行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等等。顺应时代要求,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人们必须成为个人知识的管理者,提高创造和应用知识能力。
信息、通信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为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官兵除掌握现有科技知识外,还应具备预见性学习能力,传统的“一次受教育,终生吃老本”的教育模式必须向“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终身教育模式转变,而院校任职教育正是这种模式的最有效途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使分布式教学、模拟训练、虚拟现实逐渐走入院校教育的视野,要求院校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教育水平。
二、新形势下院校教育转型的内涵
院校教育转型的定义。“转型”,泛指规章、法度的变化。转型一词在国内的使用始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到上个世纪末,体制转型、机制转型、社会转型、教育转型等新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转型一词的义项也从最初的“规章、法度”逐步扩展到“形态、制度、模式等”。对转型概念的界定,我们归纳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转型的本质是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发展创新,确立优势地位。其次,转型具有目的性,是为了提高教学实力。第三,转型是通过新方式(变革)而实现的,而新方式的核心是联合。我们认为,所谓院校教育转型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通过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院校编制体制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保障设施的现代化,全面变革院校教育体系和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院校教育转型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是信息化人才培养这一质的规定性要求,院校教育必须树立新型人才观,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办学实力的提高为其根本目标,以主体性、启发性、开放式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员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探索信息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
三、教育转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目标性原则
教育转型是一个目标导向性改革,符合目标性是判断教育转型成效的标准。目标的设计要遵循价值理性,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确定目标,是各转型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的培训任务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的院校教育转型的目标不同,在构建转型目标体系时,既要注意到院校教育转型的普遍要求,又要在发扬传统中突出各院校自身特色。按照“弱什么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训什么”的原则,不片面追求理论体系完整性,而突出针对性,注重提升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中的短板,实现综合素质整体升级。
(二)遵循持续性原则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外人才培养实践证明,人才的成长需要经过院校逐级培训和部队逐级任职相结合的历程。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一次教育不可能赋予人才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院校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以终身教育观指导教育实践,把学历教育、各层次任职教育纳入人才终身教育之中,科学把握各层次教育的定位,突出重点,有机衔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院校应致力于综合素质优化和岗位任职能力补缺,不片面追求打牢基础,而注重前沿性,增进对前沿的掌握,满足现实急需,注重实践性,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遵循过程性原则
教育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院校的各个部门和教育的各个环节,是转型院校的一个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院校教育转型是一个有组织的改革过程,系统论和控制论告诉我们,对这一过程必须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在改革的设计上要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防止出现顾此失彼,要正确处理好教育转型中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转型过程中应看到教育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既要看到生源逐渐增加,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又要认识到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防止出现求全责备、一跳而就。
关键词:信息化;转型;院校教育发展
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使得信息的生产与内容日益多元、多样与多变。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也日益迅速、方便与自由,这已经促使并将继续促使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院校教育既是一个严峻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教育如果不能成功应对这一挑战,那就无法培养出信息时代需要的新人,其自身也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一、院校教育转型的动因分析
院校教育转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时代动因,是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社会转型、培养新型人才需要、外国院校发展转型启示等因素综合作用和信息技术直接催生的结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在院校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社会形态、学习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对院校教育诸要素提出了全面转型的要求。在信息严重超载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为了寻找一个地址、电话号码或电子信箱而翻箱倒柜;收藏的总是远远超过阅读和学习的数量;网站看过很多,却往往在需要某些资料的关键时刻无法找到;被每天的繁重例行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等等。顺应时代要求,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人们必须成为个人知识的管理者,提高创造和应用知识能力。
信息、通信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为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官兵除掌握现有科技知识外,还应具备预见性学习能力,传统的“一次受教育,终生吃老本”的教育模式必须向“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终身教育模式转变,而院校任职教育正是这种模式的最有效途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使分布式教学、模拟训练、虚拟现实逐渐走入院校教育的视野,要求院校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教育水平。
二、新形势下院校教育转型的内涵
院校教育转型的定义。“转型”,泛指规章、法度的变化。转型一词在国内的使用始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到上个世纪末,体制转型、机制转型、社会转型、教育转型等新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转型一词的义项也从最初的“规章、法度”逐步扩展到“形态、制度、模式等”。对转型概念的界定,我们归纳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转型的本质是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发展创新,确立优势地位。其次,转型具有目的性,是为了提高教学实力。第三,转型是通过新方式(变革)而实现的,而新方式的核心是联合。我们认为,所谓院校教育转型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通过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院校编制体制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保障设施的现代化,全面变革院校教育体系和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院校教育转型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是信息化人才培养这一质的规定性要求,院校教育必须树立新型人才观,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办学实力的提高为其根本目标,以主体性、启发性、开放式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员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探索信息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
三、教育转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目标性原则
教育转型是一个目标导向性改革,符合目标性是判断教育转型成效的标准。目标的设计要遵循价值理性,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确定目标,是各转型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的培训任务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的院校教育转型的目标不同,在构建转型目标体系时,既要注意到院校教育转型的普遍要求,又要在发扬传统中突出各院校自身特色。按照“弱什么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训什么”的原则,不片面追求理论体系完整性,而突出针对性,注重提升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中的短板,实现综合素质整体升级。
(二)遵循持续性原则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外人才培养实践证明,人才的成长需要经过院校逐级培训和部队逐级任职相结合的历程。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一次教育不可能赋予人才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院校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以终身教育观指导教育实践,把学历教育、各层次任职教育纳入人才终身教育之中,科学把握各层次教育的定位,突出重点,有机衔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院校应致力于综合素质优化和岗位任职能力补缺,不片面追求打牢基础,而注重前沿性,增进对前沿的掌握,满足现实急需,注重实践性,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遵循过程性原则
教育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院校的各个部门和教育的各个环节,是转型院校的一个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院校教育转型是一个有组织的改革过程,系统论和控制论告诉我们,对这一过程必须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在改革的设计上要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防止出现顾此失彼,要正确处理好教育转型中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转型过程中应看到教育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既要看到生源逐渐增加,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又要认识到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防止出现求全责备、一跳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