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中小学生的必备素质,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通过对信息及信息素质含义的分析,探讨了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原则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 信息素质 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36-01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软件巨人微软的市值超过卢森堡、荷兰等国GDP的总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可以说,信息是控制系统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及规律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二、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
三、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很好地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理论,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的实际,联系信息技术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际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依照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
5.协作性原则
有效的协作能够使人们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做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
6.系统性原则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众多系统构成。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如经济部门、宣传部门的责任;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行政人员、计算机专家和学生家长的任务。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措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
1.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提供实践保证。
4.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5.增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常规课程的整合,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探索新道路。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进而产生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例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使用、发布的责任,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计算机教育观念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3]张景升.《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4]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
[5]吕耀怀,刘玮玮.《信息活动的双重规范及其相互关系》[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关键词】信息 信息素质 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36-01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软件巨人微软的市值超过卢森堡、荷兰等国GDP的总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可以说,信息是控制系统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及规律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二、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
三、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很好地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理论,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的实际,联系信息技术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际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依照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
5.协作性原则
有效的协作能够使人们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做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
6.系统性原则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众多系统构成。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如经济部门、宣传部门的责任;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行政人员、计算机专家和学生家长的任务。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措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
1.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提供实践保证。
4.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5.增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常规课程的整合,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探索新道路。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进而产生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例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使用、发布的责任,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计算机教育观念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3]张景升.《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4]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
[5]吕耀怀,刘玮玮.《信息活动的双重规范及其相互关系》[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