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准的“潜在写作”及知识分子人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App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潜在写作”是“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本文通过对《顾准日记》进行分析,认为顾准在极端年代写下的文字是历史再现,体现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思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这种精神值得知识分子借鉴。《顾准日记》因创作过程和出版经历符合“潜在写作”的概念,应视作思想家的“潜在写作”。
  关键词:潜在写作顾准《顾准日记》知识分子人格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萨义德言:“知识分子扮演的应该是质疑,而不是顾问的角色,对于权威与传统应该存疑,甚至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顾准正是这样的知识分子。
  一
  “潜在写作”是陈思和提出的观点,主要内容陈思和有详细论述。陈思和认为:“潜在写作”是“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并认为作品“在若干年后是已经发表了的”对这样的文学命题,还可参看复旦大学刘志荣的专著。不再赘言。
  笔者认为,“潜在写作”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作品产生是发生在让人窒息、缺乏民主意识的环境,此环境创作不自由;第二,作者无将其作品公开于世的想法,只是亲朋好友交流,即使有这样将作品公开于世的想法,时代环境也不允许作品刊行,若刊行,则后果严重;第三,这些作品大部分因特殊环境遗失或被销毁;第四,这些作品的幸存者经过周折,最终出版发行,成为有影响力的作品。
  《顾准日记》是顾准在复杂环境下的自身生活纪录。(以下简称《日记》。《日记》三部分,即《商城日记》、《息县日记》和《北京日记》)1958年,顾准被划为“右派”,罪名是“莫须有”,因复查定性材料时找不到相关材料,历史吊诡如此玩弄人生。第一次划为“右派”后,在劳动改造中写下了《商城日记》。顾准脱帽后因反对个人崇拜等原因,再次划为“右派”,第二次划为“右派”就有了今天的《息县日记》。后顾准因病回北京,身患肺癌不能治的情况下依然读书写作,因此有了《北京日记》。
  本文认为,《日记》是当代作品中的“潜在写作”。因日记是一种文学表现体裁。通过上面对这本日记的主体部分的形成背景可知,《日记》产生确是处于一种极端环境,对善于独立思考、满怀对革命忠诚的顾准而言,则是困难的窘境,况他曾是上海政界的老革命,身份变化可谓冰火两重天。《日记》交流只限少数人,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顾准之弟陈敏之。且《日记》依顾准当时处境,他肯定没想过要在那样的极端年代出版。顾准辞世后,这一珍贵的文献历经周折,最终与读者相见,且成为思想界研究顾准本人和他所处时代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品。
  二
  如上所述,顾准的独特经历和知识分子特质使其成为一悲剧人物,两次被划为“右派”的经历不是绝无仅有,恐也屈指可数。而在两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后,顾准考虑的非个人安危,更多的是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思考“娜拉出走之后”怎样的重大问题,即革命取得成功后,社会主义如何开展建设的重要问题。
  细读《日记》,不难看出,在极端年代,顾准对于自身,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困境中独立思考。正因有了这般独立思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宝贵的精神遗产,更重要的是虽带着镣铐跳舞,但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却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品读《日记》,我们不难发现顾准的苦,在苦难中他不是哀怨蹉跎,而是在读书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这里摘录《日记》的一些内容,一起来看顾准的苦及他面对苦的乐观态度。
  《商城日记》记载,1959年10月到1960年1月顾准的改造经历,有劳动,有写改造汇报,有和家人通信,有考评及他对身边人评价等内容。这里面写了顾准的经历与思考。摘取数条,以作分析。如他评价身边两位同志写到:“现在何、赵二个摘帽子的人可作一比较。何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而目光开阔,深知知识就是力量,粗暴并非本色。赵貌似婉娈,而实际十分公式化了。真是不幸之至。”不难看出,对改造后的知识分子,顾准有自己的判断。当时经历那样残酷的环境,知识分子有的能保本色,更多的是如赵一般“公式化”了。对这种改造,顾准对自己也有评价:“第一天我评二类。舆论颇佳,是股骨下挫换来的。”俗语云:人言可畏。这里不难看出,顾准对舆论也有敬畏的态度。从引文可以看出,顾准对自己评二类是满意的。这种满意也是无奈,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真实成分在内,因为谁不想“脱帽子”。
  对此问题,学界曾有人提出“两个顾准”的判断,引起了顾准研究当中的争鸣,双方各执己见,难以调和。但文本资料依据的是《商城日记》与《息县日记》比较。本文所引这段全部出自《商城日记》。如真有“两个顾准”存在,那第一部日记就体现了这样一种存在。但本文的判断是顾准只有一个,即使在第一部日记当中就有所谓的存在。本文的解释是处在那样一种极端环境下的是“人”,他是应该得到理解和体谅的,如这点做不到,我们对历史人物不免过于苛刻。在其表述当中,顾准有情感波动,前后抵牾是正常且可理解的。圣贤亦有前后矛盾的时候,况顾准是活生生的人,人毕竟不是神,不全知更难全能。
  《息县日记》记载1969年10月到1971年9月顾准的改造经历,内容与《商城日记》相同,但读起来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得知妻子离开人世,他写道:“要继续革命,就要在任何环境下继续观察思考和研究。自暴自弃,何以面对死者。”又说:“我若不能有所作为,我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这就是顾准,对和他一样为革命贡献和青春热血的妻子,他依然自强不息以求有所作为。他还写道:“一个人,用全生命写出来的东西,并非无聊文人的无病呻吟,那应该是铭刻在脑袋中,融化在血液里的东西。我所要写的,没有书籍、卡片也可写,丧失他们,又何所惧。”这恐是《顾准日记》当中最能体现出符合“潜在写作”概念的语句了,也表明顾准追求真理的态度。
  《北京日记》记载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顾准返回北京的经历。主要内容是借书、看书、还书,同时翻译稿件以及看病休息和日常琐事。此间,顾准已是肺癌晚期,但他的思考并没停止,还在为探索而不倦地读书。有些问题他反复思考,他写道:“第五章的困难,Rconsider(重新思考)”,“解决,直书一天chap.5(第五章)”。由此不难看出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问题不是浅尝辄止。
  三
  顾准所处的时代,犹如人关在铁屋当中,没有透气的窗户,更无直射的阳光,生存的窒息明显,且精神绑架更让人无法忍受。面对这样的困境,从心理层面上讲,对于意志力薄弱的人,要么为了保持相对的独立尊严而选择自戕,要么经受不住困苦的折磨而被迫逼疯。当然,还有一种合适的生存选择,即一味迎合以自保。知识分子在极端年代的命运如此具有悲剧性且带有讽刺意味,只能说是知识分子的悲哀。
  然而,顾准在整个精神层面上并没有如上面分析那样以死亡的方式选择逃避,更没有如另一种人那样为生存而求自保,他以冷静、执著、客观、求真、务实的态度潜心读书,最终为我们留下了他对所处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仔细分析,他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具备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学术求新知探索祖国未来走向的傲骨与勇气。具体来说,顾准具备以下知识分子的优点。
  第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作为知识分子,对国家应该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学而卫道的精神,是“当仁不让于师”的品格。顾准正是因为具备这样一种精神品格,所以他才在那样曲折的环境中写下了闪光的作品,留给我们丰厚的精神宝库。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崇高的感情,这是区别家雀与海燕的东西。”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有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顾准对理想与真理的追逐与执著。
  第二,身处逆境,百折不挠。对于困难,如何面对,我们已分析了两种不同人的生存观念。而顾准与这两者的态度都不同,他两次成为“右派”,对此他也曾痛苦、失落、彷徨,就在子女与他断绝关系、妻子因为不堪压力而选择弃世后,他在生活中无疑是孤独的,当然,正如有哲学家所言“人都是孤独的”。然而,孤独的顾准并未因孤独而放弃,相反他选择了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
  第三,潜心读书,独立思考。在极端的年代,一方面是来自于政治环境的逼迫而导致的精神负荷,一方面是自己身体疾病对机体的无情吞噬。在精神痛苦与肉体痛苦的双重重压下,顾准没放弃读书,更没放弃思考。检阅《北京日记》,在顾准生命的最后两个年头,有不完全统计,顾准读了近八十部古今中外的著作,可谓是博览群书。他曾有一个宏大的十年读书计划,但天不假年,最终却遗憾地离开,否则,他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火花。
  第四,宽容忍让,与人为善。“右派”的政治身份使家人纷纷离开或疏远,顾准采取的是以德报怨,他给予家人的更多是理解与宽容。他给妻子汪碧的信中写到:“生活本有各种方式,一切由你决定好了”。不难看出他对家人的理解和时刻为家人着想,这样开阔的胸襟不仅让人唏嘘。得知妻子离开人世,他的痛苦无以言表:“吃了几口饭,悲从中来,脸伏在饭盆上失声大号。”牵挂子女,他写到:“她爱孩子,为什么给孩子留下一个母自杀的家庭环境。”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孩子未来的担心。此时顾准已是孤家寡人,孩子们早与他划清界限,母爱无疆,父爱何尝不如此。
  以上是笔者对顾准知识分子人格的论纲性总结。顾准还有很多优秀品质,本文不再一一梳理。顾准确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正如吴敬琏所言:“他的严肃冷静的科学精神,刚正不阿的处世态度,艰苦勤奋的工作作风,无一不是由对人民的热爱所孕育和支撑的。”
  四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反思意识加强,“文化热”兴起,宽松的舆论环境引起股股热潮。其中有历史学谱系中的“陈寅恪热”,文学谱系中的“向阳湖文化热”,也有思想界的“顾准热”。此种“热”是对长期压抑“冷”的反叛,是知识分子迎来春天的意识觉醒。
  对“文化热”现象,作为承接传统又经历现代的当代知识分子,我们应在当今社会中有冷静的思考。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远迈顾准所处时代,所以我们要符合时代需要,避免被功力淹没而通往名利之路。如李慎之所言:“虽然他主张市场经济,但是却决不是为市场而写作的。”也如陈敏之言:“五哥生前根本没有想到过要出版这本书,也没有想到过会出这本书,因为他写本书各篇时,纯粹是为了满足我个人的要求,或者是答复我的提问。”
  总之,细读《日记》等顾准相关著作时,我们要具备知识分子应有的良心与责任。如前所言,《日记》按“潜在写作”标准,不愧为当代思想家的“潜在写作”名著,留下的是历史记录、思考者思想和当时的精神图式。顾准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思,体现了以他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操守与良心。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项目“拆下肋骨当火把:顾准思想初探”,项目编号:jytq170。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刘志荣:《潜在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丁冬:《编辑〈顾准日记〉等书的感想》,《百年潮》,2000年第1期。
   [5] 顾准:《顾准日记》,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6] 蒋贤斌:《把顾准还给历史——顾准的诞生与争论》,《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6期。
   [7] 吴敬琏:《当代中国需要顾准这样的思想家》,《炎黄春秋》,1998年第5期。
   [8] 李慎之:《点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读〈顾准文集〉并纪念顾准八十冥寿》,《读书》,1995年第5期。
   [9] 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
   赵骞,男,1979—,湖北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文化。
   宋秀云,女,1977—,河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思想,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周朴园是《雷雨》当中最丰富、最复杂,又有相对比较完整人生表现的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最为真实的文学形象。周朴园家族的悲剧,是他个人和家族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悲剧。在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上,既体现着深厚的人性内涵,也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人性内涵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人们普遍认为,在话剧《雷雨》中,周朴园是最能体现主题的
期刊
摘要后现代批评话语非常复杂,可以将其概括为两个向度:一个是价值判断的平面化,另一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本文主要从这样两个向度看其对现代性话语的消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启蒙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众生喧哗的中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可以概括为两个向度:一个是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文化哲学,它的特征是文化的平面感与零散化,是对现代主义深度模
期刊
摘要阎连科散文呈现出真挚、朴实的叙述语调,体现出一种更为真实、更易于亲近的质朴感。其散文流露出作家对故乡、对土地的无限留恋及其对城市无所依托的双重情感困境:对土地的既爱又恨、既疼又痛,对城市的既向往却又无法真正融入,作品揭示了其散文创作乃至小说创作的深刻与不朽。   关键词:《我与父辈》亲情散文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阎连科散文呈现出真挚、朴实的叙述语调,体现出一种更
期刊
摘要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是陕西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而受到世人的瞩目。他们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巨大影响,故乡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山水草木,不但成为他们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品的重要内容、感情寄托的对象,而且体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把文学艺术之根深扎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汲取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充足养分,才成就了文学事业的参天大树。  关键词:地域文化创作风格路遥陈忠
期刊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建设范围内的一个独特文化载体,是城市记忆的体现和留存,也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并且要重点有针对性建设的特殊区域。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与当今城市的发展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本文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着重研究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复兴策略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 街区 复兴 城市
期刊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上海矗立着西方文明的产物——高楼大厦、舞厅、夜总会、百货公司、跑马场、电影院和咖啡馆,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巴黎”。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描摹着上海这一繁华都市的世态人情,绘画出上海的动态图景。本文从穆时英的生活及创作入手,阐释其在追求“新感觉”时小说的电影化倾向及其电影化小说的成因,得出其运用蒙太奇技法,加上对场景道具的着力,通过一双对下层民众同情的“眼睛”来结构小
期刊
摘要《在深圳的大街上撒野》以开放的深圳为背景,展示了打工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苦闷。其中的主人公西狗具有丰富的解读内涵:撒野是他不羁性格与欲望追求的表现,也是他逸出常规的远行与灵魂的回归自赎。西狗形象的塑造打破了打工族形象刻画的模式,向深层次的精神追寻开拓,使形象具有悲剧性审美意义。  关键词:《在深圳的大街上撒野》灵魂皈依救赎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王十月的中篇小说
期刊
摘要描写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生存困境和物质窘境,是新时期留学生文学的一大主题。本文在对此时期诉说打工之苦的留学生文学代表作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指出留学生为成为新移民而进行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血泪史和苦难史,是留学生们真实的生命轨迹的记录。而作为这种低劣生存状况的结果——物质生存压力下金钱观的异化,更成为了留学生文学作品独特的文化视角,为中国历史转型期人格的建构与重塑,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形象思考。  
期刊
摘要语言是使人与文化融合的媒介,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方言是地域差异产生的语言变体,东北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也是东北文化的载体。本文以映射理论为基础,以《呼兰河传》中的方言词语为例,通过对方言词语形式和结构特点的剖析,发掘蕴藏其中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信息。  关键词:《呼兰河传》东北方言地域文化映射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自述的形式,生动再现了
期刊
摘要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建构是成长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本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研究依据,通过分析小说《安琪拉的灰烬》中主人公弗兰克·麦考特的成长经历,探讨了小说主人公的自我身份建构历程。  关键词:成长小说自我身份建构弗兰克·麦考特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成长是一座桥,它的一端是懵懂天真的童年,另一端则通向复杂莫测的成人世界。美国作家弗兰克·麦考特的自传体小说《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