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阐述了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意义、步骤、内容、创新点、弊端及对策等方面。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培养模式。在我国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结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一、高职智能制造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1.本地域经济发展对智能制造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当前,吉林省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制造作为方向,以打造高端、提升传统、培育特色、强化基础为主线,积极推进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把装备制造业建设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发展产业,就迫切需要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的新型技术工人。
2.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机器人操作、调试、维修的技能人才出现了极度缺乏。我们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应运而生,但其内涵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掌握使用机电设备为主的工业控制、自动化应用的必备知识,适应现代智能应用领域的需求,具备相应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受教学力量、实训设施、就业方向等诸多限制,急需解决适应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换代,培养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问题,开发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高职院校高技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联合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探索。
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1)成立改革小组,进行调研学习,制定实施方案和任务书;
(2)编写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确定学徒制教学组织形式;
(3)确定专业参加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数、时间和实习岗位;
(4)制定学徒计划、编写教材和学徒实习教学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1)完善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工作方案,并实施;
(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考核办法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聘任带徒师傅及学校教师,开始进行过程管理;
(3)形成一套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保障等系列文件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
(1)总结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
(2)对现代学徒制工作提出建议和对策;
三、智能制造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内容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专业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团队、管理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改革。
1.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
(1)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建立
项目确立之初,以分院为牵头单位,实行专业带头人责任制,联合企业成立现代学徒制专业改革小组,由专业带头人任组长,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整体安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发教学资源等工作;由企业兼职带头人任副组长,协助组长进行工作,主要负责企业课程的实施等工作;成员由2名专业骨干教师和2名企业师傅构成,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具体落实工作。明确学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的各自任务分工。双方确定了校企合作模式、招生方式、评价方式等双主体育人机制。
(2)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共同参与学徒培养过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建设工业机器人维护维修实验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实验室。
2. 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
改革招生就业形式,校企联合实施招生即招工。校企共同制定了校企联合招生办法、企业面试考核标准和岗前考核标准。专业与企业联合共同制定方案,实施先招生后招工,顶岗后就业的招生就业模式。学校企业进行分段培养,学校招生后,经过两年的学校学习,企业对学生进行面试,合格者即签订协议,落实学生(学徒)身份;学生将在企业进行为期共计约一年的学徒生活,学生学徒期间要接受专业和企业的双重考核,学徒期学徒实习考核合格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校企联合考核,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第二学年末,校企联合对学徒进行考核,合格者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其中学校考核内容为前两学期的学业成绩及操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企业考核用公开招聘的考核标准,通过专业理论考试+面试+体能测试考核形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0%,在面試考核过程中,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竞争力意识。
3. 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工作
(1)实施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共同进行人才需求调研论证和专业对标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共同探索实施“学生-学徒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弹性学制四年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同时具有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通过每学年的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的交替进行,实现工作与学习交替。
校企双方根据行业标准,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由企业提供学徒岗位,根据岗位标准,确定了培养目标,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特点,学徒对应的岗位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非标生产线调试岗位;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教师共同研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职教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论证意见;专业带头人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此形成企业学徒培养方案。根据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学徒岗位,校企双方针对企业提供的智能制造产线岗位,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实践课程进行了修订。 (2)构建“专业基礎课程+学校专业课程+企业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
针对合作企业非标工业生产线调试、智能产线等岗位的工作流程、企业需求、能力要求等方面相关调研结果,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岗位任职需求进行细化分析,针对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需求设计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并按照学徒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成长规律构建“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项能力培养阶段(专业理论+专业核心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综合理论+岗位综合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学校专业课程+企业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带工业机器人的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课程为企业课程。
(3)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专业确定一个班级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第一、二学年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及训练专业基础技能已完成,现阶段学生已进入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带薪上岗实习,完成企业课程“带工业机器人的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典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设计”的学习任务。同时考虑到实习地点比较远,实习时间较长,所以在实习期间将完成工业机器人装配与调试、高级语言PAPID编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故障诊断与维修三门学校课程的企业对接。
实习期间由企业指定师傅和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指导,进行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并考取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培养的学生有针对性,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毕业生全部到合作企业就业。
(4)校企共同进行课程标准制定及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校企共同进行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含企业课程)、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的制定。学校和企业作为“双元育人”人才培养共同体,校企“双主体”进行课程开发,充分引入行业、企业元素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目前依托示范校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专业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完成《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工业现场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ABB》及《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4部。
4. 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工作
实行“双导师”制,选聘企业具备相关资质的岗位工程师、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师傅,与专业教师组成专业“双导师”教学团队,实施了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师一徒的教学模式。
专业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度,课程采用校企双负责人制,学校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进行教学,企业课程以企业师傅为主进行教学,同时选拔企业一线有一定教学水平的技术能手聘为企业师傅,建设流动性的企业师傅资源库。试点班学生在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学徒期间,由企业师傅石义淮、杨威等担任企业师傅,在其指导下有序的进行企业课程学习。
在合作企业设置了教师工作站,利用教学名师工作室和长白山技能师工作室全面开展师资培养,通过开展技术讲座、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形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学生进行企业学习的同时,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方面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利用这个机会进行相应的企业实践。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的同时,教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5. 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工作
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现代学徒制度点项目,在学院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规范管理制定框架下,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学徒课程考核办法》、《现代学徒制学徒实习管理制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弹性学制)现代学徒制企业师资(师傅)聘任标准》及《现代学徒制招工考核标准》等一系列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以确保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工作成效及创新点
1. 创新了四年制“学生-学徒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学校专业课程+企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
通过学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有了坚实的机电方面的理论功底,为后续企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学生学徒身份的转换,学生的技能得到有力的提升。这样经过四年学徒制的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企业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
2.“双主体”育人机制,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自项目开展以来,校企双方通过在现代学徒制式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深度协作,使“校、企、生”三方均取得了共赢。专任教师通过流动工作站及名师工作室的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都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学徒制这种培养模式,企业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人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3.形成校企共用的教学资源库
校企共建专业级教学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将企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融入课程建设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学生汲取知识的方式,为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校企双方执教教师们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对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企业师傅的执教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问题
1.制度保障不够完善
从法律层面来看,《劳动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条文中缺少关于学徒制法律地位、学徒合法身份与基本权益、校企双方责权利等重要事项的明确规定。
2.企业课程建设存在难度
由于企业存在技术保密、技术保护等问题,很难在企业寻求含有一定技术性的生产项目,要建设有一定技术性的项目化的企业课程,还需要给企业赋予课程建设的责任。
3.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学生实习的地点较远,而且学生初次进行实习,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难免会造成以下心理上的不适应,虽然专业指派的老师进行不定期的指导,但还是给专业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4.学徒的考核评价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是“工学交替”,学生有一半时间在企业学徒,在企业学徒期间的考核评价是衡量学徒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参与学徒制的关键参考点。专业各门课程虽然都有考核评价标准,但有些课程考核在操作过程中暴露一些问题,一是企业课程中职业素养考核量化的标准不易掌握,二是企业课程中操作考核用时较长,占用大量教学时间,三是企业岗位考核标准与课程考核标准之间的转化还不尽合理。
六、对现代学徒制的建议和对策
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如课程管理、学分管理和教学时间与场地安排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大胆创新,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试点工作正常有序推进。具体措施包括:
1.要完善企業课程学分认定制度,通过校企双方联合制定考核标准和认定要求,认定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课程与学分。
2.要建立企业课程学分与校内课程学分互换机制,允许企业课程学分和校内课程学分按一定标准和比例进行互换或顶替,激发学生赴企业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灵活的排课机制,保障企业可根据生产运行实际灵活地安排培训课程,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能满足学生在企业培训和实习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21期.
[2]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2015年1期.
[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7期.
[4]陈宏图,我国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6期.
[5]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1期.
[6]赵正宝,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长效运行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年23期.
[7]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01-30].
作者简介:
周嵬(1979.8-),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研究。
项目来源:
吉林省教育厅201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2018ZCZ061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培养模式。在我国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结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一、高职智能制造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1.本地域经济发展对智能制造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当前,吉林省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制造作为方向,以打造高端、提升传统、培育特色、强化基础为主线,积极推进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把装备制造业建设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发展产业,就迫切需要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的新型技术工人。
2.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机器人操作、调试、维修的技能人才出现了极度缺乏。我们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应运而生,但其内涵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掌握使用机电设备为主的工业控制、自动化应用的必备知识,适应现代智能应用领域的需求,具备相应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受教学力量、实训设施、就业方向等诸多限制,急需解决适应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换代,培养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问题,开发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高职院校高技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联合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探索。
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1)成立改革小组,进行调研学习,制定实施方案和任务书;
(2)编写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确定学徒制教学组织形式;
(3)确定专业参加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数、时间和实习岗位;
(4)制定学徒计划、编写教材和学徒实习教学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1)完善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工作方案,并实施;
(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考核办法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聘任带徒师傅及学校教师,开始进行过程管理;
(3)形成一套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保障等系列文件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
(1)总结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
(2)对现代学徒制工作提出建议和对策;
三、智能制造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内容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专业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团队、管理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改革。
1.校企一体化育人工作
(1)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建立
项目确立之初,以分院为牵头单位,实行专业带头人责任制,联合企业成立现代学徒制专业改革小组,由专业带头人任组长,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整体安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发教学资源等工作;由企业兼职带头人任副组长,协助组长进行工作,主要负责企业课程的实施等工作;成员由2名专业骨干教师和2名企业师傅构成,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具体落实工作。明确学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的各自任务分工。双方确定了校企合作模式、招生方式、评价方式等双主体育人机制。
(2)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共同参与学徒培养过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建设工业机器人维护维修实验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实验室。
2. 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
改革招生就业形式,校企联合实施招生即招工。校企共同制定了校企联合招生办法、企业面试考核标准和岗前考核标准。专业与企业联合共同制定方案,实施先招生后招工,顶岗后就业的招生就业模式。学校企业进行分段培养,学校招生后,经过两年的学校学习,企业对学生进行面试,合格者即签订协议,落实学生(学徒)身份;学生将在企业进行为期共计约一年的学徒生活,学生学徒期间要接受专业和企业的双重考核,学徒期学徒实习考核合格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校企联合考核,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第二学年末,校企联合对学徒进行考核,合格者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其中学校考核内容为前两学期的学业成绩及操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企业考核用公开招聘的考核标准,通过专业理论考试+面试+体能测试考核形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0%,在面試考核过程中,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竞争力意识。
3. 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工作
(1)实施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共同进行人才需求调研论证和专业对标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共同探索实施“学生-学徒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弹性学制四年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同时具有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通过每学年的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的交替进行,实现工作与学习交替。
校企双方根据行业标准,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由企业提供学徒岗位,根据岗位标准,确定了培养目标,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特点,学徒对应的岗位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非标生产线调试岗位;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教师共同研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职教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论证意见;专业带头人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此形成企业学徒培养方案。根据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学徒岗位,校企双方针对企业提供的智能制造产线岗位,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实践课程进行了修订。 (2)构建“专业基礎课程+学校专业课程+企业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
针对合作企业非标工业生产线调试、智能产线等岗位的工作流程、企业需求、能力要求等方面相关调研结果,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岗位任职需求进行细化分析,针对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需求设计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并按照学徒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成长规律构建“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项能力培养阶段(专业理论+专业核心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综合理论+岗位综合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学校专业课程+企业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带工业机器人的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课程为企业课程。
(3)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专业确定一个班级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第一、二学年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及训练专业基础技能已完成,现阶段学生已进入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带薪上岗实习,完成企业课程“带工业机器人的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典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设计”的学习任务。同时考虑到实习地点比较远,实习时间较长,所以在实习期间将完成工业机器人装配与调试、高级语言PAPID编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故障诊断与维修三门学校课程的企业对接。
实习期间由企业指定师傅和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指导,进行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并考取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培养的学生有针对性,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毕业生全部到合作企业就业。
(4)校企共同进行课程标准制定及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校企共同进行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含企业课程)、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的制定。学校和企业作为“双元育人”人才培养共同体,校企“双主体”进行课程开发,充分引入行业、企业元素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目前依托示范校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专业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完成《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工业现场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ABB》及《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4部。
4. 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工作
实行“双导师”制,选聘企业具备相关资质的岗位工程师、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师傅,与专业教师组成专业“双导师”教学团队,实施了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师一徒的教学模式。
专业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度,课程采用校企双负责人制,学校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进行教学,企业课程以企业师傅为主进行教学,同时选拔企业一线有一定教学水平的技术能手聘为企业师傅,建设流动性的企业师傅资源库。试点班学生在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学徒期间,由企业师傅石义淮、杨威等担任企业师傅,在其指导下有序的进行企业课程学习。
在合作企业设置了教师工作站,利用教学名师工作室和长白山技能师工作室全面开展师资培养,通过开展技术讲座、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形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学生进行企业学习的同时,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方面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利用这个机会进行相应的企业实践。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的同时,教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5. 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工作
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现代学徒制度点项目,在学院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规范管理制定框架下,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学徒课程考核办法》、《现代学徒制学徒实习管理制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弹性学制)现代学徒制企业师资(师傅)聘任标准》及《现代学徒制招工考核标准》等一系列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以确保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工作成效及创新点
1. 创新了四年制“学生-学徒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学校专业课程+企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
通过学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有了坚实的机电方面的理论功底,为后续企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学生学徒身份的转换,学生的技能得到有力的提升。这样经过四年学徒制的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企业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感到非常满意。
2.“双主体”育人机制,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自项目开展以来,校企双方通过在现代学徒制式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深度协作,使“校、企、生”三方均取得了共赢。专任教师通过流动工作站及名师工作室的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都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学徒制这种培养模式,企业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人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3.形成校企共用的教学资源库
校企共建专业级教学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将企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融入课程建设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学生汲取知识的方式,为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校企双方执教教师们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对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企业师傅的执教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问题
1.制度保障不够完善
从法律层面来看,《劳动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条文中缺少关于学徒制法律地位、学徒合法身份与基本权益、校企双方责权利等重要事项的明确规定。
2.企业课程建设存在难度
由于企业存在技术保密、技术保护等问题,很难在企业寻求含有一定技术性的生产项目,要建设有一定技术性的项目化的企业课程,还需要给企业赋予课程建设的责任。
3.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学生实习的地点较远,而且学生初次进行实习,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难免会造成以下心理上的不适应,虽然专业指派的老师进行不定期的指导,但还是给专业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4.学徒的考核评价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是“工学交替”,学生有一半时间在企业学徒,在企业学徒期间的考核评价是衡量学徒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参与学徒制的关键参考点。专业各门课程虽然都有考核评价标准,但有些课程考核在操作过程中暴露一些问题,一是企业课程中职业素养考核量化的标准不易掌握,二是企业课程中操作考核用时较长,占用大量教学时间,三是企业岗位考核标准与课程考核标准之间的转化还不尽合理。
六、对现代学徒制的建议和对策
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如课程管理、学分管理和教学时间与场地安排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大胆创新,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试点工作正常有序推进。具体措施包括:
1.要完善企業课程学分认定制度,通过校企双方联合制定考核标准和认定要求,认定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课程与学分。
2.要建立企业课程学分与校内课程学分互换机制,允许企业课程学分和校内课程学分按一定标准和比例进行互换或顶替,激发学生赴企业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灵活的排课机制,保障企业可根据生产运行实际灵活地安排培训课程,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能满足学生在企业培训和实习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21期.
[2]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2015年1期.
[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7期.
[4]陈宏图,我国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6期.
[5]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1期.
[6]赵正宝,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长效运行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年23期.
[7]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01-30].
作者简介:
周嵬(1979.8-),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研究。
项目来源:
吉林省教育厅201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2018ZCZ061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