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的瓦 白白的墙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读过一篇题为《新一代书生》的文章,内容是这样的:作者的女儿在考试中得了99分,原因是她将青青的瓦写成了清清的瓦,而事后却又问作者一个我们都认为很幼稚的问题:什么是瓦?
  而又当作者的女儿读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后也出现了疑问:首先缸是什么?用什么做的?家里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缸?如果现在砸的话家里怎么会寻得到那么大的石头......
  当然,现代都市的孩子的思维里出现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整天面对的是那冰冷的将天空切割得支离破碎的钢筋混泥土大厦,因为他们大多蜗居于某幢高楼大厦的某个狭窄的空间里。而诸如“青青的瓦”和“缸”之类的事物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一个个遥远的带着乡村气息的故事了。
  我曾看过一个名叫《楼上楼下》的小品,小品刻画的是住在城市小区楼里的一些新新人类,他们之间沟通的渠道非常有趣——通过猫眼相互张望。由此可见,在现代都市文明的笼罩下,产生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隔阂。
  而我的家乡就不同了,它是一个地处偏远并相对落后的小镇,在小镇里较为显眼的是那青青的瓦,白白的墙,这是我们这儿大多数人家居家生活的乐园——瓦房。瓦房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砖木结构的。瓦房的内部结构清一色地分为三间,居中的一间较大,用来做客厅,两边各一间较小,用来做卧房,显得非常简洁、舒适。
  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住在用瓦房围成的四合院里。四合院用四幢瓦房围成一院,两幢较大的叫正房和面房,较小的叫厢房。正房一般坐北朝南,面房则相反,正对正房建盖,而厢房一般分为东厢房和西厢房。正房居住着主人家的长辈,后辈居住在面房里,而廂房一般是用来作厨房和客房的。至于说畜厩、仓库和厕所等,则又在厢房和面房之间另添耳房或是别院。
  无论是四合院还是普通的农家小院,房屋的外墙和围墙都用白石灰粉得雪白,有的人家还请画师在上面画上典雅的花草或古朴的山水画。小院里的花台上种满了竹子和月季,小院的四围种植了核桃、梨树、花红等果树,春天里繁花似锦,秋天里硕果满枝,一座农家小院就是一幅春华秋实的美景图。
  生长在小镇上的孩子,成天与青青的瓦、白白的墙、水缸、陶罐等亲密无间地相处,人与人之间也没有那么生分,有事时大家相互照应和帮忙,无事时总爱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在各家的大门安装上需要把头凑近眯着眼才能向外观察的猫眼了。
  当然,家乡的小镇和城市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小镇的街道没有城市里的街道宽敞笔直;小镇柔和的街灯也没有城市的霓虹灯那样多姿多彩;小镇里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率也很低;小镇里的人们出行和交流也不像城里那么方便快捷......但这些差距是会逐渐缩小的。你看那农家小院里,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成了必备的用品;年轻人的腰间别着手机,驾驶摩托车、微型车、农用车奔忙在小镇和城市之间,有的甚至把小轿车开回了自家小院……
  你相信吗?随着时光的推移,我那“青青的瓦,白白的墙”的家乡,会越来越让外人羡慕呢!
其他文献
洱源的炼铁乡,一直是我的向往。  在建党85周年的日子里,大理州作家协会应洱源县炼铁乡党委、政府的邀请,一行11人乘车前往炼铁采风,三天的行程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在炼铁这个多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区,我们爬上高山,感受种植山嵛菜的艰难困苦;我们深入农村,目睹新农村建设的日新月异;我们走进群众,畅谈炼铁的美好明天。在炼铁乡的每时每刻,我总被感动着,为什么炼铁这块交通并不发达的地方,竟然有着如此的生机与活力,
期刊
应该说,除了凑热闹轻微的兴奋,我更多的是怀着感激的心情矜持地坐在一隅嚼苦荞粑粑蘸蜂蜜。  牛桂丹村干部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架式隆重推出了村里人自制的苦荞粑粑、苞谷烧、天然野生蜂蜜。村干部认真地介绍说这是“原生态”食品,有营养价值。我很赞同他的话,碗里的蜂蜜是和着蜂巢一起上上来的——很原始的吃法,让人有挑战的冲动!  这是留在洱源县炼铁乡的最后一个晚上,或许是因为即将离去,扯不断的怅然若失。 
期刊
我的家乡在鸟吊山下,小时候,每当几只绿鹦鹉“格格格”地欢叫着相约飞到我家后园梨树的高枝上,啄食熟透的大麻皮梨时,祖母总坐在园中老李树下水井边的大石头上,把我揽在她温暖的怀里,指着坝子西边罗坪山上一座云雾缭绕的山峰,给我讲述“百鸟朝凤”的故事。  从前,罗坪山下的一个寨子中,有个标致的小伙子叫春生,他爱上了寨子里美得像牡丹花一样的桂花姑娘。可是有一天,坝子里的土司官听说桂花姑娘长得漂亮,就派人抢走了
期刊
一    提起炼铁,总有一缕淡淡的乡愁挥之不去。这曾是我又爱又恨的地方,浸透着我童年的所有美好抑或是苦涩的记忆。二十多年后,当我以审视的目光重新看她时,惊喜地发现炼铁变了,变得绿意盎然,变得柔情似水,变得风情万种,变得健硕丰盈。  老家炼铁,深藏在滇西十万大山的腹地,夹峙于罗坪山和黑潓江之间的坡地上。炼铁之名,起源于当年杜文秀起义时在这里打造十万斤生铁建神户铁索桥。由此可知,炼铁至少在清代已是一个
期刊
1980年11月的某一天,清晨,野棉花一样柔软而洁白的雾霭,从苦荞籽般撒落着座座寨子的山腰上,一直弥漫到长满蛮子草,开满野菊花的河谷。对于这样的雾霭,永平人有一个很诗意的称谓:晴岚。意思很清楚,早晨有如此好雾出现,必然是个晴天,一个大好的晴天。也就在这一天,一个憨厚纯良的彝家娃子,放下了手中牧羊的挽手(鞭子),沿著一条名叫银江河的河流,跟随着一大群大呼小叫的伙伴,溯30流北上,去赶撵他人生的梦想与
期刊
三年前,当我和朋友第一次驾车翻越罗坪山海拔3000多米的丫口时,大雨和大雾紧紧地包围了我们。那是上午,天地间却是一派无边无涯的迷濛和晦暗,雾灯完全地丧失了作用。  怎么会是这样呢?这……我有些担忧地对朋友悄声说道。虽然我曾经翻越过高黎贡山那样险峻的山脉,也曾穿行过陌生而险象环生的缅北的莽莽群山,但,此时此刻,我仍然对这座不算很高很险的山产生了隐隐的惧意。  朋友无言地凝望着前方,哗哗的雨声中,车子
期刊
“古木森森隆庆关,仲秋夜雾鸟飞盘”。巍山境东的隆庆关又名鸟道雄关,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一到仲秋时节的夜晚,这里便会浓雾缭绕,使无数的候鸟迷失了方向而大量聚集,形成“百鸟朝凤”的奇观。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我决定深入实地探个究竟。  晚饭过后,汽车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古城出发。刚出城不远,天空就飘起了绵绵细雨,导游小杨却显得很兴奋:“只有这样的天气,鸟才会多。”她解释说,每年秋天,成千上万的候鸟
期刊
人生有些事是容易淡忘的,有些事却是刻骨铭心的。  每个人都有童年,由于所在的年代不同,有快乐也有辛酸,而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是那么的无忧无虑,那么的天真无邪。  我记忆中的童年,是在七十年代中期,那年我刚好是八岁,家住乡下的一个小村子里。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家家都很穷,身上穿的基本上都是大人们穿过的衣裤改的,而且或多或少还有着补丁,可是我和小伙伴们却个个活得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  每当柳树发芽时,
期刊
屈指算来,随大理州作家协会组织的“三贴近”采风团,去洱源县的炼铁乡采风归来已经有些时日了,但关于炼铁的许多记忆,却依旧历历在目。  在大理的范围之内,甚至在洱源的范围之内,炼铁并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风景,譬如瀑布啦,溶洞啦,湖泊啦……有的只是比翡翠更绿的大山,比和田玉更柔润的田野,比水墨画更简练的河流。有的只是栽满烤烟的坡地、种满水果的丘陵、走满乳牛的草场。但炼铁却是个很不容易让人遗忘的小镇,因为它
期刊
一    除了世外桃源,还有拒绝车轮的地方,比如说古城。谢芳相信每一座古城里都住着一个天使,天使会让每一只寻找梦想的毛毛虫变成漂亮的花蝴蝶。可是,白雪却说,用自己的名字做客栈的店名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这个名字实在不怎么样,一点都配不上古城的文化氛围,谢尔米,多怪的名字啊,感觉就是粮食的一种新品种,它一定不会带来给你好运的。  白雪是谢芳来到古城认识的第一个人。那时谢芳刚把店面租下来,正在请人装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