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表达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n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又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经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表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形成的重大战略布局,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和重大发展。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把握和运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真理是全面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形态是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也是全面的。只有全面认识,才能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全面进步。因此,要把社会主义作为整体去观察、去对待,防止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四个全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统筹协调的基本要求,其中每一个“全面”的提出都是一个历史进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则是在更大范围的顶层设计和协调行动,是更大的历史进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有伟大事业又有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党治国理政伟大实践。这一战略布局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后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发展目的的基本观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一战略布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和动力学说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在注重整体谋划的前提下牵住“牛鼻子”,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这一战略布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政党领导和建设的基本原则,强调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实現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总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又是一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理论形态。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要做到在开拓中前进,就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对所处时代的基本特点、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作出准确判断和深刻阐释,形成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样。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既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又充分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势。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四个全面”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从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发现问题的高度敏锐、正视问题的高度清醒和解决问题的高度自觉。同时,“四个全面”也是充分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着眼于我国发展依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方位、着眼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现实情况、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四个全面”反映了时代发展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要求,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既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又强调两个“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实践中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又形成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两个“五位一体”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四个全面”与两个“五位一体”水乳交融、息息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五位一体”在目前阶段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两个“五位一体”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两个“五位一体”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两个“五位一体”的政治保证。“四个全面”中前三个“全面”同最后一个“全面”即全面从严治党,又体现了伟大事业同伟大工程的辩证统一关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两个“五位一体”协调推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既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又凸显现阶段战略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没有捷径可走。习近平指出:“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在现阶段就必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把远大理想转化为阶段性的战略目标,把相对抽象的两个“五大建设”转化为明确的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为了实现中国梦而提出的宏大战略布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直接指导。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反映了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反映了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潮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党的建设是关键,三大战略举措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同步同向,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导意义不仅限于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为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小康的外延是开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是丰富的,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将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党还会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我国社会进入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发展阶段。无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叫什么具体名称,小康社會的合理内核和根本宗旨不会改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方向不会改变。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国治党方略,对于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形成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对于从建党100周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那28年的奋斗,对于党和人民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的启蒙是什么?这是我想谈的另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问,中国是不是经过启蒙?这个问题有两种答案。  一种说法是根本没有。如果你说启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事,与其他地区无关,如果你拿西方标准一把尺子量天下,我们当然没有: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没有科学,没有哲学,没有宗教,没有国家……有也等于没有,就像崔健唱的,我们一无所有。既然没有,咱们就不用讨论了,倒也省事。  另一种说法是有。启蒙波及全世界,西方
话说贾宝玉在大荒山青埂峰下修炼多年后,某天忽然凡心一动,想酬补天之愿,便重返人间,不料竟来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目睹了种种黑暗腐朽、历经一番劫难后,宝玉偶然闯入了一处“文明境界”。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里,他乘着飞车翱翔天际,坐着潜艇畅游海底,见证了一个科技昌明、道德完备、千古未有的乌托邦盛世。这个异想天开的故事出自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一九0八)。在吴氏海量的著作中,此书尤为别致,用作者
一  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Sanders Theatre)当属校内最大的讲堂,除了用于举办音乐会、名人讲演、节庆展览之外,一些人气超旺的课程也往往被安排在此开讲。二00二至二00三年我在哈佛燕京学社访问时,时任燕京学社社长的杜维明就在桑德斯剧场讲授作为哈佛核心课程的“儒家伦理”,每周一节课,七八百号哈佛学子黑压压一片。十多年过去了,桑德斯剧场又迎来另一位颇受学生追捧的中国古代哲学教授,其课程名为
“漂泊”,一个美丽的词汇。它透着动感,富有韵味。它曾是古代人表达心灵自由、人身自由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代人面对由通讯卫星联成一体的世界电视网络,身处无国界的经济运作之中,享受着由信息高速公路和海底电缆构成的通讯系统,自然更加无法抵御漂泊——自由移民的诱惑。于是,古代就已兴起的“漂泊”潮流,可以说,至今愈演愈烈。  “今宵梦醒何处”是漂泊者的感慨。“却望并州是故乡”是漂泊者的沧桑。“天崖何处无芳草”是
在对文化自信的论辩中,金惠敏教授在《文化自信与星丛共同体》(《哲学研究》二0一七年第四期,这里所评論的是此文的英译稿,暂未发表)中提出,身份本身并非自在之物,并非孤立的实体,或者什么纯粹的自我建构或自我实现,恰恰相反,它总是“一种结构,一种必须借助于一个外围的他者来完成其自身叙事的话语”。于是,他继续指出,“文化自信的建构过程便必然牵涉我们对待外部文化或异质文化的方式,是它们对我们进行定位和再定位
她和前夫是同学,她喜欢他永远是一副平静如水的神态,比其他男生显得稳重可靠,给人一种安全的感觉。  前夫工作在机关,每天踩着钟點上下班,日子过得很悠闲。她在一家公司工作,陀螺般地忙碌,常常加班,但收入也高。每每她携一身疲惫归来,他会为她倒上一杯香茶,备好可口的饭菜,她感觉幸福像溪水一样潺潺流淌。有时,工作中难免有不愉快的事,回到家,她偶尔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他也不在意,永远是吹不皱的一池春水。  一
当代德国媒介理论家在论证媒介对人类的深刻影响时,经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我们的书写工具作用于我们的思想。”(Unser Schreibzeugarbeitet mit an unseren Gedanken.)不难看出,这句话决定论的色彩过于浓重,似乎夸大了媒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那么,作为思想家的尼采为何如此看重媒介的影响?书写工具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起到作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从尼采的坏眼神儿
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祖冲之虽然不是最重要的数学家,但他是第一个在正史里有传的。《南齐书》和《南史》都单独给他立了“传”,《隋书》也把他测算的圆周率结果写入了“律历志”。  如果沈括附两个堂侄骥尾被写入“列传”(《宋史·列传·沈遘(弟辽从弟括)》)不算数的话,祖冲之就是先秦至宋元唯一一位官修正史里单独有“传”的数学家。  中国最早的两部数学经典著作《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成书年代、作者姓甚名谁,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一首大众十分熟悉的歌曲《国家》,唱出了国与家的紧密关系,也唱出了家与国碰撞出来的家国情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众多的家庭撑起一个国家,“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小家”的幸福安康离不开“大国”的繁荣富强,“大国”的强盛背后
雨后的草原,绿变得湿润油亮,更加鲜活、生动,空气清新异常,吸一口要把人灌醉似的。男孩握着女孩的手站在这绿色的海里,心随着风儿徜徉。  “嗨,你看,彩虹!”女孩指着天边。  “真美!”男孩转头看向女孩,“但没有你美!”  “看,又一道彩虹!”女孩挣脱男孩的手,双手用力鼓起掌来,“双彩虹!我看到双彩虹了!奶奶说,看到彩虹,会有吉祥和好运。”  男孩把女孩连同女孩的惊喜拥抱进怀里:“你就是我今生的吉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