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者的世纪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t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漂泊”,一个美丽的词汇。它透着动感,富有韵味。它曾是古代人表达心灵自由、人身自由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代人面对由通讯卫星联成一体的世界电视网络,身处无国界的经济运作之中,享受着由信息高速公路和海底电缆构成的通讯系统,自然更加无法抵御漂泊——自由移民的诱惑。于是,古代就已兴起的“漂泊”潮流,可以说,至今愈演愈烈。
  “今宵梦醒何处”是漂泊者的感慨。“却望并州是故乡”是漂泊者的沧桑。“天崖何处无芳草”是漂泊者的潇洒。纳博科夫、康拉德、斯泰因、昂达吉、沃尔科特、谭恩美,以及布洛茨基、索尔仁尼琴,这些优秀的文学家代表了从古至今流放者——漂泊者的足迹,并用文字传达了流放者——漂泊者的心路历程。他们的作品,典型地再现了世界的变化,时代的更迭,人事的变迁。从殖民者的残酷,到独裁者的专制,从艺术家的追求,到投资者的热点,今日的世人已不再视漂泊为苦刑。能够远离家园,无论为着哪一种目的,都清楚地表明了漂泊者的勇气和胆识,智慧和力量。漂泊者成了智者的代表,勇者的化身,成功的象征。早期流亡者的孤独、蒙难、痛苦与寂寞,经历了艺术家充满诗意的精神追求和艺术理想的幻灭或实现,渐渐转变成奋斗和成功的必经之路。而这一切,均在新近出版的《漂泊的家园》中得到记录。
  因为漂泊者的那份亲情和眷恋远比常人的强烈、深沉,因此他们的文学作品更具震撼的力量。无需一一例举文学家笔下那些奇特的经历、独到的想象、新鲜的比喻和感人的情节,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是能够吸引住任何一类文学读者的。倒是书中世界和书外现实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方式,更能够引发人对生存本质的思索。此外,这些文字似乎还免去了一种担心:漂泊者的经历只能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只有通过保持特色才能存在,全人类的文明也只有通过各种文明的交溶才能丰富发展。在漂泊者的世纪里,世界文明也许并未失去乐观的前景。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了一位拒绝时代的价值观念的大画家。他早年乘船游历世界,后来干脆去南太平洋寻找艺术归宿。这位大画家叫高更。他也许过早地看出人类行动的盲目性和悲剧性的实质,在一百多年前创作了一幅令人深思的绘画名作。这幅画的题目很长:“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什么?我们向何处去?”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存在的哲学命题,似乎至今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因此,身处漂泊者的二十世纪,谁又能轻松地保持乐观?二十世纪的漂泊者们,面对高更的提问,是否知道:你们是什么?是否能说清:人类去向何方?
  在二十世纪,文学已经被视为跨学科领域,文学研究也成为包含了性别、种族乃至流行文化在内的大课题。那么,阅读《漂泊的家园》应该能够为当代人提供一些关于生存的启示吧?
  
  (《漂泊的家园》,旗人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
其他文献
唐代边塞派诗人岑参在其《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一诗中有句:“因送故人行,试歌行路难。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诗人吟送的故人显然是一位身处庙堂之上的官人,与诗人交谊匪浅,临别之时让诗人对其“仕途”多有挂怀与关切。作为帝都的长安为何“路最难”?诗人的解答很清楚:“长安多权贵,珂  声珊珊。”却原来,长安之路乃最高阶“仕途”之所谓,“路难”者实乃为官之难之所谓者!而就为官之难来说,官
于殿利新著《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一三年十月版)是其继《巴比伦法的人本观—一个关于人本主义思想起源的研究》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是亚述学诞生一百五十余年来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学术专著。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又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是人类最伟大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不了解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就不了解西方文明的源头。这一地区孕育了许多世界之最
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翻译完布洛赫的《封建社会》之后,最近又译成冈绍夫的《何为封建主义》。这两本书同是关于西方封建的经典名著,前一本书讨论的是广义的封建,所以名之为封建社会,后一本则论述狭义的封建,主要是讲封建君臣关系和封土等问题。这两位作者可以说是同时代人,两本书也都出版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而且他们两人同是爱国主义者。布洛赫为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冈绍夫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反对德国对
钱谦益(一五八二至一六六四)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是明末清初极重要的诗人、评论家、藏书家及历史学家,他交游广阔,著作等身,在江左是动见观瞻、众望所归的人物。在明代朝廷,他担任过高官,特别是弘光元年乙酉(一六四五)他在南都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部事,加太子太保。可惜在清军南下的时候,他糊里糊涂地跟随当时总督京营戎政的赵之龙及大学士王铎迎降,这下子为他惹得千古骂名。后来史书上把他定名为“贰臣”
《三国演义》写官渡战役,从关羽解曹操白马之围说起,事在第二十五回后半截。袁绍遣大将颜良从黎阳渡河,在南岸白马与增援刘延的曹军相遇。颜良连斩宋宪、魏续二将,又杀退武艺不俗的徐晃,直使曹营诸将栗然。这时程昱给支着儿,让关羽出战。书中写道:“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关羽纵马下山,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
一篇堪称犀利、热辣的网文火了。这篇题为《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认为外卖业是塑料垃圾污染的罪魁祸首,还在文末提出了包括抵制外卖在内的多项倡议。  看到这样的文章,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说得太对了”。相信不少年轻人跟我一样,把一日三餐的绝大部分交给了外卖业。外卖一次性餐盒大多是塑料制品,送一次外卖还需要至少一个塑料袋。可想而知,外卖所用塑料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那些转发这篇文章的人,恐
A:我们好象越扯越远了。由华尔森·格拉斯引出的话题已经远远超越了“先锋派戏剧”本身。现代西方文化中充满着深刻的“危机意识”。毕竟,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已经离我们相当遥远了,那只是孩子的心目中之父亲,是世界上最英雄、最理想者的时代”。(卡夫卡《为科学院作的报告》)“今天西方的共同意识,只能用三个否定来加以标志,那就是,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的基本认识之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雅斯贝
中国的启蒙是什么?这是我想谈的另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问,中国是不是经过启蒙?这个问题有两种答案。  一种说法是根本没有。如果你说启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事,与其他地区无关,如果你拿西方标准一把尺子量天下,我们当然没有: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没有科学,没有哲学,没有宗教,没有国家……有也等于没有,就像崔健唱的,我们一无所有。既然没有,咱们就不用讨论了,倒也省事。  另一种说法是有。启蒙波及全世界,西方
话说贾宝玉在大荒山青埂峰下修炼多年后,某天忽然凡心一动,想酬补天之愿,便重返人间,不料竟来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目睹了种种黑暗腐朽、历经一番劫难后,宝玉偶然闯入了一处“文明境界”。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里,他乘着飞车翱翔天际,坐着潜艇畅游海底,见证了一个科技昌明、道德完备、千古未有的乌托邦盛世。这个异想天开的故事出自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一九0八)。在吴氏海量的著作中,此书尤为别致,用作者
一  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Sanders Theatre)当属校内最大的讲堂,除了用于举办音乐会、名人讲演、节庆展览之外,一些人气超旺的课程也往往被安排在此开讲。二00二至二00三年我在哈佛燕京学社访问时,时任燕京学社社长的杜维明就在桑德斯剧场讲授作为哈佛核心课程的“儒家伦理”,每周一节课,七八百号哈佛学子黑压压一片。十多年过去了,桑德斯剧场又迎来另一位颇受学生追捧的中国古代哲学教授,其课程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