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加入WTO,加速走向国家化、现代化的进程,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外国文化的双语人才,必将成为中国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改革传统的英语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因为文化反应在语言当中,通过语言给予表达与传播,所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我们双语教学的展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众多文化因素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一种信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牢牢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例如“谦虚”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种美德,当我们中国人听到别人表扬时,为表示礼貌,总要客气一番,以委婉的方式对别人的看法加以否定。一位英国人赞扬一位中国人英语学得很好,中国人会连忙答道:“一般一般,还差得很远。”这使那位英国人士感到疑惑不解,怀疑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或是认为中国人虚伪自卑。根据英美的习惯,他们在同样情况下并不讲什么“客气”,而是用一句“Thank you.”表示欣然接受。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报以的“谢谢”,常感到英美人缺乏谦虚美德,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英美文化注重自立和独立,在英文词典中有许多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就可以说明“个人”在英美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这种现象在其他语言词典中是不多见的。他们都希望靠自己的奋斗而成功,只要是自己能干的,决不让别人帮助,否则被认为是缺乏独立精神的表现。而中国文化注重互助和依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
二、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语言既有共性又有相对性。一方面,不同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概念意义或描述意义相同,而其表达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因文化不同而含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dragon(龙)的概念:在中国文化里,dragon是一个褒义词,象征吉祥、权势、高贵,中国人都愿意“望子成龙”,但如果将dragon直接用来表达此意,英美人见了会觉得惊奇。因为在英语文化中,dragon的形象并不好,是传说中替魔鬼看守财宝的凶猛妖怪,被视为不祥之兆,西方人绝对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dragon。又如,cowboy的英文释义与汉语的“牧童、牧工”相对应,看过美国西部电影的中国观众更是记住了cowboy的形象:穿着牛仔服,戴着牛仔帽,腰间别着枪,骑着马到处拼杀。但在美国人心目中,cowboy真正的文化形象是表现一个人独来独往、行踪不定、无拘无束、我行我素的性格。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有时会出现空缺现象。如“13”在西方文化中有不吉祥的所指意义,楼层没有“十三”,而代之以“12B或14A”,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请客避免13人,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的13日,等等。而这些在中国文化中却没有。中国文化中的“红娘”、“月下老人”等具有独特的所指意义,在英美文化中也是空缺的。再如我们常用的“精神文明”词语,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似乎没有错误,但许多英语国家的人实际上并不懂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1.中西方日常交际对话的差异。
在中国,熟人碰面会相互问一声“吃了吗”“去哪啊”“干什么去阿”等等。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去
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
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婚姻状况、子女问题等,觉得都理所应当。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特别的对方的隐私。凡是涉及别人的隐私的问题,一般都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人干涉,通常美国人见面会问一些谈论天气
交通等等。
2.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是好客的,喜欢请客吃饭,就算自己手头并不宽裕也不愿意怠慢客人。中国人讲究排场,喜欢热闹欢快的气氛。西方人请客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而吃,而是把请客看作结交新人、重温旧谊、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的机会。所以,请客菜肴虽然简单,但不会造成浪费
主人不太劳累,可以多举办几次,增加社交接触面。
3.中西方称谓语间的差异。
我们发现英语中称谓名称比汉语中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认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比如英语中的“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或母的父亲共用一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简单又笼统。中文中“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方分得很清楚。
4.家庭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血缘关系和亲情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是成家立业、另设门户,仍和父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总之,语言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应具有自己对两种文化的感悟能力,改变以往只重语言形式忽略文化因素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才能体现出双语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洪潮,虞家复等.外国人请客趣谈[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0.
[2]毕继万.汉英请客与授礼习俗差异[J].语文建设, 1998(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一、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众多文化因素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一种信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牢牢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例如“谦虚”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种美德,当我们中国人听到别人表扬时,为表示礼貌,总要客气一番,以委婉的方式对别人的看法加以否定。一位英国人赞扬一位中国人英语学得很好,中国人会连忙答道:“一般一般,还差得很远。”这使那位英国人士感到疑惑不解,怀疑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或是认为中国人虚伪自卑。根据英美的习惯,他们在同样情况下并不讲什么“客气”,而是用一句“Thank you.”表示欣然接受。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报以的“谢谢”,常感到英美人缺乏谦虚美德,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英美文化注重自立和独立,在英文词典中有许多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就可以说明“个人”在英美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这种现象在其他语言词典中是不多见的。他们都希望靠自己的奋斗而成功,只要是自己能干的,决不让别人帮助,否则被认为是缺乏独立精神的表现。而中国文化注重互助和依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
二、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语言既有共性又有相对性。一方面,不同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概念意义或描述意义相同,而其表达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因文化不同而含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dragon(龙)的概念:在中国文化里,dragon是一个褒义词,象征吉祥、权势、高贵,中国人都愿意“望子成龙”,但如果将dragon直接用来表达此意,英美人见了会觉得惊奇。因为在英语文化中,dragon的形象并不好,是传说中替魔鬼看守财宝的凶猛妖怪,被视为不祥之兆,西方人绝对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dragon。又如,cowboy的英文释义与汉语的“牧童、牧工”相对应,看过美国西部电影的中国观众更是记住了cowboy的形象:穿着牛仔服,戴着牛仔帽,腰间别着枪,骑着马到处拼杀。但在美国人心目中,cowboy真正的文化形象是表现一个人独来独往、行踪不定、无拘无束、我行我素的性格。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有时会出现空缺现象。如“13”在西方文化中有不吉祥的所指意义,楼层没有“十三”,而代之以“12B或14A”,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请客避免13人,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的13日,等等。而这些在中国文化中却没有。中国文化中的“红娘”、“月下老人”等具有独特的所指意义,在英美文化中也是空缺的。再如我们常用的“精神文明”词语,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似乎没有错误,但许多英语国家的人实际上并不懂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1.中西方日常交际对话的差异。
在中国,熟人碰面会相互问一声“吃了吗”“去哪啊”“干什么去阿”等等。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去
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
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婚姻状况、子女问题等,觉得都理所应当。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特别的对方的隐私。凡是涉及别人的隐私的问题,一般都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人干涉,通常美国人见面会问一些谈论天气
交通等等。
2.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是好客的,喜欢请客吃饭,就算自己手头并不宽裕也不愿意怠慢客人。中国人讲究排场,喜欢热闹欢快的气氛。西方人请客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而吃,而是把请客看作结交新人、重温旧谊、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的机会。所以,请客菜肴虽然简单,但不会造成浪费
主人不太劳累,可以多举办几次,增加社交接触面。
3.中西方称谓语间的差异。
我们发现英语中称谓名称比汉语中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认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比如英语中的“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或母的父亲共用一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简单又笼统。中文中“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方分得很清楚。
4.家庭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血缘关系和亲情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是成家立业、另设门户,仍和父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总之,语言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应具有自己对两种文化的感悟能力,改变以往只重语言形式忽略文化因素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才能体现出双语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洪潮,虞家复等.外国人请客趣谈[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0.
[2]毕继万.汉英请客与授礼习俗差异[J].语文建设, 1998(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