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问题?或许你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你几乎每时每刻都遇到问题或思考问题。“所谓问题就是你遇到一个情境,一个没有直接明显的方法、想法或途径可遵循的情境。所谓内驱力,就是由心理或生理方面的需要引起,并推动机体从事满足这些需要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所以,从数学教学角度讲,问题情境的设计是针对数学问题完成教学设计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关键。对此,应该设计一些“好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所谓“无矛盾”和“无情境”教学。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必须是合适的。实验表明,所设计的问题是学生“举手不及,跃而可获”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充分分析之后,设计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形成所谓“愤悱”状态。这时,学生跃跃欲试。
  例如:下面是一堂课中出现的这种以问题“疑惑”为导向的“愤悱”的例子:
  教师在画出几个弦切角的图例后,要学生说出弦切角的定义。
  “弦和切线所成的角角”!几乎是异口同声。
  教师画出如图,AB是切线,CD是弦,∠B是弦切角吗?
  这时,学生急于修正,却找不到词来描述。
  “角顶点B是没有‘挨’到圆的”, ∠B不是弦切角。
  “什么是‘没有挨到圆’的呢”?教师问。
  这时,就形成了最有活力的、愤悱的“人题系统”。同学们都知道了实质,但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顶点在圆上”这个短语成为学生都认可的表达方式。
  另一课例是讲圆的特性,给学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师: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学生:能滚动。
  教师:(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来大家说的是对的,不做成这里画出的形状,就是因为它不能滚动。那么为什么不能做成这种可以滚动的形状呢?(画椭圆)
  学生:(感到问题的幽默感,活跃)滚起来不平稳。
  教师:为什么不平稳呢?
  这时学生注意轮边的点到中心的距离是不同的。当教师在重复问;为什么车轮可以做成圆时,学生就从不同的水平上,从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来回答了。
  我们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学生很快得出了问题的答案,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这种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提问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智能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所以,问题情境创设的难度,应使学生经过努力而能够到达。
  问题的提法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层次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潜在力。生理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而现在所开发的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
  为了构筑合适的问题情境,就要发现和紧扣学习者的认识冲突,认识冲突常常表现为日常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差距。下面的例子反映了直觉与理性思维的认识冲突。
  某人乘摩托车往返于180千米的A、B两地,在去的路上速度增加到每小时60千米每小时,而在回程时每小时走30千米,问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直觉告诉我们,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正确的答案是以距离除以路上所花的时间;即每小时40千米。
  认识冲突常常产生在与科学概念相异构想上。例如学生对凸多边形的外角和往往是随边数的增加而增加,而科学的认识则是一个恒值360度。由此产生的惊奇,就可成为探讨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积极的思维中,学生不仅理解教材,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因此,我们要为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其他文献
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们有的时候觉得孩子太小,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也不忍心,因而什么事都帮着孩子去做,都替着去做,这样在家长看来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最终取得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的,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养成等、靠、要、懒惰,不动脑筋,缺少自己创新等不良的习惯,因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在工作中,每次引导幼儿进行手工活动、数学操作活动的时候,我总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不会”、“
期刊
区域活动作为介于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性活动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幼儿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区域活动是推动力主题活动发展的动力。那么些如何有效利用区角,让它更好地为主题活动服务,不断促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呢?  1结合主题活动,和幼儿共同创设区角是促进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的必要前提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开展情况,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引导幼儿主动地
期刊
早期阅读是幼儿凭借色彩、图象、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书写准备。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幼儿萌发出对接受书面语言的最初步的、最根本的情感倾向,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  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
期刊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完善,原则要求:体育锻炼、体能锻炼。基本方法:集分结合、课间穿插、命题发挥、内外联系。实践结果: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  【关键词】“教”与“玩”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方法 “教”与“玩”结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其依据:小学生的情趣特点、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成长需求。基本方法:集
期刊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应该说是赋予幼儿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在组织组成教学中也存在教学误区:  ●教师认为组成中的很多关系概念
期刊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前亭村西二106前亭小学362000)【摘要】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教,学生怎样学。把学生变得聪明有智慧,为社会有用之才。然而,常有报端披露大学生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为他们叹惜中也使教师们迷惘和困惑?我们是不是自信而勤奋地做着愚蠢的事情?完全负责任地把他(她)教成废品?!这不能不使我们反思。这里固然有升学教育体系弊端,也有我们教育的方法和取向问题。教师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帮助
期刊
【摘要】本文从当前在地理教学的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出发,就多年来的地理教学和近一年多来实施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体会中,提出了一些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问题改革的初步设想和做法。  【关键词】重视基础;教学情感;互动教学;学习评价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  【关键词】以情激情;以声传情;学语知情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它更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
期刊
(青海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 青海互沁814000)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学生学习效率是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之前课程总体目标中的“双基”变为了“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便把促进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从实质上说,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经验。孔凡哲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