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活动作为介于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性活动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幼儿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区域活动是推动力主题活动发展的动力。那么些如何有效利用区角,让它更好地为主题活动服务,不断促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呢?
1结合主题活动,和幼儿共同创设区角是促进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的必要前提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开展情况,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引导幼儿主动地创设相关区角,这样能促进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区域活动,主动获取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顺应幼儿的发展,是主题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在开展小主题活动“秋虫的歌”时,为了丰富环境创设的内容“秋虫”,我们在靠近此窗台的下方设立了一个活动区“有趣的瓢虫”。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折叠瓢虫的步骤图,各种瓢虫的图片、废旧纸盒、橡皮泥等;还在柜上布置了一片草地,让幼儿把自己做的、折的、画的各种瓢虫呈现在草地上,丰富的材料投放,满足了不同爱好、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促使许多幼儿都乐意来积极参与。随着幼儿作品的不断完成,该角落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个别幼儿还建议将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做的各种瓢虫从窗框上垂吊下来。这样,该角落“秋虫”的环境变得丰满了、立体了,富有层次感了。同样,主题墙上的菊花、螃蟹、各种各样的树叶也都是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探索、大胆尝试、亲手制作的作品;日光灯上、窗台上、门口垂吊的各种与主题相关的物品、作品也是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个体活动的杰作。当幼儿看着室内外环境中有他们的作品时,他们的成功感、愉悦感、自信心等油然而升,更激励着他们积极地参与区角活动。可见,幼儿成为了主题环境创设真正的主人了,而且个别幼儿也敢于提出自己对环境布局的合理想法了。幼儿已经融入了主题之中,真正体会到了主题带来的快乐。
2坚持将环境课程化,并通过环境体现出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及过程
为了引领幼儿走进主题中,环境创设往往紧随主题的步伐,主题开展到哪个阶段,环境就相应创设到哪里,环境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中。一路走来,环境充分体现了主题的点点滴滴行进的足迹。
2.1环境人本化。 也就是儿童化。要求环境真正体现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创造,如在教室的墙面布置孩子生活、学习主题探索中的轨迹,有记录、有绘画、有调查表、有活动照片等。环境不再是装饰品,而是幼儿生活、学习的大舞台。
2.2环境动态化。 “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在环境中才能获得发展。”围绕主题创造丰富的活动环境尤为重要。目前,我园每个班的活动区角都在6个以上,要很好的落实主题目标,就需要6个区的材料和主题密切集合,教师要搜集提供大量的材料。若1个区角提供4种材料,那么需要教师提供24种可操作的目标性强的材料。围绕主题开展的角色区的材料要达到深入的玩游戏更要多得不得了。而幼儿园的主题开展是一个一个衔接,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教师何时去准备环境材料?只有一个可能,利用工作时间,因为有一些需要师幼互动。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耗费很大的精力去布置环境而忽视对孩子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从而导致促进孩子的发展落空。实践中,我们按照区角的作用以及更换的必要性、周期性,尝试将每个区角划分为积累区、主题区和推荐区三个小区。积累区,就是本区角已实施主题的材料的积累。每个主题实施完后,区角的材料不需要换掉,而是放在本区角的积累之中,已实施三个主题,那么积累区就会积累3个主题的资料。主题区,就是本区角为落实主题目标而提供的操作材料。主题区的材料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随着主题的开展日趋丰富。推荐区,就是围绕主题开展情况,当周重点推荐材料,鼓励幼儿亲自尝试操作,达到逐步落实主题目标的目的。从循环流程看,首先担任推荐区材料,到下个周时则将推荐区材料移到主题区,之后更新。主题实施完毕后则将材料移至积累区。幼儿可通过材料复习巩固学习过的内容,这样层层循环,既体现环境的目标性、操作性,又体现出丰富性和动态性。
2.3环境个性化。 班级不同,主题不同,家长幼儿教师不同,在探索、布置上也就千差万别。如: 在创设主题“小鸟,你好”的活动环境时,我们充分利用了园本资源:室内外场地的互补,情景化环境的创设支持了区域游戏向纵向发展。如充分利用了教室前面的爬网大型玩具,引导幼儿在区域游戏时用报纸蘸上绿色颜料做成树叶将爬网装饰成一个大鸟笼形状;鼓励幼儿用废旧纸盒制作鸟笼悬挂在走廊上空;营造出“鸟的世界”氛围,优化了外环境。而有的教室活动室相对来说空间比较小,如果利用利用空间悬挂幼儿美术区绘画作品来装饰环境,会显得很压抑,因此我们巧用透明塑料膜挂在教室横梁上,在区域活动中随时可以粘贴、展示幼儿在“美术区”中绘画的“小鸟”,这样既建构了主题活动的意境,装点了主题活动氛围,又拓展了游戏空间,真是一举两得!在开展主题区域游戏中,我们感到家长也是主题区域环境布置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们密切联系家长,运用半日活动的形式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制作鸟笼的废旧材料,与幼儿一起参与区域游戏环境的布置。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同年龄班的教师经常一起出谋划策,一起分析主题,一起分析可提供的材料。每个班级创新固然重要,但创新与合力共行显得更为实用。
1结合主题活动,和幼儿共同创设区角是促进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的必要前提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开展情况,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引导幼儿主动地创设相关区角,这样能促进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区域活动,主动获取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顺应幼儿的发展,是主题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在开展小主题活动“秋虫的歌”时,为了丰富环境创设的内容“秋虫”,我们在靠近此窗台的下方设立了一个活动区“有趣的瓢虫”。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折叠瓢虫的步骤图,各种瓢虫的图片、废旧纸盒、橡皮泥等;还在柜上布置了一片草地,让幼儿把自己做的、折的、画的各种瓢虫呈现在草地上,丰富的材料投放,满足了不同爱好、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促使许多幼儿都乐意来积极参与。随着幼儿作品的不断完成,该角落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个别幼儿还建议将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做的各种瓢虫从窗框上垂吊下来。这样,该角落“秋虫”的环境变得丰满了、立体了,富有层次感了。同样,主题墙上的菊花、螃蟹、各种各样的树叶也都是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探索、大胆尝试、亲手制作的作品;日光灯上、窗台上、门口垂吊的各种与主题相关的物品、作品也是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个体活动的杰作。当幼儿看着室内外环境中有他们的作品时,他们的成功感、愉悦感、自信心等油然而升,更激励着他们积极地参与区角活动。可见,幼儿成为了主题环境创设真正的主人了,而且个别幼儿也敢于提出自己对环境布局的合理想法了。幼儿已经融入了主题之中,真正体会到了主题带来的快乐。
2坚持将环境课程化,并通过环境体现出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及过程
为了引领幼儿走进主题中,环境创设往往紧随主题的步伐,主题开展到哪个阶段,环境就相应创设到哪里,环境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中。一路走来,环境充分体现了主题的点点滴滴行进的足迹。
2.1环境人本化。 也就是儿童化。要求环境真正体现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创造,如在教室的墙面布置孩子生活、学习主题探索中的轨迹,有记录、有绘画、有调查表、有活动照片等。环境不再是装饰品,而是幼儿生活、学习的大舞台。
2.2环境动态化。 “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在环境中才能获得发展。”围绕主题创造丰富的活动环境尤为重要。目前,我园每个班的活动区角都在6个以上,要很好的落实主题目标,就需要6个区的材料和主题密切集合,教师要搜集提供大量的材料。若1个区角提供4种材料,那么需要教师提供24种可操作的目标性强的材料。围绕主题开展的角色区的材料要达到深入的玩游戏更要多得不得了。而幼儿园的主题开展是一个一个衔接,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教师何时去准备环境材料?只有一个可能,利用工作时间,因为有一些需要师幼互动。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耗费很大的精力去布置环境而忽视对孩子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从而导致促进孩子的发展落空。实践中,我们按照区角的作用以及更换的必要性、周期性,尝试将每个区角划分为积累区、主题区和推荐区三个小区。积累区,就是本区角已实施主题的材料的积累。每个主题实施完后,区角的材料不需要换掉,而是放在本区角的积累之中,已实施三个主题,那么积累区就会积累3个主题的资料。主题区,就是本区角为落实主题目标而提供的操作材料。主题区的材料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随着主题的开展日趋丰富。推荐区,就是围绕主题开展情况,当周重点推荐材料,鼓励幼儿亲自尝试操作,达到逐步落实主题目标的目的。从循环流程看,首先担任推荐区材料,到下个周时则将推荐区材料移到主题区,之后更新。主题实施完毕后则将材料移至积累区。幼儿可通过材料复习巩固学习过的内容,这样层层循环,既体现环境的目标性、操作性,又体现出丰富性和动态性。
2.3环境个性化。 班级不同,主题不同,家长幼儿教师不同,在探索、布置上也就千差万别。如: 在创设主题“小鸟,你好”的活动环境时,我们充分利用了园本资源:室内外场地的互补,情景化环境的创设支持了区域游戏向纵向发展。如充分利用了教室前面的爬网大型玩具,引导幼儿在区域游戏时用报纸蘸上绿色颜料做成树叶将爬网装饰成一个大鸟笼形状;鼓励幼儿用废旧纸盒制作鸟笼悬挂在走廊上空;营造出“鸟的世界”氛围,优化了外环境。而有的教室活动室相对来说空间比较小,如果利用利用空间悬挂幼儿美术区绘画作品来装饰环境,会显得很压抑,因此我们巧用透明塑料膜挂在教室横梁上,在区域活动中随时可以粘贴、展示幼儿在“美术区”中绘画的“小鸟”,这样既建构了主题活动的意境,装点了主题活动氛围,又拓展了游戏空间,真是一举两得!在开展主题区域游戏中,我们感到家长也是主题区域环境布置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们密切联系家长,运用半日活动的形式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制作鸟笼的废旧材料,与幼儿一起参与区域游戏环境的布置。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同年龄班的教师经常一起出谋划策,一起分析主题,一起分析可提供的材料。每个班级创新固然重要,但创新与合力共行显得更为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