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艺节是全国人民的艺术盛会。在这次盛会里,建筑艺术作为第十二个艺术门类首次登上了中国艺术节的舞台。这是对中国建筑师的肯定和鼓励。回顾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详解十艺节上的建筑单元,有助于建筑师们理清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思路,让建筑艺术更加普及发展。
关键词:建筑师 十艺节建筑艺术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11日至26日在山东成功举办。中国艺术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设定的全国性、群众性的国家文化艺术节日,自1987年开始举办艺术节活动,节期为15天至20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所在省、市的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根据1997年5月12日文化部颁布的《中国艺术节章程》的规定,“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艺术节活动的内容包括舞台艺术演出、文化艺术展览和群众文化活动”。具体地说,“参加中国艺术节的剧(节)目包括戏剧、话剧、歌剧、舞剧、音乐、舞蹈、杂技、曲艺、木偶、皮影及综合晚会”。另外,“美术展览及其他文化艺术及民俗风情展览是中国艺术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中国艺术节都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艺演出和书画作品展览为主,而在第十届艺术节的举办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即“历史的建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1990-2013)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建筑艺术展”及“当代中国建筑艺术与创作论坛”的华美亮相。这是在艺术节中首次加入建筑类的学术展览和论坛,不能不说是中国建筑界的一大盛事。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物质要素。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建筑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客观记录。建筑以自身的体量、空间、质感、色彩等要素呈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价值。建筑和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正如我们常说“大兴土木”,建筑离不开石头、沙子、木头、钢筋、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建造起来。因为建筑与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有些人把建筑与工程划上等号,把建筑剔除出艺术的领域。加上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价值观念——重人文而轻技术,建筑在中国的文化界一直处于游离的位置,很长时间里未能登上大雅之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筑师被称为匠人,混迹于诸多工匠之中,社会地位低下,很难在建筑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我国比较薄弱的社会经济基础,建筑行业的指导方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美观。建筑设计人员和建筑院校的师生能够获得的现代建筑的信息比较少,缺乏和国际建筑界的交流与沟通。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我国的建筑设计作品长期停留在满足人民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的层次上,建筑空间比较单调,建筑造型比较朴素,很难上升到艺术和审美的高度。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的特性被平淡的建筑作品所掩盖,建筑师也被误认为建筑工地上的普通一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行,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新建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活跃的建筑思潮逐渐传入中国,各地的建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新颖别致的建筑出现在大江南北,建筑师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释放,人民群众对建筑的关注和品位也逐渐提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实践,我国的建筑业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涌现出大量的具有较高设计水平的建筑作品。如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北京龙山教堂、土楼公舍、西溪会馆、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珠江新城西塔等等。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项目,如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等的设计、实施和使用,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客观上推动了建筑艺术的普及。外国建筑事务所进入中国,中外合作项目日渐增多,这种操作模式有效提高了中国建筑师的视野和专业水平。部分中国建筑师的优秀设计作品受到国际瞩目,中国建筑师逐渐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例如在2005年加拿大的密西沙加市举办的超高层公寓楼的公开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中国建筑师马岩松领衔的建筑事务所MAD击败了其他九十余个方案最终中标。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标志着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已经开始了创意中国的时代。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于2005年开始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是首位担任这一要职的华人。2006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职务被委任给中国建筑师马清运。2012年王澍获得了普利茨克建筑奖,这一国际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建筑师的努力和设计能力的提升。
伴随着建筑业的蒸蒸日上,中国建筑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建筑师的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建筑师和建筑项目的关注比以往显著提高。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建筑作品的决策权由诸多部门掌握,还不能完全由建筑师说了算。但与以往片面地由长官意志决定的时代相比,当今建筑师的话语权已经有了很大提升。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担当建筑甲方的时候,能够尊重建筑设计的规律和原则,尊重建筑师的专业知识,从而促成了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有些建筑师在从事建筑创作的同时,涉猎文化、艺术、教育等很多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例如当代著名的艺术家艾未未,他活跃于建筑、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社会文化评论等多个领域,其建筑设计的模式与传统建筑师截然不同。这种艺术的集大成者丰富了建筑作品的内涵,打破了建筑行业的壁垒,更有利于和社会大众发生联系。
虽然建筑师们自诩从事着艺术化的工作,但这种认识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孤芳自赏的地步,只是到上个世纪末才开始逐渐得到认同。在举办中国艺术节以来的二十多年里,建筑艺术一直未能加入进去,直到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才崭露头角。
“历史的建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1990-2013)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建筑艺术展”是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梳理和展示。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将不同年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作品贯穿其中,内容涵盖了国有大型设计院、民营大院、独立事务所、国外事务所在中国两岸三地颇具影响力及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实践作品。展览全面、客观地记载了中国建筑在这一大发展时期中的重要节点,描绘了中国建筑发展的轮廓,为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传播及研究教育奠定了全面的史料基础。同时,展览通过展示对两岸三地具有代表性及学术高度的著名院士、大师的深入访谈,记录了二十四年来对中国建筑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让建筑行业之外的人们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与创作论坛”则是以主题演讲和学术讨论的形式,回顾过去的中国建筑创作理念及时代变迁,交流经验和心得,探讨中国建筑在新时代的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和出路。
展览和论坛的举办从人民政府的角度肯定了建筑的艺术特性。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对建筑师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参与展览与论坛的既有国家和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官员、中国建筑学会的领导,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院、建筑师事务所、建筑院校和各类媒体。参观展览和参与研讨的则涵盖了建筑行业与非建筑行业的大量人群。可以说,这是一次建筑艺术的盛会。凭借着中国艺术节的广泛影响力,建筑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开始逐步走进人民群众的艺术生活中。
十艺节给建筑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但十五天的盛会转瞬即逝。十艺节之后的建筑师该怎么做才能让建筑艺术日渐普及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中国的建筑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中存在的难题和阻碍。行政长官对建筑方案的干预、招投标项目中对中外建筑师的区别对待、建筑教育的困惑、人民群众对城市面貌缺少参与渠道等,都是中国建筑界亟需解决的问题。纵观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师的地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缓慢提高的,建筑艺术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只有建筑展如各种演唱会般频繁举办,看展人群络绎不绝,建筑信息经常见诸报端,人民群眾关心身边的房子被设计成什么样子并且拥有表达和选择的权利,建筑才真正融入了艺术的大家庭。
关键词:建筑师 十艺节建筑艺术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11日至26日在山东成功举办。中国艺术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设定的全国性、群众性的国家文化艺术节日,自1987年开始举办艺术节活动,节期为15天至20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所在省、市的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根据1997年5月12日文化部颁布的《中国艺术节章程》的规定,“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艺术节活动的内容包括舞台艺术演出、文化艺术展览和群众文化活动”。具体地说,“参加中国艺术节的剧(节)目包括戏剧、话剧、歌剧、舞剧、音乐、舞蹈、杂技、曲艺、木偶、皮影及综合晚会”。另外,“美术展览及其他文化艺术及民俗风情展览是中国艺术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中国艺术节都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艺演出和书画作品展览为主,而在第十届艺术节的举办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即“历史的建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1990-2013)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建筑艺术展”及“当代中国建筑艺术与创作论坛”的华美亮相。这是在艺术节中首次加入建筑类的学术展览和论坛,不能不说是中国建筑界的一大盛事。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物质要素。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建筑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客观记录。建筑以自身的体量、空间、质感、色彩等要素呈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价值。建筑和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正如我们常说“大兴土木”,建筑离不开石头、沙子、木头、钢筋、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建造起来。因为建筑与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有些人把建筑与工程划上等号,把建筑剔除出艺术的领域。加上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价值观念——重人文而轻技术,建筑在中国的文化界一直处于游离的位置,很长时间里未能登上大雅之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筑师被称为匠人,混迹于诸多工匠之中,社会地位低下,很难在建筑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我国比较薄弱的社会经济基础,建筑行业的指导方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美观。建筑设计人员和建筑院校的师生能够获得的现代建筑的信息比较少,缺乏和国际建筑界的交流与沟通。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我国的建筑设计作品长期停留在满足人民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的层次上,建筑空间比较单调,建筑造型比较朴素,很难上升到艺术和审美的高度。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的特性被平淡的建筑作品所掩盖,建筑师也被误认为建筑工地上的普通一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行,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新建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活跃的建筑思潮逐渐传入中国,各地的建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新颖别致的建筑出现在大江南北,建筑师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释放,人民群众对建筑的关注和品位也逐渐提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实践,我国的建筑业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涌现出大量的具有较高设计水平的建筑作品。如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北京龙山教堂、土楼公舍、西溪会馆、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珠江新城西塔等等。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项目,如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等的设计、实施和使用,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客观上推动了建筑艺术的普及。外国建筑事务所进入中国,中外合作项目日渐增多,这种操作模式有效提高了中国建筑师的视野和专业水平。部分中国建筑师的优秀设计作品受到国际瞩目,中国建筑师逐渐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例如在2005年加拿大的密西沙加市举办的超高层公寓楼的公开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中国建筑师马岩松领衔的建筑事务所MAD击败了其他九十余个方案最终中标。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标志着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已经开始了创意中国的时代。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于2005年开始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是首位担任这一要职的华人。2006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职务被委任给中国建筑师马清运。2012年王澍获得了普利茨克建筑奖,这一国际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建筑师的努力和设计能力的提升。
伴随着建筑业的蒸蒸日上,中国建筑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建筑师的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建筑师和建筑项目的关注比以往显著提高。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建筑作品的决策权由诸多部门掌握,还不能完全由建筑师说了算。但与以往片面地由长官意志决定的时代相比,当今建筑师的话语权已经有了很大提升。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担当建筑甲方的时候,能够尊重建筑设计的规律和原则,尊重建筑师的专业知识,从而促成了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有些建筑师在从事建筑创作的同时,涉猎文化、艺术、教育等很多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例如当代著名的艺术家艾未未,他活跃于建筑、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社会文化评论等多个领域,其建筑设计的模式与传统建筑师截然不同。这种艺术的集大成者丰富了建筑作品的内涵,打破了建筑行业的壁垒,更有利于和社会大众发生联系。
虽然建筑师们自诩从事着艺术化的工作,但这种认识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孤芳自赏的地步,只是到上个世纪末才开始逐渐得到认同。在举办中国艺术节以来的二十多年里,建筑艺术一直未能加入进去,直到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才崭露头角。
“历史的建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1990-2013)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建筑艺术展”是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梳理和展示。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将不同年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作品贯穿其中,内容涵盖了国有大型设计院、民营大院、独立事务所、国外事务所在中国两岸三地颇具影响力及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实践作品。展览全面、客观地记载了中国建筑在这一大发展时期中的重要节点,描绘了中国建筑发展的轮廓,为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传播及研究教育奠定了全面的史料基础。同时,展览通过展示对两岸三地具有代表性及学术高度的著名院士、大师的深入访谈,记录了二十四年来对中国建筑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让建筑行业之外的人们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与创作论坛”则是以主题演讲和学术讨论的形式,回顾过去的中国建筑创作理念及时代变迁,交流经验和心得,探讨中国建筑在新时代的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和出路。
展览和论坛的举办从人民政府的角度肯定了建筑的艺术特性。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对建筑师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参与展览与论坛的既有国家和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官员、中国建筑学会的领导,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院、建筑师事务所、建筑院校和各类媒体。参观展览和参与研讨的则涵盖了建筑行业与非建筑行业的大量人群。可以说,这是一次建筑艺术的盛会。凭借着中国艺术节的广泛影响力,建筑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开始逐步走进人民群众的艺术生活中。
十艺节给建筑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但十五天的盛会转瞬即逝。十艺节之后的建筑师该怎么做才能让建筑艺术日渐普及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中国的建筑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中存在的难题和阻碍。行政长官对建筑方案的干预、招投标项目中对中外建筑师的区别对待、建筑教育的困惑、人民群众对城市面貌缺少参与渠道等,都是中国建筑界亟需解决的问题。纵观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师的地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缓慢提高的,建筑艺术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只有建筑展如各种演唱会般频繁举办,看展人群络绎不绝,建筑信息经常见诸报端,人民群眾关心身边的房子被设计成什么样子并且拥有表达和选择的权利,建筑才真正融入了艺术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