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后,学校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一个月内多次组织教师在夜里十点后对学生寝室进行突击巡查。就寝纪律问题最严重的,竟然是我们班。在寝室熄灯以后,我们班仍有学生在其他寝室里聊天,还有学生聚在一起打扑克、玩游戏。学校对此进行了严肃处理,我也在班上三令五申,反复强调寝室纪律。但接下来的几天,我悄悄去查寝时,发现仍然有学生在偷偷打牌。
看来,说教是行不通了,我何不用“演”和“辩”的方式,来向学生们解读学校纪律呢?于是,我决定开一个班会,尝试用表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沟通解决问题。
班会上,情景剧的演出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小品再现了孩子们在宿舍偷偷打牌的情景。几个平时爱打牌的学生顿时惭愧地低下了头。看来,对于上次的“打牌事件”,大家都知道这是违反纪律的,可为什么还会明知故犯呢?
欣赏完小品,孩子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放学后,他们在寝室无事可做,所以“无事生非”;有的说,他们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当同伴邀请他们加入时,他们不想拒绝;还有的说,回到寝室想放松一下,也没找到更好的方式,所以只好打牌。
由此,我引导他们进入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即“为什么住校生要遵守规章制度”。有的学生表示,他们虽然理解住校生的管理规定,但对个别条例并不认同。比如,学生能够理解要按时起床,参加早锻炼,但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寝室一定要按时熄灯,按时就寝。他们辩解道:“有时我们想多学习一会儿,让我们自己控制熄灯就寝的时间,不可以吗?”
我微笑着望着他们,继续引导:“你能保证你的‘有时’和别人的‘有时’完全一致吗?也许今天,你想多学一会儿,可室友身体不舒服,想早些休息;而另一天,你想早些睡,可室友卻想挑灯夜读……所以我们需要用一个预先制定的规则来统一大家的作息,协调大家的学习和生活。”
经过我的一番解读,学生们慢慢理解了,遵守纪律是为了让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之所以要有校纪班规,是因为我们过的是集体生活。”我告诉学生:“每个人的习惯、需求都不同,在集体生活中,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习惯和需求。于是,我们需要‘纪律’来彼此约束。”学生频频点头称是。
当讨论“纪律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时,学生的讨论一下子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有几个善辩的学生振振有词,开始大力“讨伐”学校的纪律。有的说:“学校的规定不合理,我们在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学习后,想放松一下,难道不正常吗?”有的说:“学校的规定太死板,我们来学校就只能学习吗?”还有的说:“我们从早学到晚,回到寝室完成洗漱后,刚想放松一下,就要熄灯了,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听到他们的心声,作为班主任的我,还是很震惊的。的确,“纪律”告诉了他们“不能做什么”,但是却没有告诉他们“可以做什么”,这难道不是制定纪律者的疏忽吗?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班主任教育的重点又该在哪里呢?如果学生已经能明辨对错,那么教育的重点便不再是对“纪律”的解读,而是对孩子们的引导。引导重于说教,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诉求,给予不同的建议。
这次别出心裁的班会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学生通过表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的方式,在对纪律问题的辩论中,理解了校纪班规。我也深切体会到,只有明白孩子们的感受与需要,才能智慧引导,和他们情意相通,这比单纯地强调纪律或者批评指责,更能使孩子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看来,说教是行不通了,我何不用“演”和“辩”的方式,来向学生们解读学校纪律呢?于是,我决定开一个班会,尝试用表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沟通解决问题。
班会上,情景剧的演出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小品再现了孩子们在宿舍偷偷打牌的情景。几个平时爱打牌的学生顿时惭愧地低下了头。看来,对于上次的“打牌事件”,大家都知道这是违反纪律的,可为什么还会明知故犯呢?
欣赏完小品,孩子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放学后,他们在寝室无事可做,所以“无事生非”;有的说,他们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当同伴邀请他们加入时,他们不想拒绝;还有的说,回到寝室想放松一下,也没找到更好的方式,所以只好打牌。
由此,我引导他们进入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即“为什么住校生要遵守规章制度”。有的学生表示,他们虽然理解住校生的管理规定,但对个别条例并不认同。比如,学生能够理解要按时起床,参加早锻炼,但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寝室一定要按时熄灯,按时就寝。他们辩解道:“有时我们想多学习一会儿,让我们自己控制熄灯就寝的时间,不可以吗?”
我微笑着望着他们,继续引导:“你能保证你的‘有时’和别人的‘有时’完全一致吗?也许今天,你想多学一会儿,可室友身体不舒服,想早些休息;而另一天,你想早些睡,可室友卻想挑灯夜读……所以我们需要用一个预先制定的规则来统一大家的作息,协调大家的学习和生活。”
经过我的一番解读,学生们慢慢理解了,遵守纪律是为了让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之所以要有校纪班规,是因为我们过的是集体生活。”我告诉学生:“每个人的习惯、需求都不同,在集体生活中,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习惯和需求。于是,我们需要‘纪律’来彼此约束。”学生频频点头称是。
当讨论“纪律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时,学生的讨论一下子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有几个善辩的学生振振有词,开始大力“讨伐”学校的纪律。有的说:“学校的规定不合理,我们在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学习后,想放松一下,难道不正常吗?”有的说:“学校的规定太死板,我们来学校就只能学习吗?”还有的说:“我们从早学到晚,回到寝室完成洗漱后,刚想放松一下,就要熄灯了,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听到他们的心声,作为班主任的我,还是很震惊的。的确,“纪律”告诉了他们“不能做什么”,但是却没有告诉他们“可以做什么”,这难道不是制定纪律者的疏忽吗?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班主任教育的重点又该在哪里呢?如果学生已经能明辨对错,那么教育的重点便不再是对“纪律”的解读,而是对孩子们的引导。引导重于说教,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诉求,给予不同的建议。
这次别出心裁的班会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学生通过表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的方式,在对纪律问题的辩论中,理解了校纪班规。我也深切体会到,只有明白孩子们的感受与需要,才能智慧引导,和他们情意相通,这比单纯地强调纪律或者批评指责,更能使孩子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