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再造:教育与生命同行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66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秉持这样的观点:学校才是课程生长的地方。我们追求这样的理想:让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更焕发教师的个性。
  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这是学校的文化使命。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学校为本,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一度回归”。在此基础上,去除学校功利色彩,使课程走向学生为本,则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二度回归”。
  2006—2011年,正值东莞新课改蓬勃发展时期,在东莞市政府和东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进行了历时五年的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探索实践;力求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 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以学生为本。目前,从基础型课程到拓展型课程、体验型课程,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文丹枫博士等专家学者称之为“全人课程”,现概述如下。
  一、学校课程再造的“生命”意蕴
  人的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即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生命的自然属性也即自然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即寿命的长短;生命的社会属性也即社会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它是以文化为内核和根基,从零开始不断拓展的;生命的精神属性也即精神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它并非纯粹指人在顺境中所能达到的高度,人在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种特性源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人最初作为自然生命体而存在,他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这些发展,不是生理遗传所能实现的,它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来实现。教育是实现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教育促进了人的精神成长和社会性的发展,使人由自然的、潜在的社会人转变为现实的社会人。所以,无论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培养完整的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的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学校课程再造,期望使课程设计从国家一统走向以学生为本,就要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让教育点燃“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二、基于“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重建
  1.课程理想
  完整的人并非与生俱来的,教育的过程就是成全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存、自我超越的过程。基于生命发展,我们确立了自己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全人课程”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注重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全人课程”目标:塑造精神生命、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培养完整的人。
  2.建设方略
  (1)以整合重建课程结构,聚焦生命成长。
  其一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再划分为一手硬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指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二是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班队活动整合为体验型课程,再划分为品德主题活动及校园节文化,其中的品德主题活动,一至六年级分别是我与己、我与家、我与人、我与国、我与地、我与天六大主题,指向“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去”。
  (2)以联动重建课程教学,提升生命价值。
  其一是课堂教学策略:基础型课程情知互动、拓展型课程技趣互促、体验型课程道行互通。其二是课程实施策略:从“我”做起,整体联动。如一手硬笔好字课程的“我”,就方法而言是“描红”、就过程而言是“姿势”、就内容而言是“作业”、就对象而言是“教师”、就学科而言是“语文”、就目的而言是“写字”。
  整合: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联动:是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联动即“联合行动”之意。
  3.“三位一体”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及体验型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右图)。基础型课程追求情知互动,主要关注塑造精神生命;拓展型课程追求技趣互促,主要关注开琢自然生命;体验型课程追求道行互通,主要关注构建社会生命。
  说明:一手硬笔好字为15分钟短课,一门兴趣爱好为50分钟长课;校园节文化为每学期一个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依次进行,5月、11月的最后一周为展示周,两年一循环。
  三、指向“生命”发展的课程教学探索
  1.基础型课程的情知互动与塑造精神生命
  情知互动即师生互动、情知交融。具体指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和情与知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个人与群体的互动。情与知的互动包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
  情知互动有四项教学策略。
  一是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三是教学过程活动化,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四是教学关系民主化,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我们提出基础型课程要情知互动、和谐共生,强调情与知互为手段、互为目的,旨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量的现状。我们期望淡化3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强化4C,即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沟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团队共创(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其他文献
“怎样才能把课堂翻转过来”、“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算翻转课堂”,这是大家面对翻转课堂这一新名词时都会产生的问题。面对翻转课堂这一新生事物,笔者按照翻转课堂基本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语文课堂进行了“翻转”尝试。下面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改进为例,谈一谈笔者对“语文翻转课堂”的认识。  一、问题:用了微视频,就算把课堂翻转过来了吗  (一)初次设计  笔者初次尝试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时,把教学
2015年教师节前夕,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做客新华访谈时表示:广州教育已实现基本均衡。2016年的教育部最新报告显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广州教育现代化排名位居前列。  回顾2011年上任之初,面对媒体,屈哨兵说:“在我的内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那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公平。”在任5年来,广州教育在这位开放、务实、学者型官员的执掌下,呈现出改革动力十足、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基
导语:新入职教师如何确定自身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他们的工作?参与本次研修的新入职教师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围绕“工作中急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进行了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和全体分享。由此形成了由“知识”“技能”“经验”三类需求构成的一个渐开线结构。以下是研修活动实录。  研修主题:新入职教师工作中急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讨论问题:你们感到自己
“眼高手低”这个词多为贬义词,意思是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做不到。其实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做人眼界要开阔,目标要远大,做事情要低下头来,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工作。笔者更喜欢这个词的最初所指,因为它揭示了许多人生哲理,给人灵感与启迪:唯有“眼高”,才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唯有“手低”,才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深刻含义。培养青年教师也要“眼高手低”,
教师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如何根据教师的这一基本特点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的经验交流、问题讨论和实践改进搭建有意义的同行互助学习平台,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2016年4月,湖北省襄阳市教育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首批“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活动。本次研修历时15天,分集中研修和跟岗实习两个阶段,旨在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襄派教育家”。本刊特别邀请参与
1926年10月9日,教育家陶行知来到位于无锡河埒口的开原乡立第一小学(育红小学的前身,以下简称开原小学),视察一整天,回去后,撰写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开原乡立第一小学生活记》,向中国教育界推介这所学校。90年后的今天,重温开原小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其意义不言自明。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  我国近代教育自清末起步,到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因种种原因,教育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部分,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班级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对小学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然而,从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来看,班主任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日常事务,但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偶发事件的发生率不高,所以班主任很难凭借经验处理。但是,偶发事件又有它发生的必然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此,笔者针对偶发事件的特点来提出一些处理的措施。  一、偶发事件
本刊讯 2016年11月5日,借由“中国—卡塔尔友好文化年”契机,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首次登陆中国,与中国民间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携手,在北京联合主办以“创新促进公平”为主题的“WISE-LIFE中国教育论坛”。 WISE首席执行官斯塔夫·伊安努卡(Stavros N. Yiannouka),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突尼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信息通信技术部部长斯利姆 · 凯布
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学生们渐远的身影,不禁想起自己职业成长道路上的4位恩师。钱理群先生有一篇文章,是“漫谈大学之大”,想想自己的每一位恩师,何尝不“大”,大到一个教诲足以影响我的一生。所以,我想随着思绪跟大家分享“吾师之大”,算是对自己过往的梳理,更是鞭策。  一、吾师之大,大在技艺精湛的教学功底  1993年秋天,在洒满银杏叶的校园里,师从苏世荣老师的我开始了崭新的教学生涯。听苏老师讲课,只见苏
1997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进行学科优化和组织机构调整,为加强遥感基础研究,李小文研究员从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室调到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工作。当时我国遥感应用发展很快,在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计划中,连续把遥感列为攻关项目,但在国家最大的基础研究计划—“攀登计划”中,还没有一个遥感项目,遥感应用定量化的“瓶颈”亟须突破。  由于小文研究员在遥感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