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更直观的特征。而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初中学生而言,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能够生动地再现当时历史事件的各个侧面,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养成合理地利用地图的习惯,往往会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并不具备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历史地图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随着中招考试对历史学科开卷命题的探索不断发展和深人,对学生驾驭历史知识、综合运用多种能力解决问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笔者认为,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应该贯穿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激发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兴趣。初中时期,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但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的,因为他们正处在理性思维开始形成、感性认识还特别强烈的阶段,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执著,而对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容易应付了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初中学生经常偏科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如果想引起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重视,就应该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并贯彻始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引导,激发兴趣。既然初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感兴趣的基础之上,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牢牢把握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例如,学习中国历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涉及主要遗址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到以醒目大红点做标识的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原来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除了文字介绍的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外,还有课本中未提及的丁村人、蓝田人等其他几处遗址,并通过表示地貌的晕渲图及各省省界,明确各主要远古人类遗址较精确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可是,“图中还有许多小红点又表示什么呢?”此时,教师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通过阅读图例,学生不难知道,这些小红点表示的是我国境内其他一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这时,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远古人类遗址分布非常广泛”,正好印证了课本中表述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句话。最后,如果教师再加上一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远古人类遗址,不妨动手在地图中标出来”,恐怕就不仅仅是引起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更会激起他们学习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了。
第二,对学生的疑问应妥善解答,以保护他们学习历史地图的兴趣。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不容易的。虽然这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或许已经超纲,或许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但请不要嘲笑或拒绝回答,因为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得巧妙,并且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兴趣,引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有些细心的学生在对比《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图》和今天《中国行政区划图》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外蒙古哪去了?”这一问题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超纲,如果这时教师不是简单地拒绝回答。而是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相信学生通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能够弄清事实真相,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的实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堵养其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安排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地图,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历史空间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三国形势图,这样学生会对这个局面的出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再例如,学习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新航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的活动课,让学生课前自己动手搜集史料、绘制地图。课堂上,挑选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配角色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航海家,向大家讲述自己是如何历尽艰难险阻完成航海壮举的。这无疑会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加深学生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也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绘制地图的知识和技巧,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掌握了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并对阅读地图产生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地图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强化记忆和解答问题的作用。运用地图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总之,历史地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它、充分利用它,让它为我们的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激发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兴趣。初中时期,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但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的,因为他们正处在理性思维开始形成、感性认识还特别强烈的阶段,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执著,而对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容易应付了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初中学生经常偏科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如果想引起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重视,就应该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并贯彻始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引导,激发兴趣。既然初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感兴趣的基础之上,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牢牢把握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例如,学习中国历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涉及主要遗址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到以醒目大红点做标识的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原来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除了文字介绍的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外,还有课本中未提及的丁村人、蓝田人等其他几处遗址,并通过表示地貌的晕渲图及各省省界,明确各主要远古人类遗址较精确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可是,“图中还有许多小红点又表示什么呢?”此时,教师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通过阅读图例,学生不难知道,这些小红点表示的是我国境内其他一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这时,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远古人类遗址分布非常广泛”,正好印证了课本中表述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句话。最后,如果教师再加上一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远古人类遗址,不妨动手在地图中标出来”,恐怕就不仅仅是引起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更会激起他们学习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了。
第二,对学生的疑问应妥善解答,以保护他们学习历史地图的兴趣。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不容易的。虽然这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或许已经超纲,或许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但请不要嘲笑或拒绝回答,因为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得巧妙,并且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兴趣,引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有些细心的学生在对比《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图》和今天《中国行政区划图》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外蒙古哪去了?”这一问题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超纲,如果这时教师不是简单地拒绝回答。而是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相信学生通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能够弄清事实真相,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的实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堵养其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安排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地图,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历史空间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三国形势图,这样学生会对这个局面的出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再例如,学习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新航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的活动课,让学生课前自己动手搜集史料、绘制地图。课堂上,挑选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配角色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航海家,向大家讲述自己是如何历尽艰难险阻完成航海壮举的。这无疑会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加深学生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也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绘制地图的知识和技巧,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掌握了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并对阅读地图产生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地图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强化记忆和解答问题的作用。运用地图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总之,历史地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它、充分利用它,让它为我们的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