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互艺术是一门于20世纪中期兴起的艺术,在表现形式和与观众的互动中给予了观众全新的感受,在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上也给予了新的启迪。它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创新而产生的,交互艺术于20世纪中后期流行于欧美各国,在我国近几年逐渐开始推广盛行,国内院校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陆续开始了在交互艺术领域的创作研究。2003年上海大学举办了九国数码艺术作品展,交互装置作品得到了展出;2004年北京清华大学主办了北京首届新媒体艺术展,其中交互艺术的作品数量有了显著地提高,交互艺术逐渐成为国内主流艺术作品形态,它代表了科技与艺术结合。
交互艺术是一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汇聚了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设计艺术、计算机图形技术、编程语言、传媒硬件材料等各类学科,还包括人文学、历史学、生物学、音乐、物理等的各学科知识。
交互艺术产生与演变发展: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研制成功,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有了新变化。艺术创作者越开越倾向于多人合作的形式创作作品,尤其与所属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进行合作,完成创作。还有一个显著地变化,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形式也有了很大不同。与传统美术作品欣赏不同,观众由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触发作品运行的必要条件,参与作品的完整演示。它带有明显反馈功能。不但对观看者的行为触发做出响应,而且作品本身会受到的其所置环境的影响,如对温度、湿度、光强、压力、声音等因素进行感应。
20世纪以来,艺术家们利用各种新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交互艺术形式,在开拓了艺术新领域的同时,也丰富了视觉以外的艺术表现语言,并且扩展了新的美学领域。在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来回顾交互观念以及其形式诞生的背景。
20世纪初期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可谓是最早创造交互艺术观念的两个流派,虽然它们的作品和今天可以直接触摸并发生反馈的“交互艺术”看起来毫不相干,但立体主义提出的多观点观察和表现物体的观念,打破了传统的远近透视法规则,创造了主动地、全方位地观察和表现世界的新方式。而未来主义艺术家作品中对时间和速度的关注,则从另一角度创造了以时间为轴线展开艺术表现新视角。
“交互”最早出现在“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活动艺术”中。1925年,纳吉在所著《绘画·摄影·电影》中明确地提出了以时间为中心的艺术可以强化观众的参与等观点。他认为以动态为特征的新型活动扩展了艺术表现的领域,而艺术创作中对技术的利用是实现扩展艺术观念的最好手段。这些新型的艺术中看不到传统油画颜料,取而代之的是以新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新型工具。艺术家们在静止的传统绘画和影像中加入了活动的因素,有史以来,时间和运动第一次成为了造型艺术的因素。艺术家们利用时间、空间等综合形式探索新时代艺术的价值,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体验型艺术。
“活动艺术”、“光艺术”等成为了时尚最初的“技术型艺术”(Technology Art)。与此同时,20年代初期,各种工业材料和电子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语言,欧美的艺术家们开始利用马达等电子技术探讨新的以时间为中心展开的各种造型和视觉表现技巧。
20世纪30年代也出现了利用光作为媒介产生了光艺术(Light Art),这类作品从初期的简单利用电灯泡闪动的光艺术,到60年代以荧光灯、霓虹灯管和集成电路等机械控制的光艺术,以及80年代以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激光、闪光灯光、卤素光,以及液晶、发光二极管真空管等复合系统组成的发光装置。80年代后期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了可以对周围环境和观众的动作发生反馈的具有各种感应装置的交互型光艺术。
20世纪60年代的行为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战后其他艺术形式,均以打破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对立关系为主要特征,这些艺术家们提倡艺术与生活的同源,强调作品的过程性以及观众参与的重要性。在作品中从观念上源于20世纪初达达艺术中对“即成物”的肯定以及艺术大众化的观念,这些艺术作品在促进艺术大众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交互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以交互为基本形态的艺术形式自出现以为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当中,战后迅速兴起的是各种电子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战”结束前夕开发的计算机技术,它是推动战后交互艺术发展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不仅具备快速演算、储存大量数据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可以控制其他装置和制作图像等特殊的功能。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下,艺术家利用科学技术进行艺术表现的活动,进入了新的高潮。以知觉体验为目的作品大量出现,各种艺术中表现的“多样性”使传统的“美”的概念得以继续扩展。
交互艺术的作品特征:
1、综合造型艺术的新诠释
造型艺术的概念最早被定义为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进行静态空间形态的塑造艺术。而交互艺术概念下的造型具有了新的特征。从存在方式上看,传统的造型艺术往往具有物质属性,譬如雕塑,它的造型要借助于一定的材质,如泥土、金属、石膏等才能表现出来;又如绘画作品,又要借助画纸、画笔、画布等媒介为载体进行造型表现,既可看见,又可触摸。交互艺术运用声、光、电、信息等各种媒介进行艺术造型表现,这种造型不一定是静态的,同时也不一定能触摸到,但是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过程性也可以是其存在的方式。光、时间、信息都成为了造型要素。
从创作工具来看,交互艺术的创作工具要复杂得多,包括计算机、各种传感器、投影仪器、编辑软件以及一些装饰性的综合材料。这些设备、软件是创作工具的核心,尤其程序的编写与设计是交互艺术的灵魂,信号的输入、输出、处理表现、图形图像的生成与转换全在语言的编写处理上,这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创作工具的丰富对造型艺术的概念有着同样的影响力。
2、艺术本体内涵进行了外延与扩张 交互艺术具有了很多新的内容,是传统诸多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事物永远是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交互艺术大胆的前进,将艺术本体内涵又进行了历史性的延伸,它将艺术与科学的界限打破,将它们真正的融合为一体,究其根本是数字信息改变了艺术的思维和存在方式,同时,媒介的融合、适时的交互、观众的参与以及作品展示形式的变化更将艺术与科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如2003上海国际数码艺术展上,希腊代表团的作品《电脑化的智能寄生物》,它是一件高科技的互动艺术作品,当人在投影屏幕前移动时,红外线传感器将人移动的信号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传入的信息调用程序进行计算,并将运算结果传到一个智能装置上,智能装置根据传来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运动,类似一个智能机器人,使人感受到机器具有了生命,与人和谐共存。就此作品而言,我们已很难说明它是一件艺术作品还是一件科技作品,科技的发展带动观念的更新,艺术本体内涵也必将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艺术审美的内容有了新的丰富。审美是艺术最本质的属性之一,离开了美和审美,也就无所谓艺术,艺术的审美本质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艺术审美规范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眼光,新的艺术审美内容已经渐渐渗透到我们的意识领域中。互动艺术使审美有了新的变化。在信息技术的承载下,多媒介融合和实时交互使得人们进入到艺术领域进行广泛的参与和多角度体验,交互使得人们加入其中来欣赏作品,甚至是完成作品,交互的过程也成为艺术审美的内容,并演绎着无穷无尽的可能。交互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艺术交往方式的变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人群通过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在不同文化间产生碰撞和融合。数字技术加快了科技的进步,而技术又将艺术带入到众多无限可能的领域,复杂的程序与语言代码使得当前众多设计者认为语言程序是一种新的美学,它所演绎出的图形图像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在虚拟空间里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可能。交互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新的审美特色。它不同于一般艺术作品的单体完整性,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是存在与交错的时空中,乃至虚拟的世界里。作品的完成是通过不同的信息接触输入方式进入主机系统,再通过复杂的数字计算完成所要展示的艺术效果,并通过输出装置展示给观众,完成艺术表现。表现形式借助于数字技术与计算机硬件的应用,这就决定了新的审美内容。
3、跨领域学科的融合性
交互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所涉及的领域众多,是艺术发展有史以来结合专业领域最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传播学、美学、信息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还包括数学、计算机中的语言程序、动画、图形图像甚至音乐也有所涉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数字艺术的壮大,人们生活的需要造就了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多学科的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交互艺术借此契机自然而然走上历史舞台。
从近几年的国内外的各项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通过虚拟的交互作品,还是机器装置作品,无论是网路传递信息交互的作品,还是生物的基因被人所干扰的作品无不是多学科共同的杰作,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能解决的。基于此特征,我们在对交互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就要多学科研究,多角度的训练,同时建立团队精神,多学科人才共同合作,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交互艺术作品从它的诞生到展示到互动下的完成,甚至是无休止的演进,都需要人的参与,并形成作者权的转移,非线性叙事等一些新特征,更能体现集体作品的力量。交互艺术集科技、艺术、文化于一身,它所潜在的魅力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和开发,而它所应用的领域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军事仿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等。它特有的展示表现语言、跨领域学科的融合性,使它的创作更具魅力,更富有挑战性,将使更多的艺术家投身于它的创作中。
交互艺术应用与展望
交互艺术由于其以装置硬件为其承载的基础,结合其特有的交互性,使得它在其它很多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由于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发展的速度的差异性,以及一些领域由于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使得某些互动产品相对较为成熟,并且有了独立的研究领域。
大型商场中心的交互感应式音乐喷泉,人们在喷泉前做不同的动作或发不同的声音,音乐喷泉就会受到感应而进行带有不同节拍的喷射,给人以生命无处不在的感受。再如:秦淮河的夜景广场设计,整个的灯光的设计全是带有交互性质的设计,当人走过的地方灯光就会亮起来,人离开后就会自动熄灭。灯做的花瓣在人靠近时会自动开放,广场上空的射灯也相应受到交互的控制,给人以人性化的亲和力。虽然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完全达到我们所想要的任何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但是只要有了思想,只要我们去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最终我们会将艺术的设计表现插上实用的翅膀,飞向各个领域。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手段和方式的转变必然又会对交互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它的发展也要受到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不断进步,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交互艺术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实验艺术的存在,更已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商业活动、生存环境以及工业生产方面都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德)奥利弗·格劳著,陈玲主译.虚拟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2]陈念群.数字媒体创意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1.
[3]杨华 任丙忠 高明武.新媒体艺术之互动影像装置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10.
[4]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5]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交互艺术是一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汇聚了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设计艺术、计算机图形技术、编程语言、传媒硬件材料等各类学科,还包括人文学、历史学、生物学、音乐、物理等的各学科知识。
交互艺术产生与演变发展: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研制成功,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有了新变化。艺术创作者越开越倾向于多人合作的形式创作作品,尤其与所属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进行合作,完成创作。还有一个显著地变化,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形式也有了很大不同。与传统美术作品欣赏不同,观众由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触发作品运行的必要条件,参与作品的完整演示。它带有明显反馈功能。不但对观看者的行为触发做出响应,而且作品本身会受到的其所置环境的影响,如对温度、湿度、光强、压力、声音等因素进行感应。
20世纪以来,艺术家们利用各种新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交互艺术形式,在开拓了艺术新领域的同时,也丰富了视觉以外的艺术表现语言,并且扩展了新的美学领域。在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来回顾交互观念以及其形式诞生的背景。
20世纪初期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可谓是最早创造交互艺术观念的两个流派,虽然它们的作品和今天可以直接触摸并发生反馈的“交互艺术”看起来毫不相干,但立体主义提出的多观点观察和表现物体的观念,打破了传统的远近透视法规则,创造了主动地、全方位地观察和表现世界的新方式。而未来主义艺术家作品中对时间和速度的关注,则从另一角度创造了以时间为轴线展开艺术表现新视角。
“交互”最早出现在“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活动艺术”中。1925年,纳吉在所著《绘画·摄影·电影》中明确地提出了以时间为中心的艺术可以强化观众的参与等观点。他认为以动态为特征的新型活动扩展了艺术表现的领域,而艺术创作中对技术的利用是实现扩展艺术观念的最好手段。这些新型的艺术中看不到传统油画颜料,取而代之的是以新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新型工具。艺术家们在静止的传统绘画和影像中加入了活动的因素,有史以来,时间和运动第一次成为了造型艺术的因素。艺术家们利用时间、空间等综合形式探索新时代艺术的价值,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体验型艺术。
“活动艺术”、“光艺术”等成为了时尚最初的“技术型艺术”(Technology Art)。与此同时,20年代初期,各种工业材料和电子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语言,欧美的艺术家们开始利用马达等电子技术探讨新的以时间为中心展开的各种造型和视觉表现技巧。
20世纪30年代也出现了利用光作为媒介产生了光艺术(Light Art),这类作品从初期的简单利用电灯泡闪动的光艺术,到60年代以荧光灯、霓虹灯管和集成电路等机械控制的光艺术,以及80年代以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激光、闪光灯光、卤素光,以及液晶、发光二极管真空管等复合系统组成的发光装置。80年代后期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了可以对周围环境和观众的动作发生反馈的具有各种感应装置的交互型光艺术。
20世纪60年代的行为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战后其他艺术形式,均以打破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对立关系为主要特征,这些艺术家们提倡艺术与生活的同源,强调作品的过程性以及观众参与的重要性。在作品中从观念上源于20世纪初达达艺术中对“即成物”的肯定以及艺术大众化的观念,这些艺术作品在促进艺术大众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交互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以交互为基本形态的艺术形式自出现以为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当中,战后迅速兴起的是各种电子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战”结束前夕开发的计算机技术,它是推动战后交互艺术发展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不仅具备快速演算、储存大量数据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可以控制其他装置和制作图像等特殊的功能。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下,艺术家利用科学技术进行艺术表现的活动,进入了新的高潮。以知觉体验为目的作品大量出现,各种艺术中表现的“多样性”使传统的“美”的概念得以继续扩展。
交互艺术的作品特征:
1、综合造型艺术的新诠释
造型艺术的概念最早被定义为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进行静态空间形态的塑造艺术。而交互艺术概念下的造型具有了新的特征。从存在方式上看,传统的造型艺术往往具有物质属性,譬如雕塑,它的造型要借助于一定的材质,如泥土、金属、石膏等才能表现出来;又如绘画作品,又要借助画纸、画笔、画布等媒介为载体进行造型表现,既可看见,又可触摸。交互艺术运用声、光、电、信息等各种媒介进行艺术造型表现,这种造型不一定是静态的,同时也不一定能触摸到,但是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过程性也可以是其存在的方式。光、时间、信息都成为了造型要素。
从创作工具来看,交互艺术的创作工具要复杂得多,包括计算机、各种传感器、投影仪器、编辑软件以及一些装饰性的综合材料。这些设备、软件是创作工具的核心,尤其程序的编写与设计是交互艺术的灵魂,信号的输入、输出、处理表现、图形图像的生成与转换全在语言的编写处理上,这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创作工具的丰富对造型艺术的概念有着同样的影响力。
2、艺术本体内涵进行了外延与扩张 交互艺术具有了很多新的内容,是传统诸多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事物永远是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交互艺术大胆的前进,将艺术本体内涵又进行了历史性的延伸,它将艺术与科学的界限打破,将它们真正的融合为一体,究其根本是数字信息改变了艺术的思维和存在方式,同时,媒介的融合、适时的交互、观众的参与以及作品展示形式的变化更将艺术与科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如2003上海国际数码艺术展上,希腊代表团的作品《电脑化的智能寄生物》,它是一件高科技的互动艺术作品,当人在投影屏幕前移动时,红外线传感器将人移动的信号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传入的信息调用程序进行计算,并将运算结果传到一个智能装置上,智能装置根据传来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运动,类似一个智能机器人,使人感受到机器具有了生命,与人和谐共存。就此作品而言,我们已很难说明它是一件艺术作品还是一件科技作品,科技的发展带动观念的更新,艺术本体内涵也必将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艺术审美的内容有了新的丰富。审美是艺术最本质的属性之一,离开了美和审美,也就无所谓艺术,艺术的审美本质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艺术审美规范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眼光,新的艺术审美内容已经渐渐渗透到我们的意识领域中。互动艺术使审美有了新的变化。在信息技术的承载下,多媒介融合和实时交互使得人们进入到艺术领域进行广泛的参与和多角度体验,交互使得人们加入其中来欣赏作品,甚至是完成作品,交互的过程也成为艺术审美的内容,并演绎着无穷无尽的可能。交互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艺术交往方式的变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人群通过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在不同文化间产生碰撞和融合。数字技术加快了科技的进步,而技术又将艺术带入到众多无限可能的领域,复杂的程序与语言代码使得当前众多设计者认为语言程序是一种新的美学,它所演绎出的图形图像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在虚拟空间里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可能。交互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新的审美特色。它不同于一般艺术作品的单体完整性,存在于现实之中,而是存在与交错的时空中,乃至虚拟的世界里。作品的完成是通过不同的信息接触输入方式进入主机系统,再通过复杂的数字计算完成所要展示的艺术效果,并通过输出装置展示给观众,完成艺术表现。表现形式借助于数字技术与计算机硬件的应用,这就决定了新的审美内容。
3、跨领域学科的融合性
交互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所涉及的领域众多,是艺术发展有史以来结合专业领域最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传播学、美学、信息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还包括数学、计算机中的语言程序、动画、图形图像甚至音乐也有所涉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数字艺术的壮大,人们生活的需要造就了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多学科的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交互艺术借此契机自然而然走上历史舞台。
从近几年的国内外的各项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通过虚拟的交互作品,还是机器装置作品,无论是网路传递信息交互的作品,还是生物的基因被人所干扰的作品无不是多学科共同的杰作,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能解决的。基于此特征,我们在对交互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就要多学科研究,多角度的训练,同时建立团队精神,多学科人才共同合作,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交互艺术作品从它的诞生到展示到互动下的完成,甚至是无休止的演进,都需要人的参与,并形成作者权的转移,非线性叙事等一些新特征,更能体现集体作品的力量。交互艺术集科技、艺术、文化于一身,它所潜在的魅力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和开发,而它所应用的领域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军事仿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等。它特有的展示表现语言、跨领域学科的融合性,使它的创作更具魅力,更富有挑战性,将使更多的艺术家投身于它的创作中。
交互艺术应用与展望
交互艺术由于其以装置硬件为其承载的基础,结合其特有的交互性,使得它在其它很多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由于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发展的速度的差异性,以及一些领域由于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使得某些互动产品相对较为成熟,并且有了独立的研究领域。
大型商场中心的交互感应式音乐喷泉,人们在喷泉前做不同的动作或发不同的声音,音乐喷泉就会受到感应而进行带有不同节拍的喷射,给人以生命无处不在的感受。再如:秦淮河的夜景广场设计,整个的灯光的设计全是带有交互性质的设计,当人走过的地方灯光就会亮起来,人离开后就会自动熄灭。灯做的花瓣在人靠近时会自动开放,广场上空的射灯也相应受到交互的控制,给人以人性化的亲和力。虽然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完全达到我们所想要的任何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但是只要有了思想,只要我们去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最终我们会将艺术的设计表现插上实用的翅膀,飞向各个领域。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手段和方式的转变必然又会对交互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它的发展也要受到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不断进步,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交互艺术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实验艺术的存在,更已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商业活动、生存环境以及工业生产方面都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德)奥利弗·格劳著,陈玲主译.虚拟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2]陈念群.数字媒体创意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1.
[3]杨华 任丙忠 高明武.新媒体艺术之互动影像装置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10.
[4]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5]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