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代茶书、茶诗文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其中不泛经典之作,茶书中如“茶圣”陆羽《茶经》、罗廪《茶解》、许次纾《茶疏》;茶诗如陆龟蒙、皮日休《茶具十咏》等。这些人何以能写出经典之作?有个重要原因是,与其他作者相比,他们更重视实践,甚至亲自开辟茶园,或好友有茶园,重视观察与思考,从中得到裨益。而这些古代名人私家茶园,也可视为“微”茶庄园。陆羽:著《茶经》,亦辟茶园惊彼武陵状,移居此岩边。开亭如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轻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洁情,摆脱区中缘。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陆羽好友孟郊写的《陆鸿渐上饶新辟茶山》五言诗,记载陆羽曾在上饶寓居期间,种茶,凿泉,建亭,过着充实的山居生活。陆羽(73-803年)长期生活在湖州及长兴顾渚山,他在上饶寓居都种茶,那么在顾渚山是否种茶呢?唐代诗文中没有直接记载,但可以找到间接记载,如《茶经·一之源》写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这是典型的顾渚山地貌特征,也是贡茶紫笋茶茶名由来。说明当地除了野生茶,也有人工开辟之茶园,而该茶园可能就是由陆羽开辟的。明代长兴知县游士任在《登顾渚山记》中,明确记载陆羽曾在顾渚山下开辟茶园: “癖焉而园其下者,桑苎翁(陆羽自号)也。”清代顺治、嘉庆、同治多种《长兴县志》,均记载陆羽曾在顾渚山“尝置茶园”。
2008年3月,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专家研究考察,认为陆羽在顾渚山漫石坞(今石坞岕)种茶的可能性比较大,长兴县政府遂在该处立碑纪念,石碑正面文字为: “陆羽置茶园处:漫石坞(石坞岕)”,背面文字为相关考证依据。
这说明,陆羽不仅博览群书,到各地茶区考察、品鉴,还身体力行,至少在上饶、顾渚山两地开辟茶园,其不朽巨著《茶经》,就是他考察茶区山水、采制茶叶以及感悟、总结之记录。
陆龟蒙:顾渚山置茶园,抒发《茶事十咏》
晚唐著名文学家、诗人陆龟蒙(? -881年)、皮日休(约838-约883年)并称“皮陆”,他们著名的《茶中杂咏》《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皮日休字袭美),内容涵盖采茶人采摘、制造和品饮全过程。作者以诗人之灵感,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脍炙人口,不失为茶文化珍贵文献。皮、陆茶事十咏,得益于陆龟蒙在顾渚山置有私家茶园。他在自传《甫里先生传》记述: “先生嗜茶荈,置小园于顾渚山下,岁入茶租十许,薄为瓯牺之费,自为《品第书》一篇,继《茶经》《茶诀》之后。”这说明,作者除了《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还曾写过《品第书》,并与陆羽《茶经》、皎然《茶诀》相并列,可惜未传世,否则当为唐代难得之名人茶书。
皮日休是否有茶园不得而知,即使未置茶园,想必他是常去顾渚山陆龟蒙茶园等地考察、体验的,否则无法写出这些优美诗章。
如两人所赋第二章《茶人》,皮日休诗: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颖子遮,果任孺师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陆龟蒙和诗: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第三章《茶笋》,皮日休诗:
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圜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每为遏之疏,南山挂幽梦。
陆龟蒙和诗: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
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从“老在漫石坞”诗句看,陆龟蒙茶园就在其地附近。春茶萌发新芽,状如笋尖,称为“茶笋”,只有春天到茶山采风观察才能看到,干茶中无法看到或意会“茶笋”之状。
吴宽: “平生种茶不办租”
汤翁爱茶如爱酒,不数三升并五斗。
先春堂开无长物,只将茶灶连茶臼。
堂中无事长煮茶,终日茶杯不离口。
当筵侍立惟茶童,入门来谒惟茶友。
谢茶有诗学卢全,煎茶有赋拟黄九。
茶经续编不借人,茶谱补遗将脱手。
平生种茶不办租,山下茶园知几亩。
世人可向茶乡游,此中亦有无何有。
这是明代状元、文学家、书法家吴宽(-1435- -1504年)所作《爱茶歌》。作者自号“汤翁”,茶酒兼爱,饮茶量很大。室内除了茶灶、茶臼以外,别无长物。一有闲暇便以煮茶为乐,终日捧着茶杯。侍候他的仆人只有茶童,来访的客人都是一些茶友。有人送茶来,就仿效卢仝写一首谢茶诗。煎茶之后,又学着黄庭坚写煎茶赋。写有《茶经续编》,新著《茶谱补遗》即将脱手。山里还有几亩茶园。与陆龟蒙不同的是,作者不是收茶租,而是亲自管理采制。
作者还将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茶乡风光优美,赏心悦目,不妨常去茶乡走走;茶饮沁人心脾,滋养身心,会使你达到一种清空安乐的理想境界。“无何有”典出《庄子》“无何有之乡”,借喻清静虚幻的理想境界。遗憾的是,吴宽编著的《茶经续编》和《茶谱补遗》已经散佚,否则将为茶文化增添难得之文献。
除了《爱茶歌》,吴宽还有《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游惠山入听松庵观茶炉》等茶诗,留有《饮洞庭山悟道泉》等多种精美茶诗书法。因为爱茶,更有私家茶园体验,这些茶诗大多优美可读。
2003年,吴宽一泥金笺扇面被拍卖,价格不菲。扇面内容为作者赠送友人的一首茶诗《谢文宗儒惠茶樯》,诗书兼美:
畴昔山崖与水滨,行时茶具每随身。
俗緣未尽还分郡,清物犹存合赠人。
陆羽已尝泉最美,迟任休说器惟新。
只今纸里真堪笑,携去尤惊范景仁。
许次纾:友人茶园得茗理
在中国历代茶书中,明代杭州茶人许次纾(1549-1604年)的《茶疏》,占有一席地位,它对炒青绿茶的加工记述较为详细,对产茶和采制的论述也比前人深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代文学家、茶人厉鹗在《东城杂记》好评此书“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此说虽然过奖,但全书确实多有精彩之笔。 《茶疏》之所以出类拔萃,得益于许次纾吴兴(今湖州市吴兴区)好友姚绍宪。姚在紫笋茶、罗岕茶产地顾渚山明月峡置有私家茶园,每年春茶季节,许次纾必去茶园,与好友汲金沙、玉窦二泉,品茗论泉,姚绍宪更把平生事茶之秘诀经验、秘诀,悉以相授,使许次纾获得很多第一手资料。
《茶疏》由姚绍宪和许次纾本家许世奇(字才甫),在作者逝世三年之后助印,使之得以传世。姚在序言中记述了两人因嗜茶而深交、相授探讨茗理之往事:
陆羽品荼,以吾乡顾渚所产为冠,而明月峡尤其所最佳者也。余辟小园其中,岁取荼租自判,童而白首,始得臻其玄诣。武林许然明(许次纾字然明),余石交也,亦有嗜茶之癖。每茶期,必命驾造余斋头,汲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探讨品骘之。余罄生平习试自秘之诀,悉以相授。故然明得茶理最精,归而著《茶疏》一帙,余未之知也。然明化—三年所矣,余每持茗碗,不能无期牙之
感。丁未春,许才甫携然明《茶疏》见示,且征于梦。然明存日著述甚富,独以清事托之故人,岂其神情所注,亦欲自附于《茶经》不朽与。昔巩民陶瓷,肖鸿渐像,沽茗者必祀而沃之。余亦欲貌然明于篇端,俾读其书者,并挹其丰神可也。
万历丁未(1607年)春日,吴兴友弟姚绍宪识明月峡中
罗廪:种茶十年著《茶解》
自“茶圣”陆羽写出第一部茶学巨著《茶经》以来,历代茶著不下数十种,谁能称为第二茶书呢?由著名茶学专家郑培凯、朱自振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出版的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给出了答案,该书在介绍明代宁波茶人罗廪及其茶书《茶解》时,有如下评语: “除陆羽及其《茶经》外,其人其书几无可与比者!”
罗廪(1553-?年),明代宁波慈溪慈城(今宁波江北区)人。书法家、诗人、学者、隐士。万历(1573-1620年)年间诸生,擅诗。工书,行书、草书得法于二王和怀素,纵横变化,几入妙品。筑有别墅日秫庄,有《秫庄晚归》、《春莫秫庄I乙》等诗作。
罗廪爱茶,其在《茶解-总论》中记载: “余自儿时,性喜茶,顾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乃周游产茶之地,采其法制,参互考订,深有体会。遂于中隐山阳,栽植培灌,兹且十年。春夏之交,手为摘制,聊足供斋头烹啜。”这说明他不仅儿时即爱茶,还周游各地茶乡,并植茶十年,亲自采制,因此对茶别有体会。 “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盖知深斯鉴别精,笃好斯修制力。”他认为茶中的奥妙道理,不是深知茶性和笃好茶的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对茶有深切的体验和认识,才有鉴别的能力,才能长期品味茶之真味。
据罗廪所述,其在当地中隐山南面,曾种茶十年。未知此山名尚存否?
《茶解》多有独到之处,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艺”之章节中,首次提到茶叶园艺概念。首次提出“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芬之品”。这一说法符合科学原理,为当代专家所提倡,一是夏秋干旱高温季节树茶可以防止晒伤,而漫射光有利积累茶叶营养成分;二是适当套种桂、梅、兰、菊及桃、李、杏、梅、柿、桔、银杏、石榴等花木、果木,或经济类、观赏类良木,尤其是秋冬季与茶树同花期的迟桂花、四季桂等花木,花粉及花香、果香可以为茶树的花、叶吸收,增添独特的花果香。这些良木嘉树,也是优良生态茶园开展观光旅游难得的景观。
罗廪对植茶技术有独特见解: “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篓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茶地斜坡为佳,聚水向阴之处,茶品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既否定了唐宋以来“植而罕茂”的传统,又提出以焦土草木灰覆盖肥茶的种植技术,这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
罗廪总结绿茶采制的要点是: “须晴昼采,当时焙”,否则就会“色味香俱减”。采后萎凋,要放在箪中,不能置于漆器及瓷器内,也“不宜见风日”。炒制时,“炒茶,铛要热;焙,铛宜温。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鐺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担,直至烘干。”“茶叶新鲜,膏液就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至半干,不干挡中焙操,而厚罨笼内,慢火烘炙。”亲身实践使罗廪对制茶工艺了然于胸,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是少见的。这些经验,被一些茶学专家称为是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茶书中有关制茶最全面、系统和精确的总结。
2008年3月,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专家研究考察,认为陆羽在顾渚山漫石坞(今石坞岕)种茶的可能性比较大,长兴县政府遂在该处立碑纪念,石碑正面文字为: “陆羽置茶园处:漫石坞(石坞岕)”,背面文字为相关考证依据。
这说明,陆羽不仅博览群书,到各地茶区考察、品鉴,还身体力行,至少在上饶、顾渚山两地开辟茶园,其不朽巨著《茶经》,就是他考察茶区山水、采制茶叶以及感悟、总结之记录。
陆龟蒙:顾渚山置茶园,抒发《茶事十咏》
晚唐著名文学家、诗人陆龟蒙(? -881年)、皮日休(约838-约883年)并称“皮陆”,他们著名的《茶中杂咏》《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皮日休字袭美),内容涵盖采茶人采摘、制造和品饮全过程。作者以诗人之灵感,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脍炙人口,不失为茶文化珍贵文献。皮、陆茶事十咏,得益于陆龟蒙在顾渚山置有私家茶园。他在自传《甫里先生传》记述: “先生嗜茶荈,置小园于顾渚山下,岁入茶租十许,薄为瓯牺之费,自为《品第书》一篇,继《茶经》《茶诀》之后。”这说明,作者除了《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还曾写过《品第书》,并与陆羽《茶经》、皎然《茶诀》相并列,可惜未传世,否则当为唐代难得之名人茶书。
皮日休是否有茶园不得而知,即使未置茶园,想必他是常去顾渚山陆龟蒙茶园等地考察、体验的,否则无法写出这些优美诗章。
如两人所赋第二章《茶人》,皮日休诗: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颖子遮,果任孺师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陆龟蒙和诗: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第三章《茶笋》,皮日休诗:
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圜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每为遏之疏,南山挂幽梦。
陆龟蒙和诗: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
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从“老在漫石坞”诗句看,陆龟蒙茶园就在其地附近。春茶萌发新芽,状如笋尖,称为“茶笋”,只有春天到茶山采风观察才能看到,干茶中无法看到或意会“茶笋”之状。
吴宽: “平生种茶不办租”
汤翁爱茶如爱酒,不数三升并五斗。
先春堂开无长物,只将茶灶连茶臼。
堂中无事长煮茶,终日茶杯不离口。
当筵侍立惟茶童,入门来谒惟茶友。
谢茶有诗学卢全,煎茶有赋拟黄九。
茶经续编不借人,茶谱补遗将脱手。
平生种茶不办租,山下茶园知几亩。
世人可向茶乡游,此中亦有无何有。
这是明代状元、文学家、书法家吴宽(-1435- -1504年)所作《爱茶歌》。作者自号“汤翁”,茶酒兼爱,饮茶量很大。室内除了茶灶、茶臼以外,别无长物。一有闲暇便以煮茶为乐,终日捧着茶杯。侍候他的仆人只有茶童,来访的客人都是一些茶友。有人送茶来,就仿效卢仝写一首谢茶诗。煎茶之后,又学着黄庭坚写煎茶赋。写有《茶经续编》,新著《茶谱补遗》即将脱手。山里还有几亩茶园。与陆龟蒙不同的是,作者不是收茶租,而是亲自管理采制。
作者还将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茶乡风光优美,赏心悦目,不妨常去茶乡走走;茶饮沁人心脾,滋养身心,会使你达到一种清空安乐的理想境界。“无何有”典出《庄子》“无何有之乡”,借喻清静虚幻的理想境界。遗憾的是,吴宽编著的《茶经续编》和《茶谱补遗》已经散佚,否则将为茶文化增添难得之文献。
除了《爱茶歌》,吴宽还有《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游惠山入听松庵观茶炉》等茶诗,留有《饮洞庭山悟道泉》等多种精美茶诗书法。因为爱茶,更有私家茶园体验,这些茶诗大多优美可读。
2003年,吴宽一泥金笺扇面被拍卖,价格不菲。扇面内容为作者赠送友人的一首茶诗《谢文宗儒惠茶樯》,诗书兼美:
畴昔山崖与水滨,行时茶具每随身。
俗緣未尽还分郡,清物犹存合赠人。
陆羽已尝泉最美,迟任休说器惟新。
只今纸里真堪笑,携去尤惊范景仁。
许次纾:友人茶园得茗理
在中国历代茶书中,明代杭州茶人许次纾(1549-1604年)的《茶疏》,占有一席地位,它对炒青绿茶的加工记述较为详细,对产茶和采制的论述也比前人深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代文学家、茶人厉鹗在《东城杂记》好评此书“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此说虽然过奖,但全书确实多有精彩之笔。 《茶疏》之所以出类拔萃,得益于许次纾吴兴(今湖州市吴兴区)好友姚绍宪。姚在紫笋茶、罗岕茶产地顾渚山明月峡置有私家茶园,每年春茶季节,许次纾必去茶园,与好友汲金沙、玉窦二泉,品茗论泉,姚绍宪更把平生事茶之秘诀经验、秘诀,悉以相授,使许次纾获得很多第一手资料。
《茶疏》由姚绍宪和许次纾本家许世奇(字才甫),在作者逝世三年之后助印,使之得以传世。姚在序言中记述了两人因嗜茶而深交、相授探讨茗理之往事:
陆羽品荼,以吾乡顾渚所产为冠,而明月峡尤其所最佳者也。余辟小园其中,岁取荼租自判,童而白首,始得臻其玄诣。武林许然明(许次纾字然明),余石交也,亦有嗜茶之癖。每茶期,必命驾造余斋头,汲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探讨品骘之。余罄生平习试自秘之诀,悉以相授。故然明得茶理最精,归而著《茶疏》一帙,余未之知也。然明化—三年所矣,余每持茗碗,不能无期牙之
感。丁未春,许才甫携然明《茶疏》见示,且征于梦。然明存日著述甚富,独以清事托之故人,岂其神情所注,亦欲自附于《茶经》不朽与。昔巩民陶瓷,肖鸿渐像,沽茗者必祀而沃之。余亦欲貌然明于篇端,俾读其书者,并挹其丰神可也。
万历丁未(1607年)春日,吴兴友弟姚绍宪识明月峡中
罗廪:种茶十年著《茶解》
自“茶圣”陆羽写出第一部茶学巨著《茶经》以来,历代茶著不下数十种,谁能称为第二茶书呢?由著名茶学专家郑培凯、朱自振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出版的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给出了答案,该书在介绍明代宁波茶人罗廪及其茶书《茶解》时,有如下评语: “除陆羽及其《茶经》外,其人其书几无可与比者!”
罗廪(1553-?年),明代宁波慈溪慈城(今宁波江北区)人。书法家、诗人、学者、隐士。万历(1573-1620年)年间诸生,擅诗。工书,行书、草书得法于二王和怀素,纵横变化,几入妙品。筑有别墅日秫庄,有《秫庄晚归》、《春莫秫庄I乙》等诗作。
罗廪爱茶,其在《茶解-总论》中记载: “余自儿时,性喜茶,顾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乃周游产茶之地,采其法制,参互考订,深有体会。遂于中隐山阳,栽植培灌,兹且十年。春夏之交,手为摘制,聊足供斋头烹啜。”这说明他不仅儿时即爱茶,还周游各地茶乡,并植茶十年,亲自采制,因此对茶别有体会。 “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盖知深斯鉴别精,笃好斯修制力。”他认为茶中的奥妙道理,不是深知茶性和笃好茶的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对茶有深切的体验和认识,才有鉴别的能力,才能长期品味茶之真味。
据罗廪所述,其在当地中隐山南面,曾种茶十年。未知此山名尚存否?
《茶解》多有独到之处,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艺”之章节中,首次提到茶叶园艺概念。首次提出“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芬之品”。这一说法符合科学原理,为当代专家所提倡,一是夏秋干旱高温季节树茶可以防止晒伤,而漫射光有利积累茶叶营养成分;二是适当套种桂、梅、兰、菊及桃、李、杏、梅、柿、桔、银杏、石榴等花木、果木,或经济类、观赏类良木,尤其是秋冬季与茶树同花期的迟桂花、四季桂等花木,花粉及花香、果香可以为茶树的花、叶吸收,增添独特的花果香。这些良木嘉树,也是优良生态茶园开展观光旅游难得的景观。
罗廪对植茶技术有独特见解: “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篓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茶地斜坡为佳,聚水向阴之处,茶品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既否定了唐宋以来“植而罕茂”的传统,又提出以焦土草木灰覆盖肥茶的种植技术,这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
罗廪总结绿茶采制的要点是: “须晴昼采,当时焙”,否则就会“色味香俱减”。采后萎凋,要放在箪中,不能置于漆器及瓷器内,也“不宜见风日”。炒制时,“炒茶,铛要热;焙,铛宜温。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鐺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担,直至烘干。”“茶叶新鲜,膏液就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至半干,不干挡中焙操,而厚罨笼内,慢火烘炙。”亲身实践使罗廪对制茶工艺了然于胸,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是少见的。这些经验,被一些茶学专家称为是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茶书中有关制茶最全面、系统和精确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