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佳篇,出自茶庄园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_want_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代茶书、茶诗文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其中不泛经典之作,茶书中如“茶圣”陆羽《茶经》、罗廪《茶解》、许次纾《茶疏》;茶诗如陆龟蒙、皮日休《茶具十咏》等。这些人何以能写出经典之作?有个重要原因是,与其他作者相比,他们更重视实践,甚至亲自开辟茶园,或好友有茶园,重视观察与思考,从中得到裨益。而这些古代名人私家茶园,也可视为“微”茶庄园。陆羽:著《茶经》,亦辟茶园惊彼武陵状,移居此岩边。开亭如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轻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洁情,摆脱区中缘。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陆羽好友孟郊写的《陆鸿渐上饶新辟茶山》五言诗,记载陆羽曾在上饶寓居期间,种茶,凿泉,建亭,过着充实的山居生活。陆羽(73-803年)长期生活在湖州及长兴顾渚山,他在上饶寓居都种茶,那么在顾渚山是否种茶呢?唐代诗文中没有直接记载,但可以找到间接记载,如《茶经·一之源》写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这是典型的顾渚山地貌特征,也是贡茶紫笋茶茶名由来。说明当地除了野生茶,也有人工开辟之茶园,而该茶园可能就是由陆羽开辟的。明代长兴知县游士任在《登顾渚山记》中,明确记载陆羽曾在顾渚山下开辟茶园: “癖焉而园其下者,桑苎翁(陆羽自号)也。”清代顺治、嘉庆、同治多种《长兴县志》,均记载陆羽曾在顾渚山“尝置茶园”。
  2008年3月,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专家研究考察,认为陆羽在顾渚山漫石坞(今石坞岕)种茶的可能性比较大,长兴县政府遂在该处立碑纪念,石碑正面文字为: “陆羽置茶园处:漫石坞(石坞岕)”,背面文字为相关考证依据。
  这说明,陆羽不仅博览群书,到各地茶区考察、品鉴,还身体力行,至少在上饶、顾渚山两地开辟茶园,其不朽巨著《茶经》,就是他考察茶区山水、采制茶叶以及感悟、总结之记录。
  陆龟蒙:顾渚山置茶园,抒发《茶事十咏》
  晚唐著名文学家、诗人陆龟蒙(? -881年)、皮日休(约838-约883年)并称“皮陆”,他们著名的《茶中杂咏》《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皮日休字袭美),内容涵盖采茶人采摘、制造和品饮全过程。作者以诗人之灵感,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脍炙人口,不失为茶文化珍贵文献。皮、陆茶事十咏,得益于陆龟蒙在顾渚山置有私家茶园。他在自传《甫里先生传》记述: “先生嗜茶荈,置小园于顾渚山下,岁入茶租十许,薄为瓯牺之费,自为《品第书》一篇,继《茶经》《茶诀》之后。”这说明,作者除了《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还曾写过《品第书》,并与陆羽《茶经》、皎然《茶诀》相并列,可惜未传世,否则当为唐代难得之名人茶书。
  皮日休是否有茶园不得而知,即使未置茶园,想必他是常去顾渚山陆龟蒙茶园等地考察、体验的,否则无法写出这些优美诗章。
  如两人所赋第二章《茶人》,皮日休诗: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颖子遮,果任孺师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陆龟蒙和诗: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第三章《茶笋》,皮日休诗:
  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圜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每为遏之疏,南山挂幽梦。
  陆龟蒙和诗: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
  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从“老在漫石坞”诗句看,陆龟蒙茶园就在其地附近。春茶萌发新芽,状如笋尖,称为“茶笋”,只有春天到茶山采风观察才能看到,干茶中无法看到或意会“茶笋”之状。
  吴宽: “平生种茶不办租”
  汤翁爱茶如爱酒,不数三升并五斗。
  先春堂开无长物,只将茶灶连茶臼。
  堂中无事长煮茶,终日茶杯不离口。
  当筵侍立惟茶童,入门来谒惟茶友。
  谢茶有诗学卢全,煎茶有赋拟黄九。
  茶经续编不借人,茶谱补遗将脱手。
  平生种茶不办租,山下茶园知几亩。
  世人可向茶乡游,此中亦有无何有。
  这是明代状元、文学家、书法家吴宽(-1435- -1504年)所作《爱茶歌》。作者自号“汤翁”,茶酒兼爱,饮茶量很大。室内除了茶灶、茶臼以外,别无长物。一有闲暇便以煮茶为乐,终日捧着茶杯。侍候他的仆人只有茶童,来访的客人都是一些茶友。有人送茶来,就仿效卢仝写一首谢茶诗。煎茶之后,又学着黄庭坚写煎茶赋。写有《茶经续编》,新著《茶谱补遗》即将脱手。山里还有几亩茶园。与陆龟蒙不同的是,作者不是收茶租,而是亲自管理采制。
  作者还将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茶乡风光优美,赏心悦目,不妨常去茶乡走走;茶饮沁人心脾,滋养身心,会使你达到一种清空安乐的理想境界。“无何有”典出《庄子》“无何有之乡”,借喻清静虚幻的理想境界。遗憾的是,吴宽编著的《茶经续编》和《茶谱补遗》已经散佚,否则将为茶文化增添难得之文献。
  除了《爱茶歌》,吴宽还有《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游惠山入听松庵观茶炉》等茶诗,留有《饮洞庭山悟道泉》等多种精美茶诗书法。因为爱茶,更有私家茶园体验,这些茶诗大多优美可读。
  2003年,吴宽一泥金笺扇面被拍卖,价格不菲。扇面内容为作者赠送友人的一首茶诗《谢文宗儒惠茶樯》,诗书兼美:
  畴昔山崖与水滨,行时茶具每随身。
  俗緣未尽还分郡,清物犹存合赠人。
  陆羽已尝泉最美,迟任休说器惟新。
  只今纸里真堪笑,携去尤惊范景仁。
  许次纾:友人茶园得茗理
  在中国历代茶书中,明代杭州茶人许次纾(1549-1604年)的《茶疏》,占有一席地位,它对炒青绿茶的加工记述较为详细,对产茶和采制的论述也比前人深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代文学家、茶人厉鹗在《东城杂记》好评此书“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此说虽然过奖,但全书确实多有精彩之笔。   《茶疏》之所以出类拔萃,得益于许次纾吴兴(今湖州市吴兴区)好友姚绍宪。姚在紫笋茶、罗岕茶产地顾渚山明月峡置有私家茶园,每年春茶季节,许次纾必去茶园,与好友汲金沙、玉窦二泉,品茗论泉,姚绍宪更把平生事茶之秘诀经验、秘诀,悉以相授,使许次纾获得很多第一手资料。
  《茶疏》由姚绍宪和许次纾本家许世奇(字才甫),在作者逝世三年之后助印,使之得以传世。姚在序言中记述了两人因嗜茶而深交、相授探讨茗理之往事:
  陆羽品荼,以吾乡顾渚所产为冠,而明月峡尤其所最佳者也。余辟小园其中,岁取荼租自判,童而白首,始得臻其玄诣。武林许然明(许次纾字然明),余石交也,亦有嗜茶之癖。每茶期,必命驾造余斋头,汲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探讨品骘之。余罄生平习试自秘之诀,悉以相授。故然明得茶理最精,归而著《茶疏》一帙,余未之知也。然明化—三年所矣,余每持茗碗,不能无期牙之
  感。丁未春,许才甫携然明《茶疏》见示,且征于梦。然明存日著述甚富,独以清事托之故人,岂其神情所注,亦欲自附于《茶经》不朽与。昔巩民陶瓷,肖鸿渐像,沽茗者必祀而沃之。余亦欲貌然明于篇端,俾读其书者,并挹其丰神可也。
  万历丁未(1607年)春日,吴兴友弟姚绍宪识明月峡中
  罗廪:种茶十年著《茶解》
  自“茶圣”陆羽写出第一部茶学巨著《茶经》以来,历代茶著不下数十种,谁能称为第二茶书呢?由著名茶学专家郑培凯、朱自振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出版的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给出了答案,该书在介绍明代宁波茶人罗廪及其茶书《茶解》时,有如下评语: “除陆羽及其《茶经》外,其人其书几无可与比者!”
  罗廪(1553-?年),明代宁波慈溪慈城(今宁波江北区)人。书法家、诗人、学者、隐士。万历(1573-1620年)年间诸生,擅诗。工书,行书、草书得法于二王和怀素,纵横变化,几入妙品。筑有别墅日秫庄,有《秫庄晚归》、《春莫秫庄I乙》等诗作。
  罗廪爱茶,其在《茶解-总论》中记载: “余自儿时,性喜茶,顾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乃周游产茶之地,采其法制,参互考订,深有体会。遂于中隐山阳,栽植培灌,兹且十年。春夏之交,手为摘制,聊足供斋头烹啜。”这说明他不仅儿时即爱茶,还周游各地茶乡,并植茶十年,亲自采制,因此对茶别有体会。 “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盖知深斯鉴别精,笃好斯修制力。”他认为茶中的奥妙道理,不是深知茶性和笃好茶的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对茶有深切的体验和认识,才有鉴别的能力,才能长期品味茶之真味。
  据罗廪所述,其在当地中隐山南面,曾种茶十年。未知此山名尚存否?
  《茶解》多有独到之处,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艺”之章节中,首次提到茶叶园艺概念。首次提出“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芬之品”。这一说法符合科学原理,为当代专家所提倡,一是夏秋干旱高温季节树茶可以防止晒伤,而漫射光有利积累茶叶营养成分;二是适当套种桂、梅、兰、菊及桃、李、杏、梅、柿、桔、银杏、石榴等花木、果木,或经济类、观赏类良木,尤其是秋冬季与茶树同花期的迟桂花、四季桂等花木,花粉及花香、果香可以为茶树的花、叶吸收,增添独特的花果香。这些良木嘉树,也是优良生态茶园开展观光旅游难得的景观。
  罗廪对植茶技术有独特见解: “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篓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茶地斜坡为佳,聚水向阴之处,茶品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既否定了唐宋以来“植而罕茂”的传统,又提出以焦土草木灰覆盖肥茶的种植技术,这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
  罗廪总结绿茶采制的要点是: “须晴昼采,当时焙”,否则就会“色味香俱减”。采后萎凋,要放在箪中,不能置于漆器及瓷器内,也“不宜见风日”。炒制时,“炒茶,铛要热;焙,铛宜温。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鐺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担,直至烘干。”“茶叶新鲜,膏液就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至半干,不干挡中焙操,而厚罨笼内,慢火烘炙。”亲身实践使罗廪对制茶工艺了然于胸,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是少见的。这些经验,被一些茶学专家称为是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茶书中有关制茶最全面、系统和精确的总结。
其他文献
能够定义拂石轩的,不是“茶美术”这一主题,也不是陈设其中的某件家具和茶器,而是来自珍珍心底“想要每天有一杯好茶喝”的愿望。这个愿望由内而外,极简且强烈。  在决定创办拂石轩的那段时间, “它该是个什么样的空间”的问题应该没少在主人卢珍珍的脑海里反复。  好一口茶,自从2009年开起茶叶店之后,这个原本只是日常的生活习惯在她身上生长起来,也曾一度因为小女生的爱好与现实的冲撞而怀疑、退缩,却都在喜欢的
期刊
我们在茶道学习的路径上碰到许多内容,其中一些是必须得学而且要学个百分百的完整学科,如:识茶、品评、泡茶、茶法、茶会、茶道艺术、纯茶道、茶道思想等,另一些属于别的领域但与茶道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学个百分之八十、五十或二十即可,如制茶、种茶、茶史、茶医药、茶器、空间設计、插花、音乐等。茶道学习者别老是用别人的专业来吓唬自己,要钻进别人的领域拾人牙慧,反而忘记自己的专业。茶道的学问在于茶道精神、茶道艺术、
期刊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这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令和时代的最后一天,在京都宇治川边,喝完一碗自己亲手冲泡的抹茶,心中忽然会“滴答”一声,遗忘了时光。  小城一抹治愈系的新绿  偏爱京都,因为它将怀旧与现代结合地日常而不做作。第二次到京都,选择走得更远一些,去达成一个小小心愿——去宇治喝一碗有灵魂的抹茶。距京都只有十几分钟JR车程的宇治,是日本三大名茶产地之一,也是日本抹茶的故
期刊
“清水一湾舞白鹤,风光两岸映桃源”。  桃源,是永春的古称,也与陶渊明笔下那个梦幻般的奇境同名。同名虽是巧合,但此处如诗如画的景致,还有安宁闲适的生活,确是隐于现代社会喧嚣繁闹里的一处桃花源。也正是这里,酝酿了著名诗人余光中以及1 20多万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人华侨心底最浓酽最深沉的乡愁。  谷雨时节,乌龙茶产区正迎来繁忙的采茶季。由福建日报社主办、《茶道》杂志社策划承办的“寻找最美茶乡暨第二届茶乡
期刊
2020年的开篇是一只“黑天鹅”,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蔓延全球,时代中的一粒灰不仅落到个人身上是一座大山,落到一个行业里也能掀起狂风巨浪。  疫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而三个月已是很多行业的停工底线,虽然各行各业已经陆续复工,但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的疫情让“全面复工”看起来还为时尚早。  而时间并不会因为人类的逗留而止步,而今又是一年春来到。对于整个茶行业来说,延续数月的损失还尚未挽回,而
期刊
一些茶为了运输和仓储便利,要紧压成饼,如普洱、白茶等。紧压成饼后和散茶有什么不同呢?这些紧压茶的滋味更美好还是更糟糕?  此次将2019年的蛮砖古树春茶、2017年的福鼎特级白牡丹、2018年的莫干黄芽的散茶与紧压茶(同样原料)同时对比品鉴。  使用相同的盖碗等器物与水,这样子更为公平。  人们对普洱茶饼最容易接受,这是今年春天刚刚采制的云南古六大茶山蛮砖的古树茶。蛮砖属乔木大叶种,条索肥壮亮润,
期刊
由于普通,因而常见  由于常见,因而典型  没有比这更真实的叙述  没有比这更生动的还原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老物件”  它们源于生活,忠于历史  ……  ——广西民族博物馆《昨日重现 百年老物件展》  一座博物馆,收藏着一方历史,也收藏着人们共同的生活记忆。一个世纪,对于烟波浩淼的时间长河来说,不过浪花一瞬。但是,20世纪这1 00年,古老的中国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过程。这一过程中,危机与
期刊
乌龙茶传统的主产区在福建、广东和台湾,不同产区的乌龙茶品质特征各异。要充分了解不同区域乌龙茶品质风味特征,以便开展客观的审评。  评审方法  扦样:要求所扦茶样能代表该批茶叶的品质。一般从大堆或每袋茶叶的上、中下四周均匀扦取茶样。扦出后采用“四分法”,扦取对顶角的两份。反复进行几次,直至所需叶量时为止。扦样手势要轻,以免压碎茶叶。  把盘:将茶倒入评茶盘,双手持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
期刊
十多年前我逛茶城,会遇到各式奇人。有一次,我刚在一家茶铺坐下,有一人凑上来: “你带茶了吗?”我惘然: “我是来买茶的,带什么茶?”他从兜里一小铁皮罐, “你若带了,我与你斗茶。”我大笑: “我还以为你找我斗蟋蟀呢!什么好茶啊,我看看。”他显宝似地打开,一层棉纸包裹着,绛红色一小块普洱茶。  普洱茶有生普与熟普之分,与我斗茶的陌生人手持的茶便是生普,他说已经存放二十年了。  我喜生普甚于熟普,那是
期刊
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一盏茶的妙处,在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哥欠送郑容》得到了最好的注解:茶去除了身体的不舒适,让心中的忧虑恐惧也随之消除。  全民“战疫”改变了很多,卻刷新和坚定了茶人对于手中这盏茶的认识。茶对于个人健康的益处、对于提升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已无须赘述,而茶对于人心性的滋养,更是爱茶人所津津乐道一一从茶中学到的东西可以很好地平衡我们的心理状态。  茶人精神,在爱茶人心中是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