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问题是现阶段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解决教育“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掌握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一些基本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发现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了解决方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 师资情况 农村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20-01
一、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5亿多劳动力中有4亿多在农村,自然资源绝大部分也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离开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是不可能的,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与农村教育有关,尤其是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关系密切。因为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化都需要培养大量合格的、优秀的农村劳动力,而农村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农村劳动者的摇篮,在农村人才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那么现在农村中小学师资情况到底如何呢?为此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了调查。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武汉市江夏区几所中小学进行走访,通过采访和调查的形式,总结并分析了目前武汉市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教师老龄化严重。不少农村教师是上世纪70-80年代由民办转为公办的,现在都已五十岁左右,学校四十五岁以上教师占总数的70%以上。这些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较慢,教学上创新也不多,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刚毕业的师范生又因教师编制满员,进不了教师队伍,更分不到农村学校。
第二,教师队伍整体初始学历较低。小学教师中,第一学历大专的不到2%,而且还都是新进的年轻教师;虽然许多教师按要求进修了大专或以上学历,但大部分是短期培训或选学的是文科等易考专业,学非所教,仅是为了拿个文凭。同样现象在中学也存在,调查的中学教师中,第一学历本科的不到15%。
第三,“层层拔高”降低了教师的相对素质。2003年以来,全市近800名小学教师走进了中学课堂。“层层拔高”的现象,把原本合格的小学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中学教师,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降低了教师的相对素质。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工作环境清苦,基本条件不好。由于办学经费短缺,教学基本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劳动强度大,教学效果大受影响,个人成就感缺乏。另外,加上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差,医疗、养老等缺乏基本保障,各方面原因综合发生作用,教师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
第二,遗留问题较多,准入门槛不高。民办教师大量转正,带来了两方面问题:一是这些教师大都年龄偏大、第一学历偏低,发展潜力有限,部分转正教师觉得已经“船到码头人上岸”,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淡薄;二是占用了宝贵的编制指标,致使中小学教师数量猛增,不少地方出现超编。
第三,人事制度障碍,队伍循环不畅。在教师人事管理上,目前各地实行的是身份管理方式,教师一旦入职,意味着获得了一份虽收入不高但保险系数高的工作,教师惟一的出口是退休。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效,小学、初中学生逐渐减少,小学、初中教师将出现过剩,于是不少地方纷纷将教师“入口”堵紧。
四、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增加投入,制定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政策。“没有经济后盾,要大家专心投入工作不现实;没有经费,只靠制度调动积极性,难以持久,更无法引进教师。”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制定对农村教师特殊优待政策,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把经费用到实处。
第二,尽快统一招录中小学教师并形成机制。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合理性,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农村小学阶段招录教师的重点;要实行定向招录,多招录一些愿意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教师;要减少单向的行政措施,多采取双向承诺的招录措施,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科上的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
第三,建立健全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结对子,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制定政策,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城镇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任教或支教,给予奖励、津贴,或者在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五、结语
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而教师在教育发展中也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因此,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培养一大批质量较高,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通过此次科研调查,我们不仅对农村中小学师资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上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中小学生就像毛主席所说的是早上七八点钟出生的太阳,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把他们教育好了,中国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王洪斌.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1.
[2]许平.浅议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2003.
[3]田慧生.关于农村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的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石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举措.中国教育报.2006年05月19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 师资情况 农村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20-01
一、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5亿多劳动力中有4亿多在农村,自然资源绝大部分也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离开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是不可能的,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与农村教育有关,尤其是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关系密切。因为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化都需要培养大量合格的、优秀的农村劳动力,而农村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农村劳动者的摇篮,在农村人才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那么现在农村中小学师资情况到底如何呢?为此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了调查。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武汉市江夏区几所中小学进行走访,通过采访和调查的形式,总结并分析了目前武汉市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教师老龄化严重。不少农村教师是上世纪70-80年代由民办转为公办的,现在都已五十岁左右,学校四十五岁以上教师占总数的70%以上。这些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较慢,教学上创新也不多,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刚毕业的师范生又因教师编制满员,进不了教师队伍,更分不到农村学校。
第二,教师队伍整体初始学历较低。小学教师中,第一学历大专的不到2%,而且还都是新进的年轻教师;虽然许多教师按要求进修了大专或以上学历,但大部分是短期培训或选学的是文科等易考专业,学非所教,仅是为了拿个文凭。同样现象在中学也存在,调查的中学教师中,第一学历本科的不到15%。
第三,“层层拔高”降低了教师的相对素质。2003年以来,全市近800名小学教师走进了中学课堂。“层层拔高”的现象,把原本合格的小学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中学教师,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降低了教师的相对素质。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工作环境清苦,基本条件不好。由于办学经费短缺,教学基本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劳动强度大,教学效果大受影响,个人成就感缺乏。另外,加上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差,医疗、养老等缺乏基本保障,各方面原因综合发生作用,教师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
第二,遗留问题较多,准入门槛不高。民办教师大量转正,带来了两方面问题:一是这些教师大都年龄偏大、第一学历偏低,发展潜力有限,部分转正教师觉得已经“船到码头人上岸”,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淡薄;二是占用了宝贵的编制指标,致使中小学教师数量猛增,不少地方出现超编。
第三,人事制度障碍,队伍循环不畅。在教师人事管理上,目前各地实行的是身份管理方式,教师一旦入职,意味着获得了一份虽收入不高但保险系数高的工作,教师惟一的出口是退休。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效,小学、初中学生逐渐减少,小学、初中教师将出现过剩,于是不少地方纷纷将教师“入口”堵紧。
四、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增加投入,制定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政策。“没有经济后盾,要大家专心投入工作不现实;没有经费,只靠制度调动积极性,难以持久,更无法引进教师。”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制定对农村教师特殊优待政策,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把经费用到实处。
第二,尽快统一招录中小学教师并形成机制。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合理性,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农村小学阶段招录教师的重点;要实行定向招录,多招录一些愿意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教师;要减少单向的行政措施,多采取双向承诺的招录措施,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科上的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
第三,建立健全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结对子,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制定政策,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城镇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任教或支教,给予奖励、津贴,或者在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五、结语
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而教师在教育发展中也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因此,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培养一大批质量较高,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通过此次科研调查,我们不仅对农村中小学师资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上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中小学生就像毛主席所说的是早上七八点钟出生的太阳,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把他们教育好了,中国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王洪斌.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1.
[2]许平.浅议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2003.
[3]田慧生.关于农村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的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石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举措.中国教育报.2006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