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教师或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体验,然后教师分析讲解,让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学生通过记忆来应付考试。可以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而获得的,而不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自主获得的,这就完全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新课程要求初中学生在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并提出加大阅读量的要求,这些要求与传统的教学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平台。这种“整合”的优势如下:
1.创设情境。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阅读教学注入了活水。例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以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了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霜,月光似水,清冷地洒向人间,诗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诗人这种超然物外的达观个性,通过听觉和视觉,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收到了传统阅读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2.有效地解读文本。有效地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传统的阅读教学,通过教师的层层讲解与分析,统一学生的思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所谓教学参考书上的专家的共识。而新课程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信息技术为文本的多元解读搭建了平台。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课件中插入了斑羚飞渡的动画片段:一对对老小斑羚同时快速飞跑,小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正好出现在小斑羚的蹄下,小斑羚的四蹄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力一蹬,如踏在跳板上,在空中再次跃起,轻巧地到达对面的山峰上;而老斑羚在小斑羚的猛蹬下,笔直地坠落崖底……在这悲壮、逼真的场景和音乐声中,学生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并纷纷举手发言,各自讲述自己不同感受。此时,教师无须多分析,学生对文本便有自己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作文教学的效果。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激发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作文天地”间自由驰骋。
1.改革传统观念,挑战传统模式。传统的教学,教师掌握着重要的资源——知识,几乎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这就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而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使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使之自觉地改变旧的教学观念,趋向于较为民主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交流,把更多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和指导,使师生关系呈现出民主、互动的新型关系。
2.拓宽信息渠道,促进合作交流。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边活动,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必须兼顾学生的特点,既要注意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又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爱好,同时,要科学地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班级、小组、个体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在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超越时空采集有关的信息,拓宽了信息来源的渠道,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了写作能力。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关人类起源话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多媒体中展示了有关人类起源的图片、资料及动画,并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写作的题材问题,又培养了学生搜寻资料,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主要有三个方面:情感沟通、管理沟通、知识沟通。而新课程更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师本之间的情感沟通,这种沟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为广泛,更为深刻。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所谓的“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度地集中在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忽视了语言的交流性能。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任何形式的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应该尽量用态势语言等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沟通师生情感,调动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忽视了师生的情感沟通、管理沟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无法对其实行有力度的控制和引导,降低了学习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切勿忘记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郑家村中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教师或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体验,然后教师分析讲解,让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学生通过记忆来应付考试。可以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而获得的,而不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自主获得的,这就完全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新课程要求初中学生在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并提出加大阅读量的要求,这些要求与传统的教学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平台。这种“整合”的优势如下:
1.创设情境。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阅读教学注入了活水。例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以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了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霜,月光似水,清冷地洒向人间,诗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诗人这种超然物外的达观个性,通过听觉和视觉,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收到了传统阅读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2.有效地解读文本。有效地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传统的阅读教学,通过教师的层层讲解与分析,统一学生的思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所谓教学参考书上的专家的共识。而新课程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信息技术为文本的多元解读搭建了平台。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课件中插入了斑羚飞渡的动画片段:一对对老小斑羚同时快速飞跑,小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正好出现在小斑羚的蹄下,小斑羚的四蹄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力一蹬,如踏在跳板上,在空中再次跃起,轻巧地到达对面的山峰上;而老斑羚在小斑羚的猛蹬下,笔直地坠落崖底……在这悲壮、逼真的场景和音乐声中,学生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并纷纷举手发言,各自讲述自己不同感受。此时,教师无须多分析,学生对文本便有自己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作文教学的效果。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激发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作文天地”间自由驰骋。
1.改革传统观念,挑战传统模式。传统的教学,教师掌握着重要的资源——知识,几乎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这就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而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使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使之自觉地改变旧的教学观念,趋向于较为民主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交流,把更多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和指导,使师生关系呈现出民主、互动的新型关系。
2.拓宽信息渠道,促进合作交流。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边活动,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必须兼顾学生的特点,既要注意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又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爱好,同时,要科学地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班级、小组、个体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在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超越时空采集有关的信息,拓宽了信息来源的渠道,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了写作能力。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关人类起源话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多媒体中展示了有关人类起源的图片、资料及动画,并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写作的题材问题,又培养了学生搜寻资料,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主要有三个方面:情感沟通、管理沟通、知识沟通。而新课程更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师本之间的情感沟通,这种沟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为广泛,更为深刻。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所谓的“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度地集中在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忽视了语言的交流性能。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任何形式的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应该尽量用态势语言等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沟通师生情感,调动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忽视了师生的情感沟通、管理沟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无法对其实行有力度的控制和引导,降低了学习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切勿忘记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郑家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