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审查利用诱惑侦查手段破获的贩毒案件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e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2011年5月,赵某(系公安机关特情)向某县公安局报告钱某有贩毒嫌疑,经警方安排,赵某通过电话向钱某求购海洛因(数量不限),起初钱某以自己没有海洛因也没有门路为由拒绝了赵某,后经赵某多次与钱某采用电话联系和见面的方式相求,钱某答应可以想一些办法,6月10日,钱某多方打听到孙某、李某拥有海洛因并试图寻找买家,就以1600元的价格从孙某、李某处购得海洛因8克加价为2200元转卖给赵某。四人交易时,被警方当场抓获。后孙某、李某又交代之前数日曾二次贩卖海洛因给钱某、王某等人吸食。
  本案中:对于警方利用诱惑侦查手段破获案件,对此案如何认定产生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钱某、孙某、李某此次贩毒,系公安机关刻意安排“特情”赵某引诱他们犯罪,以达到追究其刑事责任的目的,警方的侦查手段违法,故不应认定三人构成犯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孙某、李某原本就拥有毒品,并正在寻找买家,说明他们事先主观就有贩毒故意,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只不过是为二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因此他们的行为可以认定犯罪。而对于钱某并没有证据证明其事先有贩毒意图,也未查获有其他贩毒行为,其贩毒故意和行为完全是因侦查活动而诱发,故应认定无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公安部《刑事特情工作细则》中对诱惑侦查有明确规定,并不违法。并且《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明确认同以诱惑侦查破获的贩毒行为一律可以认定,结合案情,虽然此次犯罪是警方通过“特情”引诱行为人出面交易毒品,但孙某、李某、钱某毕竟是基于其主观故意和在自由意志支配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
  [案例二] 2010年9月16日,某县公安局的特情胡某与犯罪嫌疑人张某电话联系后,约定以每颗35元的价格出售毒品“马儿”,并约定交易地点,当晚,公安机关将张某的照片让侦查人员李某、邓某辩认后,在交易地点布控。在胡张二人现场交易时,对张某实施抓捕,张某挣脱后逃离现场,留下一件外衣和手机。经特情当面对毒品称量为甲基苯丙胺,净重14克。2011年10月,张某归案,但对以上事实予以否认。
  对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贩卖毒品罪,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构成贩卖毒品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不构成贩卖毒品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张某构成贩卖毒品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评析:以上二件案件涉及公安机关诱惑侦查,以及认定毒品案件的证据标准。为此,笔者结合司法实务,浅析应从以下几方面审查分析此类案件:
  一、概念性审查:由于毒品案件具有隐蔽性强、收集情报线索和调查取证难度大等特点,使得用传统的侦查方法很难掌握犯罪线索,所以司法实践中常常将诱惑侦查作为一种常规手段用于毒品、制造假币等案件的侦查中。诱惑侦查,是指侦查人员亲自或者指使侦查协助人员(特情)设立某种诱发犯罪的情景,或者为实施犯罪提供条件或机会,促使第三者(违法嫌疑人)实施犯罪,当第三者实施犯罪时将其拘捕,从而侦破案件的侦查方法。它与犯罪行为同时进行,具有与犯罪同步性的特点。司法实务中,可以有限度地使用诱惑侦查方法,但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果被诱惑者已经有犯罪意图或者倾向,诱惑行为只是使这种主观意图及倾向暴露出来,或者只是促使其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即所谓的“机会提供性诱惑侦查”。这种属于合法的侦查行为。反之,如果对原无犯罪倾向的人实施诱惑,则是引诱其产生犯意并促使其实施,即“犯罪诱发型诱惑侦查”,就属于非法的侦查行为,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案例一中,孙某和李某在案发前就已拥有毒品,并寻找机会出售,可以认定二人本身具有贩毒倾向,有实施诱惑侦查的合理理由和条件。而钱某先前并无贩毒行为,也没有证据证明其事先有贩毒意图,并且在赵某再三要求下才实施贩毒行为,公安机关的诱惑行为有过度之嫌。综合本案,钱某的行为不应认定为犯罪。
  二、合法性审查:《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以威胁、引诱、欺骗等方法收集证据”。2010年7月1日实施的《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属于非法言词证据。第2条规定:经依法确认的非法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些规定是针对“逼供”、“诱供”、“诈供”所产生的言词证据的排除规则,而非侦查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的“侦查手段”。可见,《刑事诉讼法》并无明文排斥诱惑侦查。司法实务中应严格区别“机会提供性诱惑侦查”与“犯罪诱发型诱惑侦查”。防止诱侦的扩大化。如有足够的线索和合理的理由确信行为人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毒品犯罪,这是诱惑侦查的一个底线要求,不能为了侦查教唆一个本来无意实施犯罪的人去犯罪,突破法律的底线。
  三、合理性审查:诱惑侦查与传统侦查手段的最大区别在于侦查机关对于犯罪发生起着一定的诱导作用,犯罪的过程始终在侦查人员的监控之下。因而,它在侦查案件、捕获犯罪嫌疑人、证明犯罪方面具有传统侦查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诱惑侦查不受犯罪线索的限制。传统的侦查手段是以犯罪线索的发现为前提的,如果犯罪没有明显的被害人或者被害人及其他知情人不愿告发,那么犯罪就很难被发现,更难以破获了。而诱惑侦查则不同。在犯罪发生之前,侦查人员就已预知犯罪发生的时间、地点、行为人,故不存在来自犯罪线索方面的限制。其次,传统的侦查手段是在犯罪事实后,从遗留下来的痕迹去探求事实真像和犯罪嫌疑人,其证明过程是从果到因。而在诱惑侦查中,犯罪是在侦查人员的诱惑、监控甚至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其经过是在侦查人员的有效控制之下的,证明案件的过程是从因到果,显然,后者的证明难度要小得多,取证也相对简便、可靠,查证的准确性也更高。然而,诱惑侦查在有着上述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敝端。第一,诱惑侦查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公民是否实施犯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成为侦查机关诱惑对象以及诱惑程度。因此,使用诱惑侦查很容易“陷人以罪”,也很容易成为一种对公民道德的考验。司法职能在于打击和预防犯罪,而非制造和挑起犯罪。第二,诱惑侦查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几乎无法适用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大量刑事案件,而恰恰是这些案件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并占了刑事案件的绝大多数。
  四、证据标准审查:对于特情提供的情况,必须经过查证属实,符合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的证据条件的,才能作为证据使用。案例二中,公安机关诱惑侦查,整个抓捕在防控范围内却让犯罪嫌疑人逃脱,特情与另外两名侦查人员的证实均指向张某,案中无其他证人证言,也无抓捕现场录相资料,无法认定是“机会提供性诱惑侦查”或是“犯罪诱发型诱惑侦查”。毒品数量仅有特情在场称量,现场所留的衣服和手机,公安机关并未做痕迹物证检验,无法确认是张某本人所用,案中提取的电话通话记录,仅作为间接证据使用,全案的间接证据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不能得出认定的唯一性,综合全案事实和证据,认为第二种意见:张某构成贩卖毒品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较为准确。
  
  (作者通讯地址:云南省镇雄县人民检察院,云南 镇雄 65720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昌县征地拆迁、土地管理、林木采伐、教辅资料领域腐败现象凸显,成为影响都昌稳定的主要矛盾,都昌县检察院在相关领域依法查办一大批职务犯罪案件,并结合办案,提出了坚持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改进工作方法、强化警示教育等预防职务犯罪高发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稳定;职务犯罪;防治对策    近几年,随着强工兴城主战略的实施,都昌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方兴未艾,都昌是拥有80万人口
期刊
司法鉴定是鉴定人利用科学技术或特别经验对专门性问题所进行的评断活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鉴定意见被广泛采用,是查明案件事实所需的一类重要证据。《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进步。  一、明确了鉴定意见的可质证性,初步设立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新《刑诉法》将旧法中“鉴定结论”的称谓改为“鉴定意见”,克服了“结论”一词的终局性意味,表明了“鉴定意见”的可质证的证据特质。同时,新法
期刊
一、引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30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检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公民可以依法寻求司法救济,可以
期刊
民事调解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认识分歧、立法缺失、理论研究滞后、实践探索不足等原因,对民事调解检察监督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民事调解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强制调解、违法调解时有出现,虚假诉讼愈演愈烈,调审合一弊端明显,造成了司法不公现象却得不到有效监督。本文从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和实践要求等方面,探讨对民事调解进行监督合理性和合法
期刊
摘要:近年来,看守所事故频发,网络舆情汹涌。在新的形势下驻看守所检察室工作中存在哪些难点问题,其成因为何?如何应对?笔者在列举难题分析成因的基础上,从立法到执法,从制度到实务,从日常谈话里发现职务犯罪线索到更新视频监控设备等软硬件方面列举了一系列解决办法。  关键词:诉讼监督;司法建议;职务犯罪线索    近年来,看守所事故频频发生,“躲猫猫”“喝水死”“感冒死”等事件无一不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
期刊
摘要: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执法活动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到法律监督职能行使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根据“权力必须接受监督”的一般准则,作为法律监督者的检察机关同样要接受监督,这既包括来自外部的监督,也包括检察机关自身的本体监督。本文将从检察机关目前存在的问题,健全和完善检察机关自身监督制约机制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论述。  关键词:检察机关;监督制约机制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法
期刊
摘要:关于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分离,最早是在97年新修订的刑法中,将合同诈骗罪从一般诈骗罪中单列出来,并置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这一修订将更有利于规范和打击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违法犯罪活动。区分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关键在于诈骗行为是否发生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利用合同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或者说,是否是以合同这种交易的形式为名进行的,只要正确地把握什么是
期刊
“法律的历史表明人们始终是在推崇广泛的自由裁量和坚持严苛的规则之间来回摆动。”    ——庞德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居中的法律概念,是指法官或审判组织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根据已经证明的事实和法律原则、规则,运用自身的经验和法律良知,充分发挥司法主观能动性进行逻辑推理,并对案件事实进行相对自由的判断和认定,对法律规范适用进行自由选择,从而作出合理准确裁判的权力。简言之,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基
期刊
摘要:随着司法改革向纵深发展以及理论界扩张诉权、借鉴国外立法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从理论上进行深层次分析,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并不具有合理性,我们应立足实际从其他方面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  关键词:公益诉讼;理论障碍;路径    一、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在理论上的障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发展,各类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呈现出“
期刊
在现实中,刑事案件尤其是造成被害人伤亡或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的案件,被告人及其他赔偿义务人没有赔偿能力或赔偿能力不足的情况大量存在。有的刑事案件发案后一时难以查获犯罪嫌疑人或者因证据不足无法认定责任者。这些情况导致了被害人或其近亲属难以获得有效的赔偿,生活、医疗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恶性报复事件或者久访不息,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由国家给予上述有困难的被害人适当的经济资助,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