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的这种“美妙的和谐”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是教师、学生、知识点之间的互相协调。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我认为,构建和谐课堂,发展学生能力必须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和谐课堂”的基石——民主与平等
平等待生共享和谐。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交流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课堂气氛的沉闷与活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启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真正为学生创造一种乐学的环境 ,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学习,才能愉快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数学学习更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并力求让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学生在与老师及同学的交流中才能始终充满兴趣,并让课堂的生成性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让他们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忽视那些后进生,这些学生需要更多关心和帮助,我们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要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师之情,建立师生之情,培养同学之情。以达到师与生、生与生的完全和谐。
二、“和谐课堂”的核心——互动与欣赏
适当的评价有利于构建真实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及时激励学生的学习。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这是一种天性。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教学中,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学生只要有一点点成绩,就应及时表扬。教师对学生适度的赞扬,及时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励心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流露,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在引导和调控这两方面下功夫。对学生的情绪、态度、优缺点及时调节、引导,利用口头表扬、实物奖励、学生掌声鼓励等形式,激励学生形成好的学习风气、习惯,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体态、手势、语言、语调、表情等对学生都起着积极的情绪渲染作用。评价要适当,既不能过誉,使课堂呈现浮夸与虚伪,也不能损毁,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厌倦情绪。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和谐课堂”的真谛——情感与关注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更是一种美,一种永恒的美。在课堂上,老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老师应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要以平等、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真心为学生喝彩,表达自己的赞叹与欣赏。同时我们还应该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充满热情的自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愉快的岁月!
四、“和谐课堂”的关键——质疑与体验
实施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质疑问难往往被老师们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问难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前,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后,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中。质疑问难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多元思维的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疑,即引导学生动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释疑;引导学生存疑,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共同努力。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 “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级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美。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索,让他们体验探究的快乐。巧妙设置障碍,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美。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解决疑惑,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互相交往,融洽同学关系,使学生间盛开美好的友谊之花。提供思维时空,让学生体验创造的美。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必备的一种素质就是创造力。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表现在外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独特性是指对事物有不同寻常的独特见解,是创造的生命之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不同看法或解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影响人的艺术,我们教师要了解,把握学生心理,关爱,尊重,欣赏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创造和谐的数学课堂,建立学生学习的乐园,“进一步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从而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是教师、学生、知识点之间的互相协调。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我认为,构建和谐课堂,发展学生能力必须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和谐课堂”的基石——民主与平等
平等待生共享和谐。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交流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课堂气氛的沉闷与活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启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真正为学生创造一种乐学的环境 ,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学习,才能愉快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数学学习更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并力求让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学生在与老师及同学的交流中才能始终充满兴趣,并让课堂的生成性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让他们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忽视那些后进生,这些学生需要更多关心和帮助,我们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要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师之情,建立师生之情,培养同学之情。以达到师与生、生与生的完全和谐。
二、“和谐课堂”的核心——互动与欣赏
适当的评价有利于构建真实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及时激励学生的学习。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这是一种天性。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教学中,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学生只要有一点点成绩,就应及时表扬。教师对学生适度的赞扬,及时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励心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流露,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在引导和调控这两方面下功夫。对学生的情绪、态度、优缺点及时调节、引导,利用口头表扬、实物奖励、学生掌声鼓励等形式,激励学生形成好的学习风气、习惯,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体态、手势、语言、语调、表情等对学生都起着积极的情绪渲染作用。评价要适当,既不能过誉,使课堂呈现浮夸与虚伪,也不能损毁,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厌倦情绪。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和谐课堂”的真谛——情感与关注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更是一种美,一种永恒的美。在课堂上,老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老师应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要以平等、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真心为学生喝彩,表达自己的赞叹与欣赏。同时我们还应该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充满热情的自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愉快的岁月!
四、“和谐课堂”的关键——质疑与体验
实施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质疑问难往往被老师们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问难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前,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后,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中。质疑问难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多元思维的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疑,即引导学生动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释疑;引导学生存疑,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共同努力。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 “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级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美。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索,让他们体验探究的快乐。巧妙设置障碍,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美。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解决疑惑,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互相交往,融洽同学关系,使学生间盛开美好的友谊之花。提供思维时空,让学生体验创造的美。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必备的一种素质就是创造力。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表现在外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独特性是指对事物有不同寻常的独特见解,是创造的生命之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不同看法或解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影响人的艺术,我们教师要了解,把握学生心理,关爱,尊重,欣赏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创造和谐的数学课堂,建立学生学习的乐园,“进一步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从而激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