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培养老师、学生和班级三者间的密切关系,是目前摆在学校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首要问题。转眼我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了,结合本人的实践教学,下面就如何处理好老师、学生和班级三者之间的关系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老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1)老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小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2)老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的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了,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3)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二、如何发挥好班级作用
民族有民族精神,企业有企业精神,班级也有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班级全体成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精神状态。
(1)班级精神首先表现班风。普遍认为,良好班风是一种教育力量。抓班风,提高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只是抓住了问题的表面,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班风是精神的表现形式,班级精神才是班风的精神实质。班风建设只有抓住班级精神,培养精神,才会成功。
(2) 班级精神的存在和作用还是其矛盾特殊性的客观要求。一般来说,班级精神面貌是指向上的精神状态:其实,它也是一对矛盾,并遵循对立统一及期相互转化的规律。在班级精神两极分化,既可朝积极向上发展,也可以朝消极落后方向运动,具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班级精神还可以互相转化,消极落后的通过培养可以转化积极向上,积极向上的通过放松也可以转化成消极落后。这也突显了班级精神的可培养性。班级精神的存在和作用是其双重教育职能部门的客观要求。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引导成员健康成长;消极落后的班级精神则阻碍成员健康成长,甚至诱使其走邪路。有信号功能,它不断地向成员发出各种信息。
(3)班级精神对成员的行为具有巨大的规范作用。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会认可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成员的行为,抵制违反社会价值取向的成员的行为;消极落后地区的班级精神作用则相反。
三、如何培养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
(1)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思想观念,确立培养现代人意识,并积极地把这种思想观念和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先入为主”思想意识的影响,自学或不自学地把一些不正确的心态、做法引入到教育实际,从而影响了新型关系的建立。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倡导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
(2)要防止和克服教师高高在上、脱离学生,摆出一副先生的面孔,显示老师高学生一等,无视学生等心态。树立老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和真理面前平等的思想意识,要明白教师和学生作为自然人具有同样的属性,教师有自尊心,学生同样有自尊心,学生作为普通人也需要得到尊重。
(3)要防止和克服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学习围着教学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习服从于教学等心态。要倡导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要明白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平等合作。
一、老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1)老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小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2)老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的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了,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3)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二、如何发挥好班级作用
民族有民族精神,企业有企业精神,班级也有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班级全体成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精神状态。
(1)班级精神首先表现班风。普遍认为,良好班风是一种教育力量。抓班风,提高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只是抓住了问题的表面,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班风是精神的表现形式,班级精神才是班风的精神实质。班风建设只有抓住班级精神,培养精神,才会成功。
(2) 班级精神的存在和作用还是其矛盾特殊性的客观要求。一般来说,班级精神面貌是指向上的精神状态:其实,它也是一对矛盾,并遵循对立统一及期相互转化的规律。在班级精神两极分化,既可朝积极向上发展,也可以朝消极落后方向运动,具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班级精神还可以互相转化,消极落后的通过培养可以转化积极向上,积极向上的通过放松也可以转化成消极落后。这也突显了班级精神的可培养性。班级精神的存在和作用是其双重教育职能部门的客观要求。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引导成员健康成长;消极落后的班级精神则阻碍成员健康成长,甚至诱使其走邪路。有信号功能,它不断地向成员发出各种信息。
(3)班级精神对成员的行为具有巨大的规范作用。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会认可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成员的行为,抵制违反社会价值取向的成员的行为;消极落后地区的班级精神作用则相反。
三、如何培养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
(1)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思想观念,确立培养现代人意识,并积极地把这种思想观念和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先入为主”思想意识的影响,自学或不自学地把一些不正确的心态、做法引入到教育实际,从而影响了新型关系的建立。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倡导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
(2)要防止和克服教师高高在上、脱离学生,摆出一副先生的面孔,显示老师高学生一等,无视学生等心态。树立老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和真理面前平等的思想意识,要明白教师和学生作为自然人具有同样的属性,教师有自尊心,学生同样有自尊心,学生作为普通人也需要得到尊重。
(3)要防止和克服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学习围着教学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习服从于教学等心态。要倡导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要明白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平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