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150
1、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类课题的研究,在我们现有的教学领域中已有很多优秀成果,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师徒制骨干培养、1+X证书统筹培养等,可见,关于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很普遍且很重要的课题。尤其在近些年来,学校一直在为促进中职毕业生就业挖掘新渠道,探寻新出路,千方百計为促进中职生就业做出巨大努力。就本专业来讲,中职生明显具有高等学历毕业生不可替代的某些优秀品质,如: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对自己定位准确等。为了促进毕业生更早地适应企业自动化生产工作,故提出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
2、“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解析
所谓“在校进企”就是中职学校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进入本地企业参观和顶岗实习,了解当今社会企业生产模式和紧俏技岗所需技能,另外凡年满十八周岁的在校生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就近在企业顶岗实习,勤工俭学,增长技能。目前中职生在校期间只是单纯地学习课本理论知识并进行简单的实训操作,对企业车间实际生产工作了解甚少,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进入一线工作场地的机会,加之学校教学实训设备陈旧,跟不上社会自动化技术的步伐,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车间实习,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自动化技术较高的工作环境,甚至无法承受同行间带来的竞争压力。因此我校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进入本市大型企业参观学习、顶岗实习,企业车间主管领导对领队教师和学生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获得安全培训证书后进入车间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学习,学校和企业鼓励年满十八周岁在校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学习本专业先进生产技术,以便尽早适应由学生到技工的身份转变,就业时首选在校期间已适应的岗位就业,旨在达到“在校进企、工学结合、精准培养”的目的。
从2015-2020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来看,当前我校本专业“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需从以下方面展开:
(1)基本技能的掌握应满足企业的要求;
通过对本市自动化生产企业进行调研,我校已明确企业对入职新员工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学校制定与企业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需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且能熟练掌握企业岗位要求的基本技能。中职学校通过更新教学实训设备,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中职生技能大赛等来提升基本技能,夯实基本技能是技能获得进一步提升的基础。
(2)必须突出岗位核心技能;
经过了解本市诸多企业关于技术型骨干人才的选拔标准,各企业将岗位核心技能的考核作为一个硬性指标。那么这就要求中职生在校期间不论是在实训室还是在企业生产车间都要掌握核心技能,关于这一技能的考核,学校可通过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设置某些特定岗位核心技能的问题情境,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把创设的问题以任务书的形式分给各小组,每组经过积极讨论合理分析后,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各小组间进行核心技能比拼,学校和企业同时对最终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进一步优化岗位核心技能方案,该方案最终经得住生产实践的检验。
(3)为促进就业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人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认识的技能和本领。提升综合能力旨在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职业技能和创新技能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套完备的能力体系,达到学校和企业的考核标准,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要求学校对本专业在校生进行不间断训练,对热衷于本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的不同和学生掌握技术能力的不同,学校应采取分层级、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考核方面,学校及企业要做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和新型化,注重考核结果的实效性。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非常有利于每位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
3、“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1)实施“扬长避短”式培养
“扬长避短”式培养旨在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潜力,兴趣是学习技能的敲门砖,热衷于所从事的专业有助于开发个人潜力。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对班里学生进行整体摸底,了解每位同学的兴趣爱好、擅长领域、心理状况、家庭背景等,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应有各种计划指导培养工作顺利进行,比如班主任应有各专业学期培养计划和目标,学校应有每周具体学习技能的详细计划,各专业课教师或企业应有月考核计划。
(2)实施“在校进企”,定岗培养
中职学校与本地企业深入合作的过程中,由企业制定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技能标准,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严格按照该标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由于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应及时调整岗位标准内容,增加新内容,剔除已被淘汰的技术,以便学生尽早进入企业生产车间,了解并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实现对在校学生定向定岗式培养。
(3)实施终身学习,长期培养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在企业生产领域的不断深化,学校应将终身学习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有助于中职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更要将终身学习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内容,企业应将员工的长期培养作为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4、“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我校对自动化专业2015级学生实施“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已有3届学生顺利毕业并完成对口就业。企业回访结果显示,通过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较往届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前者基本功扎实、动手操作和适应岗位能力强,就业后在技术方面表现突出。
我校2015级毕业生在《2020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表》中反馈,经过五年努力所有毕业生都能胜任所在技术岗,其中技术骨干人才占比20%,2016级毕业生技术骨干占10.5%.
近年来,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获得各中职学校和地方企业的高度认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已成为白银市重点建设专业,中职生在本市稳定就业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截止2020年,与我校签订该培养模式的企业有甘肃宏达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白银市晋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白银思拓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白银一刀钢化玻璃有限公司等地方知名企业,毕业生在以上企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6%。
1、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类课题的研究,在我们现有的教学领域中已有很多优秀成果,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师徒制骨干培养、1+X证书统筹培养等,可见,关于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很普遍且很重要的课题。尤其在近些年来,学校一直在为促进中职毕业生就业挖掘新渠道,探寻新出路,千方百計为促进中职生就业做出巨大努力。就本专业来讲,中职生明显具有高等学历毕业生不可替代的某些优秀品质,如: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对自己定位准确等。为了促进毕业生更早地适应企业自动化生产工作,故提出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
2、“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解析
所谓“在校进企”就是中职学校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进入本地企业参观和顶岗实习,了解当今社会企业生产模式和紧俏技岗所需技能,另外凡年满十八周岁的在校生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就近在企业顶岗实习,勤工俭学,增长技能。目前中职生在校期间只是单纯地学习课本理论知识并进行简单的实训操作,对企业车间实际生产工作了解甚少,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进入一线工作场地的机会,加之学校教学实训设备陈旧,跟不上社会自动化技术的步伐,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车间实习,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自动化技术较高的工作环境,甚至无法承受同行间带来的竞争压力。因此我校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进入本市大型企业参观学习、顶岗实习,企业车间主管领导对领队教师和学生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获得安全培训证书后进入车间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学习,学校和企业鼓励年满十八周岁在校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学习本专业先进生产技术,以便尽早适应由学生到技工的身份转变,就业时首选在校期间已适应的岗位就业,旨在达到“在校进企、工学结合、精准培养”的目的。
从2015-2020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来看,当前我校本专业“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需从以下方面展开:
(1)基本技能的掌握应满足企业的要求;
通过对本市自动化生产企业进行调研,我校已明确企业对入职新员工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学校制定与企业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需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且能熟练掌握企业岗位要求的基本技能。中职学校通过更新教学实训设备,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中职生技能大赛等来提升基本技能,夯实基本技能是技能获得进一步提升的基础。
(2)必须突出岗位核心技能;
经过了解本市诸多企业关于技术型骨干人才的选拔标准,各企业将岗位核心技能的考核作为一个硬性指标。那么这就要求中职生在校期间不论是在实训室还是在企业生产车间都要掌握核心技能,关于这一技能的考核,学校可通过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设置某些特定岗位核心技能的问题情境,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把创设的问题以任务书的形式分给各小组,每组经过积极讨论合理分析后,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各小组间进行核心技能比拼,学校和企业同时对最终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进一步优化岗位核心技能方案,该方案最终经得住生产实践的检验。
(3)为促进就业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人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认识的技能和本领。提升综合能力旨在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职业技能和创新技能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套完备的能力体系,达到学校和企业的考核标准,为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要求学校对本专业在校生进行不间断训练,对热衷于本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的不同和学生掌握技术能力的不同,学校应采取分层级、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考核方面,学校及企业要做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和新型化,注重考核结果的实效性。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非常有利于每位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
3、“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1)实施“扬长避短”式培养
“扬长避短”式培养旨在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潜力,兴趣是学习技能的敲门砖,热衷于所从事的专业有助于开发个人潜力。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对班里学生进行整体摸底,了解每位同学的兴趣爱好、擅长领域、心理状况、家庭背景等,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应有各种计划指导培养工作顺利进行,比如班主任应有各专业学期培养计划和目标,学校应有每周具体学习技能的详细计划,各专业课教师或企业应有月考核计划。
(2)实施“在校进企”,定岗培养
中职学校与本地企业深入合作的过程中,由企业制定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技能标准,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严格按照该标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由于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应及时调整岗位标准内容,增加新内容,剔除已被淘汰的技术,以便学生尽早进入企业生产车间,了解并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实现对在校学生定向定岗式培养。
(3)实施终身学习,长期培养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在企业生产领域的不断深化,学校应将终身学习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有助于中职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更要将终身学习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内容,企业应将员工的长期培养作为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4、“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我校对自动化专业2015级学生实施“在校进企”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已有3届学生顺利毕业并完成对口就业。企业回访结果显示,通过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较往届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前者基本功扎实、动手操作和适应岗位能力强,就业后在技术方面表现突出。
我校2015级毕业生在《2020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表》中反馈,经过五年努力所有毕业生都能胜任所在技术岗,其中技术骨干人才占比20%,2016级毕业生技术骨干占10.5%.
近年来,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获得各中职学校和地方企业的高度认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已成为白银市重点建设专业,中职生在本市稳定就业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截止2020年,与我校签订该培养模式的企业有甘肃宏达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白银市晋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白银思拓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白银一刀钢化玻璃有限公司等地方知名企业,毕业生在以上企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