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年的教学观察中发现,随着教学梯度和设计课题难度的递增,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瓶颈期愈发延长甚至难以逾越。这种情形促使我们对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进行反思,文章总结指出低年级教学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并以建构的六项教学功能对其进行分项诊断。最后将这一系列教学思考,通过使用纸板和木材的建构教学付诸实践,藉此为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方案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建构;低年级;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212-02
一、教学反思
在近年的教学观察中发现,随着课题难度提升,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瓶颈期被延长甚至难以逾越。对此,我们对低年级(1—2年级)建筑设计教学进行反思,结合学生作业的呈现,发现并总结出以下五类问题。
1.技术/美术问题。在低年级设计基础教学中,片面侧重“形式美规律”的玩味,忽视材料、构造、结构、等建筑技术性措施之于空间的重要性的引导,导致技术相关概念游离在学生设计意识之外,出现了一种偏离建筑本体、倚重美术手段、进行随意无表达的“美术建筑”误区。
2.空间/形式问题。由于教学中对空间与技术措施关系的忽视,使得对形式的追求成为学生最重要的设计目标。在一些设计作业中,空间平面简陋,表皮炫目,对“建筑形式是空间的外部显现”这一重要原则意识淡薄,导致空间与建筑形式之间逻辑断裂,形式表现与建筑本身没有直接关系。
3.环境/场所问题。当美术表达与形式追求成为设计的核心,意味着建筑本体知识在学生的意识中渐行渐远,这其中包括环境与场所这一组概念。学生设计中,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联性弱,场所概念似乎从未出现过,建筑缺乏存在逻辑,沦为一个可以随处安放的图形。
4.意图/实现问题。当建筑本体知识不能在设计中熟练运用,学生无意识地拾起了文字去表达他们的设计,用文字描写设计概念,解释设计过程,给设计起一个名字……其引申出教学中被忽视的一组概念,即:意图与实现。由于低年级教学对建筑本体知识体系建构不足,导致学生的设计意图往往偏向于“形象意图”,加之建筑技术意识和能力薄弱,就难免依靠文字的解说功能作为实现手段。其产生的结果是对建筑设计的图示语言越来越陌生,依靠牵强的文字去实现设计意图,而不是逻辑严谨空间图示。
5.虚实/审美问题。低年级学生的设计困境还受限于虚构的“图面建筑”。绘图,仍是建筑设计教学的主要手段,这种方法发展到极致,就产生了所谓的“图面建筑”。在此情形下,学生的任务是用连续的笔触或图形表达实体与空间的种种关系,学生所接受的设计挑战、认可或质疑,也仅仅来自于此对其图面准确性、合理性、美观性的评判。这种教学方式在学生的意识中产生了误导,即:漂亮的图就是好设计,按时完成绘图并获得一个分数,就意味着设计意图的实现。
但是,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不是画一幅画来欣赏,而是建造。只有跳出虚构的图面建筑的壁垒,转向真实建造,才能使学生看到图面上显现不出来的问题;体验到空间与材料、技术、形式、场所的相应关系;认识到建筑之美存在于理性之中,从而获得建筑审美取向上的转变。
二、建构诊断
1.建构的概念。针对上述五类问题,我们尝试以建构理论对其进行诊断。当建构(Tectonics)的概念被逐渐明晰为:诗意的建造(Construction),就意味着在建构与建造之间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差别,即“诗意(Poetics)”。因为“诗意”先在,使建构成为带有某种意图的建造。弗兰姆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得出建构的两点要义,即:(1)建构是带有某种空间意图的建造,而诗意也产生于此。(2)建构并不仅仅关注建造技术,它更关心的是建筑形式的表达。(3)实际建造是建构的前提,是对表达建筑形式,实现诗意的空间意图的手段。(4)建筑学与工程学的综合,是一种联系两者的实践操作理论和方法。这也是建构的第四要义。(5)建构,是建筑理性审美的核心知识。
2.建构诊断模型。我们将建构五点要义,对应归纳出建构实践的五项要求,进而指出其教学功能。并建立一个由建构教学功能对五类低年级教学问题进行诊断的模型。(表1、表2)
三、建构教学实践:纸木建构
我们结合建构对低年级教学问题进行诊断的可能性制定建构设计任务书,要求在一个3M×3M的场地内,用木或纸板设计建造一个3M×3M×3M的校园空间,并按照调研—意图—设计实现—构件加工—试做—建造实现的程序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按照调研、意图、设计实现的步骤进行。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木构件的加工和连接方式,以及工具的使用。为此,师生到家具工厂进行调研,向工匠学习;学生进而结合给定材料特性、场地环境、校园生活需求产生了三种空间意图(光影空间、交往空间、停留空间),并将意图推演为校园读书亭、二维码扫描站和湖畔休息亭,使意图的实现变得更加明确。意图在推演中,逐渐显现与空间的密切关联。教学进入到设计实现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模型和绘图完成对意图的小尺度建造。通过模型研究,意图1实现了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构想(顶板槽口形成表盘,空间光影随时间的而变化,在正午时刻,出现一个完整的表盘光影);意图2实现了用逐层扭转的二维码扫描界面界定一处交往空间的目标;意图3实现了用纸板建构一处停留空间的构想。三组学生进一步通过绘图研究具体的材料连接、构造表现、结构、建造程序、用料统计等问题。(图1)
教学最后进入建造阶段,虽然施工前進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但当具有真实重量的材料出现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很多未曾预料的情况。例如基座龙骨结构强度不够、顶板荷载过大、构件数量超出预算等。需要及时做出应变,尽可能保证方案意图的实现成为学生们的共同目标。
四、结语
以上三个意图作品分别获得山东省建造设计竞赛二、三等奖。通过本次教学实践的,使学生加深了对建造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获得了认识建筑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学生直接面对材料,体会图纸上不可能遇到的各种操作问题,此时已不是从图面设计的角度思考建筑问题,也不是一种美术的图面表现,而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建筑设计是一门要求实践性的课程,我们需要用不断地实践去诊断和优化当下的教学方式,建构因其实践性的要求,成为我们的选择,为师生开启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顾大庆.绘图,制作,搭建和建构—关于设计教学中建造概念的一些个人体验和思考[J].新建筑,2011,(04):11-13.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
关键词:建构;低年级;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212-02
一、教学反思
在近年的教学观察中发现,随着课题难度提升,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瓶颈期被延长甚至难以逾越。对此,我们对低年级(1—2年级)建筑设计教学进行反思,结合学生作业的呈现,发现并总结出以下五类问题。
1.技术/美术问题。在低年级设计基础教学中,片面侧重“形式美规律”的玩味,忽视材料、构造、结构、等建筑技术性措施之于空间的重要性的引导,导致技术相关概念游离在学生设计意识之外,出现了一种偏离建筑本体、倚重美术手段、进行随意无表达的“美术建筑”误区。
2.空间/形式问题。由于教学中对空间与技术措施关系的忽视,使得对形式的追求成为学生最重要的设计目标。在一些设计作业中,空间平面简陋,表皮炫目,对“建筑形式是空间的外部显现”这一重要原则意识淡薄,导致空间与建筑形式之间逻辑断裂,形式表现与建筑本身没有直接关系。
3.环境/场所问题。当美术表达与形式追求成为设计的核心,意味着建筑本体知识在学生的意识中渐行渐远,这其中包括环境与场所这一组概念。学生设计中,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联性弱,场所概念似乎从未出现过,建筑缺乏存在逻辑,沦为一个可以随处安放的图形。
4.意图/实现问题。当建筑本体知识不能在设计中熟练运用,学生无意识地拾起了文字去表达他们的设计,用文字描写设计概念,解释设计过程,给设计起一个名字……其引申出教学中被忽视的一组概念,即:意图与实现。由于低年级教学对建筑本体知识体系建构不足,导致学生的设计意图往往偏向于“形象意图”,加之建筑技术意识和能力薄弱,就难免依靠文字的解说功能作为实现手段。其产生的结果是对建筑设计的图示语言越来越陌生,依靠牵强的文字去实现设计意图,而不是逻辑严谨空间图示。
5.虚实/审美问题。低年级学生的设计困境还受限于虚构的“图面建筑”。绘图,仍是建筑设计教学的主要手段,这种方法发展到极致,就产生了所谓的“图面建筑”。在此情形下,学生的任务是用连续的笔触或图形表达实体与空间的种种关系,学生所接受的设计挑战、认可或质疑,也仅仅来自于此对其图面准确性、合理性、美观性的评判。这种教学方式在学生的意识中产生了误导,即:漂亮的图就是好设计,按时完成绘图并获得一个分数,就意味着设计意图的实现。
但是,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不是画一幅画来欣赏,而是建造。只有跳出虚构的图面建筑的壁垒,转向真实建造,才能使学生看到图面上显现不出来的问题;体验到空间与材料、技术、形式、场所的相应关系;认识到建筑之美存在于理性之中,从而获得建筑审美取向上的转变。
二、建构诊断
1.建构的概念。针对上述五类问题,我们尝试以建构理论对其进行诊断。当建构(Tectonics)的概念被逐渐明晰为:诗意的建造(Construction),就意味着在建构与建造之间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差别,即“诗意(Poetics)”。因为“诗意”先在,使建构成为带有某种意图的建造。弗兰姆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得出建构的两点要义,即:(1)建构是带有某种空间意图的建造,而诗意也产生于此。(2)建构并不仅仅关注建造技术,它更关心的是建筑形式的表达。(3)实际建造是建构的前提,是对表达建筑形式,实现诗意的空间意图的手段。(4)建筑学与工程学的综合,是一种联系两者的实践操作理论和方法。这也是建构的第四要义。(5)建构,是建筑理性审美的核心知识。
2.建构诊断模型。我们将建构五点要义,对应归纳出建构实践的五项要求,进而指出其教学功能。并建立一个由建构教学功能对五类低年级教学问题进行诊断的模型。(表1、表2)
三、建构教学实践:纸木建构
我们结合建构对低年级教学问题进行诊断的可能性制定建构设计任务书,要求在一个3M×3M的场地内,用木或纸板设计建造一个3M×3M×3M的校园空间,并按照调研—意图—设计实现—构件加工—试做—建造实现的程序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按照调研、意图、设计实现的步骤进行。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木构件的加工和连接方式,以及工具的使用。为此,师生到家具工厂进行调研,向工匠学习;学生进而结合给定材料特性、场地环境、校园生活需求产生了三种空间意图(光影空间、交往空间、停留空间),并将意图推演为校园读书亭、二维码扫描站和湖畔休息亭,使意图的实现变得更加明确。意图在推演中,逐渐显现与空间的密切关联。教学进入到设计实现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模型和绘图完成对意图的小尺度建造。通过模型研究,意图1实现了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构想(顶板槽口形成表盘,空间光影随时间的而变化,在正午时刻,出现一个完整的表盘光影);意图2实现了用逐层扭转的二维码扫描界面界定一处交往空间的目标;意图3实现了用纸板建构一处停留空间的构想。三组学生进一步通过绘图研究具体的材料连接、构造表现、结构、建造程序、用料统计等问题。(图1)
教学最后进入建造阶段,虽然施工前進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但当具有真实重量的材料出现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很多未曾预料的情况。例如基座龙骨结构强度不够、顶板荷载过大、构件数量超出预算等。需要及时做出应变,尽可能保证方案意图的实现成为学生们的共同目标。
四、结语
以上三个意图作品分别获得山东省建造设计竞赛二、三等奖。通过本次教学实践的,使学生加深了对建造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获得了认识建筑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学生直接面对材料,体会图纸上不可能遇到的各种操作问题,此时已不是从图面设计的角度思考建筑问题,也不是一种美术的图面表现,而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建筑设计是一门要求实践性的课程,我们需要用不断地实践去诊断和优化当下的教学方式,建构因其实践性的要求,成为我们的选择,为师生开启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顾大庆.绘图,制作,搭建和建构—关于设计教学中建造概念的一些个人体验和思考[J].新建筑,2011,(04):11-13.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