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它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实体经济陷入萧条的一年,这些因素都对劳动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如此,我省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仍达到94.8%,高出全国平均12个百分点,实现了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稳中有升和就业人数有较大幅度增长的目标。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研究和探索有针对性的举措,确保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充分就业,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同时为促进江苏又好又快的发展继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危”中有“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态势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总量继续攀升、需求相对下降的形势。高校毕业生总量为45.9万人,比2008年增加3万人,增幅7%,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7.5%。加之大量在外省读书的江苏省籍和外省籍毕业生到江苏求职,预计需求岗位将超过60万。同时,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一是生源结构与就业地选择矛盾相对突出。毕业生中江苏生源为80%,但近3年在江苏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二是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矛盾相对突出。工商管理类、医学类、艺术类、经济学类、新闻传播类等专业的毕业生增长幅度较大,但初次就业率连续2年均低于60%。三是性别结构与实际岗位性别需求结构矛盾相对突出。今年高校毕业生中,男生为23.42万人,占51.12%;女生为22.48万人,占48.88%,但社会提供女生就业岗位需求明显低于男生就业岗位需求,女生就业难度比较大。
我省由于受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影响,自去年三季度以来经济尤其是工业、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影响了整体就业环境。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企业出口减少导致用工需求下降。三是部分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用人计划缩水,使财经、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以南京市为例。每年9、10月份是应届毕业生就业高峰。但去年同期新签合同备案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比前年同期减少30%。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既要看到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面,也要看到破解这一严峻形势的有利因素日益增多的一面。一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11月7日,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我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二是我省尽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把千方百计保增长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推进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行扩大内需为主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坚持保增长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相统一,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相促进,已经初见成效,这些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三是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高等学校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多方支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涵盖了针对就业指导、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多个方面的近百项政策措施。四是基本建立了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由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共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途径和办法,通过政策激励和项目实施初步打通了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五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人才培养进一步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对这些有利因素,我们一方面要立足现实,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要坚定信心,强化机遇意识,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难”中开“路”: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难,关键是增加就业岗位,基础是加强信息对接,重点是畅通就业渠道。
首先,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是就业之源。根据国内外经验,大体上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经济增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的基本保证,因此,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同时,保就业又是保增长的基础。我省目前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最终消费需求不足,只有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人们有业可就方可真正扩大内需,使增长建立在有效需求之上。因此,必须立足当前,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保证就业;着眼长远,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以扩大就业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相关的就业岗位。
其次,通过加强网络建设,畅通就业信息传递途径。一是继续深入实施“组织千名志愿者、走访万家用人单位、采集十万岗位信息”的信息采集工程,深入各行各业,建立丰富真实有用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库。二是重点实施“江苏省2009届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对我省高校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进行统一策划宣传,发挥整体联动的规模效应,吸引和利用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三是切实实施信息对接工程。所有用人信息均通过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在第一时间向全体毕业生发布,省内高校毕业生电子简历以省高校毕业生生源数据为准并经学校确认,用人单位信息由计算机系统对其经营合法性、规模、招聘数量、用工规范等自动进行比对,确保供需信息的真实可靠。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根据毕业生求职信息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筛选,同时推广数字化招聘模式,切实提高供需的针对性和成功率,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
第三,通过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一是因地制宜地推出新项目。在组织实施好我省已有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派高校毕业生到苏北农村中小学任教计划”等5个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的同时,继续加大推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力度,今年将重点在全省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二是积极配合各级兵役部门落实好在高校毕业生中征兵工作,努力动员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做贡献。三是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到苏北及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重点解决好事业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社会保险以及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补贴等实际问题。四是建立长效工 作机制。把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结合起来,把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结合起来,把高校人才培养与基层人才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鼓励企事业单位更为积极地吸纳大学生。在一些专业知识要求较强的岗位采用“准就业”和“科研助理”等形式吸引更多较高学历的大学生落户就业。
“好”中调“优”:适时建立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结构
在当前的宏观形势下,江苏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高等教育也必须适应这种转型升级的需要,建立需求导向的高等专业教育结构,才能为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提供人才保障。
围绕社会需求,主动调整专业教育方向。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科学规划我省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建立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预测预警机制,避免盲目性,增强前瞻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类高校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校情、科学定位,着眼发展、办出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采用人才预定、定向培养、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适销对路的社会有用之材。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特别是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重点推进“双证书”和“订单式”培养,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顺应社会需求,加强就业指导帮助。一是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力度。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设立就业创业教学研究机构,确保开足开齐就业指导课。二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在全省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师培训和认证,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三是组建“就业指导专家团”,开展“走进百所高校、办好百场讲座、服务十万学生”的公益巡讲活动,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做到“机不可失、早作决断”,“全面撒网、重点捕鱼”,“高也成、低也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四是增强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在摸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以及女生的帮扶力度,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使其顺利就业。
引领社会需求,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高校创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坚持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坚持项目带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坚持实践锻炼,帮助学生熟悉创业实务。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创业教育由自发随意型向顶层设计型转变、由零散组装型向整体设计型转变、由注重少数精英的成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由一般活动向项目推动转变、由多元载体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转变。积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与服务体系,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的创业教育新局面。今年我省将重点建设10到15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小额贷款的。纳入“江苏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资金”和再就业人员“小额贷款省级担保基金”担保范围,通过多种途径措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免除后顾之忧,营造优质的平台。
责任编辑:尤 健
“危”中有“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态势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总量继续攀升、需求相对下降的形势。高校毕业生总量为45.9万人,比2008年增加3万人,增幅7%,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7.5%。加之大量在外省读书的江苏省籍和外省籍毕业生到江苏求职,预计需求岗位将超过60万。同时,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一是生源结构与就业地选择矛盾相对突出。毕业生中江苏生源为80%,但近3年在江苏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二是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矛盾相对突出。工商管理类、医学类、艺术类、经济学类、新闻传播类等专业的毕业生增长幅度较大,但初次就业率连续2年均低于60%。三是性别结构与实际岗位性别需求结构矛盾相对突出。今年高校毕业生中,男生为23.42万人,占51.12%;女生为22.48万人,占48.88%,但社会提供女生就业岗位需求明显低于男生就业岗位需求,女生就业难度比较大。
我省由于受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影响,自去年三季度以来经济尤其是工业、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影响了整体就业环境。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企业出口减少导致用工需求下降。三是部分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用人计划缩水,使财经、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以南京市为例。每年9、10月份是应届毕业生就业高峰。但去年同期新签合同备案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比前年同期减少30%。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既要看到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面,也要看到破解这一严峻形势的有利因素日益增多的一面。一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11月7日,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我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二是我省尽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把千方百计保增长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推进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行扩大内需为主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坚持保增长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相统一,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相促进,已经初见成效,这些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三是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高等学校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多方支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涵盖了针对就业指导、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多个方面的近百项政策措施。四是基本建立了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由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共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途径和办法,通过政策激励和项目实施初步打通了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五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人才培养进一步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对这些有利因素,我们一方面要立足现实,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要坚定信心,强化机遇意识,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难”中开“路”: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难,关键是增加就业岗位,基础是加强信息对接,重点是畅通就业渠道。
首先,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是就业之源。根据国内外经验,大体上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经济增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的基本保证,因此,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同时,保就业又是保增长的基础。我省目前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最终消费需求不足,只有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人们有业可就方可真正扩大内需,使增长建立在有效需求之上。因此,必须立足当前,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保证就业;着眼长远,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以扩大就业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相关的就业岗位。
其次,通过加强网络建设,畅通就业信息传递途径。一是继续深入实施“组织千名志愿者、走访万家用人单位、采集十万岗位信息”的信息采集工程,深入各行各业,建立丰富真实有用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库。二是重点实施“江苏省2009届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对我省高校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进行统一策划宣传,发挥整体联动的规模效应,吸引和利用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三是切实实施信息对接工程。所有用人信息均通过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在第一时间向全体毕业生发布,省内高校毕业生电子简历以省高校毕业生生源数据为准并经学校确认,用人单位信息由计算机系统对其经营合法性、规模、招聘数量、用工规范等自动进行比对,确保供需信息的真实可靠。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根据毕业生求职信息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筛选,同时推广数字化招聘模式,切实提高供需的针对性和成功率,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
第三,通过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一是因地制宜地推出新项目。在组织实施好我省已有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派高校毕业生到苏北农村中小学任教计划”等5个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的同时,继续加大推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力度,今年将重点在全省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二是积极配合各级兵役部门落实好在高校毕业生中征兵工作,努力动员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做贡献。三是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到苏北及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重点解决好事业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社会保险以及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补贴等实际问题。四是建立长效工 作机制。把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结合起来,把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结合起来,把高校人才培养与基层人才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鼓励企事业单位更为积极地吸纳大学生。在一些专业知识要求较强的岗位采用“准就业”和“科研助理”等形式吸引更多较高学历的大学生落户就业。
“好”中调“优”:适时建立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结构
在当前的宏观形势下,江苏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高等教育也必须适应这种转型升级的需要,建立需求导向的高等专业教育结构,才能为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提供人才保障。
围绕社会需求,主动调整专业教育方向。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科学规划我省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建立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预测预警机制,避免盲目性,增强前瞻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类高校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校情、科学定位,着眼发展、办出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采用人才预定、定向培养、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适销对路的社会有用之材。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特别是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重点推进“双证书”和“订单式”培养,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顺应社会需求,加强就业指导帮助。一是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力度。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设立就业创业教学研究机构,确保开足开齐就业指导课。二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在全省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师培训和认证,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三是组建“就业指导专家团”,开展“走进百所高校、办好百场讲座、服务十万学生”的公益巡讲活动,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做到“机不可失、早作决断”,“全面撒网、重点捕鱼”,“高也成、低也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四是增强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在摸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以及女生的帮扶力度,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使其顺利就业。
引领社会需求,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高校创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坚持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坚持项目带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坚持实践锻炼,帮助学生熟悉创业实务。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创业教育由自发随意型向顶层设计型转变、由零散组装型向整体设计型转变、由注重少数精英的成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由一般活动向项目推动转变、由多元载体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转变。积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撑与服务体系,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的创业教育新局面。今年我省将重点建设10到15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小额贷款的。纳入“江苏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资金”和再就业人员“小额贷款省级担保基金”担保范围,通过多种途径措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免除后顾之忧,营造优质的平台。
责任编辑:尤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