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sl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堡垒,其特点主要体现为无指挥、多声部、无伴奏的大合唱。虽然侗族大歌已经唱响了法国巴黎的金色大厅,并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活动的推进也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侗歌原本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时代文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严重的考验。本文试图从保护“非遗”视角出发,关于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提出自己一点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侗族大歌   传承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34-02
   侗族大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合唱技艺高超,加之优美的旋律以及动听的声音令人神往,歌曲内容更是将自然与生活反映的活灵活现,实属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音乐艺术,侗族大歌唱的是心境、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历史。它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的婚丧嫁娶观,侗族大歌对于很多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方式、观念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侗族大歌不断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所影响,侗歌赖以生存的土壤遭到侵蚀,超高的唱技面临失传的风险,甚至于侗歌面临无人传承的境地。那么响应国家保护“非遗”的号召去了解和更好的传承以及发展侗族大歌显然是势在必行。
  一、侗族大歌的起源及特点
   回顾侗族大歌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迄今为止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越人歌》则是最早用侗族文字记录的最早的作品。[1]一九五三年侗族大歌开始迈出黎平小县城走到全国人民的视线跟前,而“嘎老”是侗歌走向大众的第一首歌。一九八六年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到巴黎参加全球艺术节,这是第一次侗歌走出了国门,也正是这一次侗族大歌唱响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也唱响了世界,从此侗族大歌它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它也是全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大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被比喻为“清泉般闪耀的音乐,掠过故梦边缘的旋律”,[2]侗族大歌的发声善于模拟自然的声音,诸如蝉虫、布谷鸟等动物发出的声音,在唱歌过程中你能听到多个声部类似于布谷鸟或远或近亦或是忧伤又转愉悦的听觉盛宴,把合唱变成山间流水、林中飞鸟,真正地把歌曲唱成了自然的天籁。其次侗族大歌需要多人配合,因为它结构特别,唱法独特,再加上无指挥、无伴奏,合唱难度极大,往往一领众合且高低音分工合作并持续发音。最后,侗族大歌的唱法与美式合唱极为不同。侗歌在合唱的时候不能张大嘴巴且要持续发音,并面带微笑、鼻腔共鸣以配合跳动的旋律,这是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学唱侗歌的难点所在。
  二、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生活无不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侗族地区的人民亦是如此。侗族人民大多分布在封闭的地区及深山里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村村通公路”的政策实施,[3]加快了现代化在封闭地区发展的进程,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和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甚至于盲目跟进现代化。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在外界的影响和利益的趋诱下,侗族大歌渐渐被侗民遗忘,就连作为男女青年恋爱交流的侗族情歌也变得不再适用。他们不再教导自己的孩子说侗语,不再穿自己的民族服装甚至于不再热衷自己民族特有的节日日,现代化为他们带去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饭养身,歌养心”的观念开始动摇,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侗族大歌开始面临失传危险,其危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会唱侗歌的人数逐年递减。现如今会唱侗族大歌的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而中年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老年人数量则是逐年减少情况不容乐观;二是侗歌曲目失传现象严重,会唱侗族大歌的老人曲库里就有上千首,但随着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歌曲没法在生活中抒发以致于被人遗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只有适应于舞台和表演的歌曲才得以发展,侗歌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三是受到流行歌曲的冲击现象极其严重。侗民特别是侗族青年们的音乐播放器里不再把侗歌列入播放清单,更多的是将流行歌曲取而代之,耳朵听的、嘴里哼的不再是老人口口相傳的侗歌,受到时代的影响,侗族青年对时尚有了新的定义,不再对侗歌充满热情,对侗歌的传承意识淡薄;四是侗歌传承的基础逐步退化。侗族语言靠祖祖辈辈口头相传,侗语是唱侗歌的基础。而现在大多年轻家庭的父母不再传授侗语给自己的孩子,为了迎合教育需要,他们更倾向于普通话,这就导致年轻一代的人他们不懂侗语、不懂侗歌甚至于对自己的文化弃而远之。上述种种导致侗族大歌失传的迹象都让人深感担忧,不管是响应国家保护“非遗”的号召还是出于民族的情感,我们都不能袖手旁观,那么探寻传承出路将是我们亟待处理一个重大难题。
  三、关于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意见及建议
   (一)政府加大保护力度,有系统的开展民族特色节日活动
   政府在贯彻落实保护“非遗”的活动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地方政府作为核心力量应当及时深入展开调查和统计各个传统村寨侗民的节日活动以及文化传统特点,积极引导侗民发展自己的文化并适当地给予政策扶持。其次,政府应当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比如引进相关的人才来对地区的文化进行细致分析以及援引商业资助、媒体记者,从而更好的举办各种盛大节日活动,这样侗族人民不仅玩的开心,也能从中获取实惠还能保证扩大侗族地区的知名度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壮大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目前黎平侗民族地区已经有诸如侗族文化旅游节、侗族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日,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侗民族的文化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系统地联合各个村落的节日特色创办更多的节日,一来是保证游客不管什么季节来都能感受到侗族文化浓烈氛围,二来是增加表演者的数量,这样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收入保障去传承自己的侗族大歌及其侗族文化。    (二)借用学者的力量将侗族文化发扬光大
   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急需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对其历史以及艺术资源进行挖掘并加以利用。黎平县相关部门应当适时推出或申报侗族大歌相關项目,申请相关的经费扶持,鼓励跨区域、跨学科的交流,吸引各大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专门学者来此进行研究,集结各个领域的学者的才能和建议,有序的进行梳理,利用影像学以及文字学等多个学科的独特功用来建立侗族大歌数字博物馆并将其保存和发扬。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广大学者积极投稿,宣传我们侗族大歌的内涵底蕴,就如巴金的《鸟的天堂》、陈淼的《桂林山水》,其宣传景点的力度众所周知。侗族地区的政府亦可以效仿如此,其一可以增加知名度,增加游客数量保证侗民族的人们有业可从,其二可以增加地区内侗民族自己的文化自信,让他们以会侗语、唱侗歌为自豪。只有增加他们内在的自信,侗族大歌才能得到更自然、更古朴以及更有力的传承。
   (三)让侗族大歌走进课程,让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
   现代化的发展使侗族大歌的生存土壤遭到破环,再加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把其列入课堂课程是发展之所需。其原因有三:一是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侗族大歌,让更多的侗族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本族文化的重要性;二是让不会侗语的人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熟练和掌握侗语以增强唱侗歌的情感;三是侗族大歌与流行歌曲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以促进更好的发展。当然,我国现在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大学开创了少数民族文化专业,但对于就业配套仍需进一步加强,不然广大少数民族毕业生将处于所学无用的尴尬境地。
  四、结语
   本文在对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到城乡一体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结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以及风俗习惯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侗族大歌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它冲击的是侗族大歌、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甚至于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本文响应国家保护“非遗”的号召,以分析现状为基础,为寻求侗族大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自己的浅薄意见及建议,希望能为本地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晓著,王文章编.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邓钧,邓光华.传承生存发展——论侗族大歌文化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2014,(11).
  [3]刘雅婧采写.侗族大歌:原生态挺进城市求生存[N].新京报,2012-03-15.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电影事业也迈入了新时代,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被观众喜爱,但为何《智取威虎山》《战狼2》《红海行动》却频频创下票房纪录?本文将结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文艺思想,以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片头片尾的意识形态分析为例,进一步探讨现阶段的主旋律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在践行新时代的文艺思想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期刊
摘要:人类往往通过图像来记录、表达,同时保存和传播信息,创造视觉符号并由此产生大量叙事性视觉文化行为的历史,从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文章以墨西哥的亡灵节作为故事背景,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理解视听语言的具象性在人类学片中的表达,再结合电影《寻梦环游記》里关于记忆、音乐等异文化现象的因素进行人类学角度的阐述说明。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 亡灵节 记忆 视听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是作曲家朱践耳先生所创作的一部以布依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和纳西族的民歌为素材,创作出的五首风格各异,体裁不同,对比鲜明的钢琴曲。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引用民族音调旋律再创作、对民族调式和声进行精妙处理、将织体交响化等一系列作曲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叠加了民族调式的和声,在民歌的曲调上进行改编和变奏,将交响
期刊
摘要:《史记·乐书》中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也。音乐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反映,同时音乐也具有调节情绪、端正言行、正心明德的作用。大学生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不适的情绪会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重点阐述如何运用音乐特有的性质和方式,帮助、引导大学生调节不良情绪,持续发展良性情绪,将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  关
期刊
摘要:凉山彝族舞蹈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在中国民族舞蹈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彝族舞蹈以其内容丰富、热情质朴、粗犷勇猛而著称。凉山彝族舞蹈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变化,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不断更新变化。本文从区域文化入手,结合时代性探析其来源与发展,以期能对凉山舞蹈的发展进行梳理,并为以后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凉山 彝族舞蹈 来源 发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方兴未艾,有着较为强劲的传播热潮。《上新了·故宫》便是一档较吸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因此有必要随着这股热潮,对该节目的优劣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促进该节目后续两季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开拓思路,从而实现文化继承与发扬作用。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 叙事 文创 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立足于全球视野,在历史演变中探究中国美食的独特性。从国家、历史、人文三个角度出发,深度剖析人、食、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现中华美食骄傲,探索国产美食纪录片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纪录片 国家 历史 人文 《风味人间》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163-02   自《
期刊
摘要:《无人知晓》根据日本真实事件——“西巢鸭弃婴事件”改编,讲述了四个孩子被抛弃后,独自生活的故事,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导演之一,是枝裕和善于用镜头记录社会的边缘人物和静默的生活日常,用一个个细节代替充满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这也成为导演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之一。本文试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影片中的细节艺术。  关键词:《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 细节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吴冠中作为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著名艺术家和典型代表,其毕生穿梭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与研究道路之中。70年代是吴冠中风景油画上的成熟阶段和多产期,而丰富又真实的生命体验也使画家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真挚情感与浓郁的乡土情调。这种乡土情怀的抒发是在表现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也是吴冠中油画艺术民族化、本土化最直接的体现。  关键词:吴冠中 油画 民族化 乡土情  中图分类号:J205
期刊
摘要:该著作者伊莎贝拉·瓦格纳以“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从人类学的视角,结合社会学理论与丰富的民族志考察,深入透彻的揭露出音乐独奏者职业生涯的生态悲歌。而今,科技的推动下,人类教育已迎来空前的生态革命,历史当头的机遇与挑战下,未来已来,似乎已不是传说。  关键词:《音乐神童加工厂》 伊莎贝拉·瓦格纳 生态悲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