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有位新教师执教了《百分数的认识》,她借鉴了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智慧,把黄老师的教学设计生搬硬套过来,原本以为会出现那种生生互动、精彩绝伦的课堂效果,但事实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课堂中的理答是否巧妙,是否智慧,是否给学生以鼓动、指导、激活。那什么叫理答呢?结合华东师大崔允梆教授和江苏教育学者柳夕浪等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
一、适时等待,延缓思考速度
适时等待是指在学生进行一次活动或说出一种想法,或回答时突然遗忘了,教师不急于对其言行马上进行判断,作出结论,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有的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一下子没有组织好,老师就急着请别的同学来代替“谁来帮帮他!”说到底,老师不想浪费时间,不想中间卡壳。笔者认为此时特别需要等待,延缓思考速度,在等待后还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不达”时,教师再点拨,指导,给他思考的空间,等待自信的抬头,也是一种尊重,一种唤醒。例如,我在组织学生练习下面的一道题: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 )面积大。出题后,生开始七嘴八舌地猜测,有的说“正方形面积大”,有的说“圆形面积大”。对于学生发言我并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引导他们通过列举、计算,用具体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说法是否正确。最后有理有据地得出: 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圆的面积大。教师实行放一放的延迟理答,给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延迟理答,把舞台留给学生,课堂就会充满生命活力。
二、另辟蹊径,拓展思维广度
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受生活经验或原有知识基础的影响,当新问题与旧知识旧经验发生冲突时,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学生往往会迷失方向,做出不正确的判断。此时教师不要操之过急,而应另辟蹊径,让学生换一种途径接近问题的正确答案,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最终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原音回放】《用数对表示位置》。当学生初步体验了“位置”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后,老师提问:“是不是图上的每个点只能用整数对表示呢?”
因为之前的学习都是围绕纵轴和横轴上的整数展开的,再加上受生活中座位编排的负迁移,学生很肯定的众口一词:“是的!”
老师没有直接理答,而是另辟蹊径:如果把我们的座位搬到图上,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只能用一个整数对来表示(课件闪烁横纵轴)。请用数对表示小乔同学的位置!
生1:(3,5)。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好!请你再仔细看,开始变魔术了!
老师在电脑上随即修改了课件,课件上的横轴本来是0,1,2,3,4……,变成0,2,4,6,8……纵轴上的数也做了相应的改动。
师:现在小乔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生2:(6,10)
师:如果把横轴或纵轴上的整数换成小数……
老师话还没说完,就有学生急切的举手……
生3:我知道了,图上的数只是标记而已,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位置在图上的纵横交叉点可以用数对表示。
“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理答,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渗透了未来要学习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智慧理答,将学生对某些模糊的、片面的或者是肤浅的理解向清晰的有深度的思维引领!
【原音回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在练习部分出示这样一题: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是8米,宽是5米,中间有一条宽是1米的小路,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同学们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生1:涂色部分就是整块菜地的面积减去长方形的小路,即8×5-5×1=35(平方米)
师:思路非常清晰,表达的也很清楚!
生2:还可以用上平移的知识,把两块涂色部分平移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长为7米宽为5米的长方形了,算式是:(8-1)×5=35(平方米)我没有预设平移的方法,而学生把平移知识用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上,真可谓“高”!也许这就是所谓“教学相长”吧!
师:谢谢你给我们介绍了你的好方法,让我们大家分享了你的智慧!把平移的知识用在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上,可以不用再求中間的小路面积了!
师:如果中间的小路是S形的呢?你能求出涂色部分的面积吗?
案例中,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就这样顺势一抹,将平移的方法巧妙的应用于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可以不用求中间的小路面积,那么中间的小路的形状就可以是不规则图形,变直线为曲线,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更有深度。
理答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以促进学生积极的课堂学习。不过“教无定法”,理答也一样。有时不动声色,理而不答,即教师的“无为”教学,反而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行排除无效干扰,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使思维的方向、目标更明确,思维效度得到提高!
【原音回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华东六省一市”数学优质课,蒋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人记忆犹新:蒋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已知信息是周长相等,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在周长相等的“强元素”刺激下,学生答: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师笑着说: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有点调皮,它开始“扭腰”了!蒋老师的幽默让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蒋老师说着就把平行四边形拉来拉去,直至拉的很扁。蒋老师自言自语:现在面积还相等吗?学生开始动摇自己原先的观点了:好像不相等了。老师:奇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没变,周长没变,面积怎么就变了呢?学生观察老师手上的活动平行四边形,认真思考后答: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没变,但高变了,高变矮了,面积变小了。
整个对话过程教师好像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回应,实质是在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和无关的因素。教师的“无为”不是不为,恰恰是教师不露声色的“有心而为”,让学生在思考中,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中促使其心灵触动,思维开放。教师的“无为”促使学生的“有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理而不答正是教师“无为”智慧的体现!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的生成是谁也无法预设的,是富于生命与活力的。我们要在教学中耐心倾听,慎重提问,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智慧理答。智慧理答,虽不是蜂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铁,但可以吸引学生,可以演绎精彩的课堂!
一、适时等待,延缓思考速度
适时等待是指在学生进行一次活动或说出一种想法,或回答时突然遗忘了,教师不急于对其言行马上进行判断,作出结论,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有的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一下子没有组织好,老师就急着请别的同学来代替“谁来帮帮他!”说到底,老师不想浪费时间,不想中间卡壳。笔者认为此时特别需要等待,延缓思考速度,在等待后还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不达”时,教师再点拨,指导,给他思考的空间,等待自信的抬头,也是一种尊重,一种唤醒。例如,我在组织学生练习下面的一道题: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 )面积大。出题后,生开始七嘴八舌地猜测,有的说“正方形面积大”,有的说“圆形面积大”。对于学生发言我并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引导他们通过列举、计算,用具体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说法是否正确。最后有理有据地得出: 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圆的面积大。教师实行放一放的延迟理答,给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延迟理答,把舞台留给学生,课堂就会充满生命活力。
二、另辟蹊径,拓展思维广度
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受生活经验或原有知识基础的影响,当新问题与旧知识旧经验发生冲突时,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学生往往会迷失方向,做出不正确的判断。此时教师不要操之过急,而应另辟蹊径,让学生换一种途径接近问题的正确答案,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最终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原音回放】《用数对表示位置》。当学生初步体验了“位置”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后,老师提问:“是不是图上的每个点只能用整数对表示呢?”
因为之前的学习都是围绕纵轴和横轴上的整数展开的,再加上受生活中座位编排的负迁移,学生很肯定的众口一词:“是的!”
老师没有直接理答,而是另辟蹊径:如果把我们的座位搬到图上,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只能用一个整数对来表示(课件闪烁横纵轴)。请用数对表示小乔同学的位置!
生1:(3,5)。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好!请你再仔细看,开始变魔术了!
老师在电脑上随即修改了课件,课件上的横轴本来是0,1,2,3,4……,变成0,2,4,6,8……纵轴上的数也做了相应的改动。
师:现在小乔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生2:(6,10)
师:如果把横轴或纵轴上的整数换成小数……
老师话还没说完,就有学生急切的举手……
生3:我知道了,图上的数只是标记而已,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位置在图上的纵横交叉点可以用数对表示。
“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理答,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渗透了未来要学习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智慧理答,将学生对某些模糊的、片面的或者是肤浅的理解向清晰的有深度的思维引领!
【原音回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在练习部分出示这样一题: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是8米,宽是5米,中间有一条宽是1米的小路,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同学们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生1:涂色部分就是整块菜地的面积减去长方形的小路,即8×5-5×1=35(平方米)
师:思路非常清晰,表达的也很清楚!
生2:还可以用上平移的知识,把两块涂色部分平移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长为7米宽为5米的长方形了,算式是:(8-1)×5=35(平方米)我没有预设平移的方法,而学生把平移知识用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上,真可谓“高”!也许这就是所谓“教学相长”吧!
师:谢谢你给我们介绍了你的好方法,让我们大家分享了你的智慧!把平移的知识用在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上,可以不用再求中間的小路面积了!
师:如果中间的小路是S形的呢?你能求出涂色部分的面积吗?
案例中,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就这样顺势一抹,将平移的方法巧妙的应用于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可以不用求中间的小路面积,那么中间的小路的形状就可以是不规则图形,变直线为曲线,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更有深度。
理答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以促进学生积极的课堂学习。不过“教无定法”,理答也一样。有时不动声色,理而不答,即教师的“无为”教学,反而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行排除无效干扰,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使思维的方向、目标更明确,思维效度得到提高!
【原音回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华东六省一市”数学优质课,蒋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人记忆犹新:蒋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已知信息是周长相等,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在周长相等的“强元素”刺激下,学生答: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师笑着说: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有点调皮,它开始“扭腰”了!蒋老师的幽默让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蒋老师说着就把平行四边形拉来拉去,直至拉的很扁。蒋老师自言自语:现在面积还相等吗?学生开始动摇自己原先的观点了:好像不相等了。老师:奇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没变,周长没变,面积怎么就变了呢?学生观察老师手上的活动平行四边形,认真思考后答: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没变,但高变了,高变矮了,面积变小了。
整个对话过程教师好像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回应,实质是在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和无关的因素。教师的“无为”不是不为,恰恰是教师不露声色的“有心而为”,让学生在思考中,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中促使其心灵触动,思维开放。教师的“无为”促使学生的“有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理而不答正是教师“无为”智慧的体现!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的生成是谁也无法预设的,是富于生命与活力的。我们要在教学中耐心倾听,慎重提问,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智慧理答。智慧理答,虽不是蜂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铁,但可以吸引学生,可以演绎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