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说课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探究的要求:(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其中要求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其中明确要求学生应完成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对学生适当提高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材分析及学习者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生实验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本节实验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达到巩固的效果。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也为以后学习金属及酸、碱、盐打好基础。从教育目的看,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也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具有现实意义。
  学生已有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学习的基础,初步的实验基本技能,这对本节课的实验活动都有帮助。在课题2和课题3中已系统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及其性质,为本节课的实验打下基础,但设计实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位在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综合设计。需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找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三、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际操作,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沟通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从改进实验中培养创新精神。
  四、教法学法设计
  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引导启发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过程分析
  (1)第一环节:趣味实验,设疑引入。演示鸡蛋与盐酸反应实验,点明课题。设计意图:趣味實验,与学生生活贴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环节:自主学习,交流汇报。让学生回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根据课前完成的学案,汇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步骤、检验和验满,以及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设计意图: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总结,巩固旧知,为实验操作奠定基础,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布置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进行整体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汇报。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评价。设计意图:让学生不要迷信书本,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第三环节:分组实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分组用自己设计的装置进行实验。强调实验活动的过程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分析现象,验证本组设计的实验是否合理,分析其优缺点,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4)第四环节:演示实验,归纳小结。演示教师的改进实验,让学生评价,引导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小结能力。
  (5)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课外延伸。设计实验验证鸡蛋与酸反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设计意图:家庭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评价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让学生预习、设计实验方案,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整堂课对于学生的评价,我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等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改进后的实验快捷省时,现象明显,节约药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创设有效的实验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历程,培养科学素养,发挥实验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摘要:分数的运算和应用题的解答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分数相对于整数来说具有抽象的特点,而结合了生活实际的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也较难掌握,那么综合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讲就是难上加难了。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乘除法应用题的考察也成为了新时期的特点,本文分析了现今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且结合实例,浅析了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分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要求,系统、科学地搜集、处理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成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一、准确定位评价目的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总的说
期刊
睢县第一实验学校位于振兴大道南段,是全县唯一一所公办制寄宿學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引领下,学校以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为重点,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  一、服务办学,开拓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更新教育观念。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抓住发展机遇,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本着均
期刊
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
期刊
一、课例背景  (1)本课例是依据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中“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的基本要求设置的。儿童进入学校是独立人格的开始,安全便伴随其左右。然而,有些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懂交通规则,以至交通事故频发,这不仅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给家人带来痛苦,还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因此,本课例就从遵守交通规则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以培养其交通安全意识。  (2)
期刊
摘要:一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差,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对地理课望而生威,影响地理课的学习, 如何提高地理学困生学习动力,在初中学习中非常重要。  关键词:激发 学困生 兴趣  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有一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差,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对地理课望而生威,影响地理课的学习,成绩
期刊
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广大教师重建科学的课程观,转变教学观,更新课程的评价观。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投入到科学的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他们将来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思维基础。  新课标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过去片面的教学观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以德智体美劳科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为根本目教育活动。小学教材《品德与社会》课获得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把两者关系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思想教育 社会活动 素质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小学各年级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心理品质、现代法律意识、崇高理
期刊
教学中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所必经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
期刊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