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学限度,是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或要素,在教学实施中,具有适用性、有限性、局限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超越教学限度,要有效地控制教学要素的容量、进展,实现教学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学限度不是某个具体的数值,而是一种临界的状态。与教学限度相对的概念是教学过度或教学无度。
从哲学层面看,度是物质数和量的统一,是事物的质所容纳的量的范围。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过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必须把握教学进程的限度,不能超越或不足其限度。超过了,就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而不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益。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在教学论的领域,教学限度是新课程改革到理性反思的关键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概念。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系统化地理性认识教学限度的内涵与外延,厘清教学限度的本质与规律,构建有关教学限度的理论体系,对于进一步认识课程与教学理论,并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与意义。教学限度,作为新提出的教学论的概念,有着深刻的实践背景,是每天都要在课堂中出现的,甚至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师生们教与学的生活。分析教学无度的现象和产生的原因,建构有限度的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之所以要提出教学限度这个概念,是因为在当今的中小学教学中,教学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无度,要么超过学生的限度,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损害学生的健康、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么远离学生的限度,浮光掠影,隔靴搔痒,让学生“吃不饱”,“干着急”。主要表现在过度讲授,过度依赖教材,练习过度,偏好过度,过度依赖某种教学法,提问过度,生活化过度等方面。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教学限度的教学。其实,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教学限度的教学,必然在另一些方面不足其教学限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失衡的、顾此失彼的,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能力失调。甚至是畸形发展。
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建立以下的观念,并重塑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转变观念,建立有限度的教学观
有什么样的观念,便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经历了新课程理念洗礼的广大教师,迫切需要建立有限度的教学观。即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效能都是有限度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适度运用。不能过分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应该统筹把握、均衡调节、有机转换,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谐,促进人的有限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及教学研究领域受到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的深刻影响。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此消彼长、层出不穷,全国各地出现的教学方法也各具特色。学习者唯恐走样,便照搬模仿、机械运作。因而效果均不太理想。有限度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学是在对话与互动中展开的,学生知识的建构应该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教学达成度也必然受到师生双方各自多元智能的发展状态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实际教学中,有限度的教学具有建构性、开放性、生成性、多元性,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每个人都能扬长避短,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以期达到教学限度的理想境界。
二、师生互动,共同寻求教学限度的“阈值”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不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还是一种现场性的活动。它可能有无法预约的精彩,也可能有不可回避的差错,当预期的应然转化为经历的实然,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控制力与机敏的应变力,才能使教学达到我们理想的限度。要想实现有限度的教学。对课堂教学过程更好地进行监控,师生互动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要学会从关注细节到放眼全局,从观察他人到剖析自我。当我们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思想与观念,用哲学的眼光看透整个课堂,就一定能寻求教学限度的“阈值”——过度的变为适度,不到位的回归本位,弱化的得以强化,去学科化的还学科一个清新敞亮的本来面目,真可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个“阈值”不是具体的数值,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充满自信的把握。
三、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教学限度的调控者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非常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明于天人之分”,刘禹锡强调的“天与人交相胜”。“天之能者,人固不能;人之能者,天也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到今天还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学限度的最终调控者应该是学生。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凸显“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少学多”,明确了“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宗旨——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性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表现在精神生命的独立性上:儿童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丰富的实践必将证明,让学生成为有限度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限度的调控者、受益者,是可行的、可信的。
从哲学层面看,度是物质数和量的统一,是事物的质所容纳的量的范围。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过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必须把握教学进程的限度,不能超越或不足其限度。超过了,就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而不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益。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在教学论的领域,教学限度是新课程改革到理性反思的关键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概念。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系统化地理性认识教学限度的内涵与外延,厘清教学限度的本质与规律,构建有关教学限度的理论体系,对于进一步认识课程与教学理论,并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与意义。教学限度,作为新提出的教学论的概念,有着深刻的实践背景,是每天都要在课堂中出现的,甚至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师生们教与学的生活。分析教学无度的现象和产生的原因,建构有限度的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之所以要提出教学限度这个概念,是因为在当今的中小学教学中,教学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无度,要么超过学生的限度,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损害学生的健康、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么远离学生的限度,浮光掠影,隔靴搔痒,让学生“吃不饱”,“干着急”。主要表现在过度讲授,过度依赖教材,练习过度,偏好过度,过度依赖某种教学法,提问过度,生活化过度等方面。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教学限度的教学。其实,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教学限度的教学,必然在另一些方面不足其教学限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失衡的、顾此失彼的,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能力失调。甚至是畸形发展。
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建立以下的观念,并重塑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转变观念,建立有限度的教学观
有什么样的观念,便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经历了新课程理念洗礼的广大教师,迫切需要建立有限度的教学观。即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效能都是有限度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适度运用。不能过分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应该统筹把握、均衡调节、有机转换,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谐,促进人的有限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及教学研究领域受到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的深刻影响。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此消彼长、层出不穷,全国各地出现的教学方法也各具特色。学习者唯恐走样,便照搬模仿、机械运作。因而效果均不太理想。有限度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学是在对话与互动中展开的,学生知识的建构应该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教学达成度也必然受到师生双方各自多元智能的发展状态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实际教学中,有限度的教学具有建构性、开放性、生成性、多元性,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每个人都能扬长避短,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以期达到教学限度的理想境界。
二、师生互动,共同寻求教学限度的“阈值”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不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还是一种现场性的活动。它可能有无法预约的精彩,也可能有不可回避的差错,当预期的应然转化为经历的实然,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控制力与机敏的应变力,才能使教学达到我们理想的限度。要想实现有限度的教学。对课堂教学过程更好地进行监控,师生互动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要学会从关注细节到放眼全局,从观察他人到剖析自我。当我们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思想与观念,用哲学的眼光看透整个课堂,就一定能寻求教学限度的“阈值”——过度的变为适度,不到位的回归本位,弱化的得以强化,去学科化的还学科一个清新敞亮的本来面目,真可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个“阈值”不是具体的数值,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充满自信的把握。
三、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教学限度的调控者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非常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明于天人之分”,刘禹锡强调的“天与人交相胜”。“天之能者,人固不能;人之能者,天也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到今天还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学限度的最终调控者应该是学生。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凸显“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少学多”,明确了“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宗旨——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性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表现在精神生命的独立性上:儿童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丰富的实践必将证明,让学生成为有限度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限度的调控者、受益者,是可行的、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