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整体设计了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高考的改革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1999年开始,随着高考招生的改革,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许多学校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求,许多学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做出了较大调整,如进行合班教学等。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渐兴起,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也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 2004 年开始,首批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进入大学,中学学习情况的不同,导致了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把握教学起点和教学内容比较困难,也影响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众多学者进行了多种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知识模块化和分层教学的思想。从 2009 年开始,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学者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又进行了新的探索,由过去强调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转变。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 30%的学生汉字录入较慢,有16%的学生只会非常简单的Word编辑和排版,30%的学生只会在Excel中输入数据,不会进行公式计算,31%的学生只会在 Power Point 中输入文字和插入图片,有 67%的学生没有使用过高级搜索,有 88%的学生没有使用过布尔运算符,而且有8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网络资源不太熟悉。这些都说明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基础薄弱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2 网络在线学习的学生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网络服务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搜索引擎、QQ等通讯工具、网络游戏、新闻浏览等,而且选择网络游戏的学生达到了44%,只有13%的学生选择在线学习,说明网络在线学习的学生较少。对于大学生来说,计算机网络应该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有利工具。而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网络游戏,在网上从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学生自身有很大关系,但也与学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有较大关系,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过程中又没有任务驱动,同时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对网络上繁杂的网络资源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该学哪些内容,该如何学,因此造成网络在线学习的学生较少。
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反映教师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授课,而学生偏好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选择率都达到了 50%以上,说明目前的现状和学生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也说明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的类型较多,而且授课的对象是不同专业、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如果教师仍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既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
4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期望与教师互动交流,而且目前的现状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较少,除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有一些互动交流,课堂外的师生互动几乎没有。大多数教师在课前没有与学生交流沟通,在没有掌握学生当前的认知状态的情况下,仅凭自身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使教学缺乏针对性,最终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外的互动交流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和同学友谊。
5 实践学时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79% 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实践学时,说明实践学时不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且许多知识和原理也只有在反复操作练习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内化。但在不能改变教学总学时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增加实践学时,比如将学习任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更多的课外时间用来进行实践练习,这样既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又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
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不足,为了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必要对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利用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1 将课内正式学习方式与课外非正式学习方式相结合
该模式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一些环节延伸到课外进行,因为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通过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课外非正式学习来了解与课程有关的拓展知识,并通过课外的反复练习来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度。课外非正式学习成为课内正式学习的有益补充,学生既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又能在课后按照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内教学基本都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实验室进行,而在课外学习阶段(包括课前和课后),计算机网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复习,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这样课外学习的效果就会影响课内的教学,而课内教学阶段的效果又会影响学生课外深入学习的投入程度。因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二者紧密关联,所以将本模式界定为课内外深层次整合模式。
2处理好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课堂教学阶段遵循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理论讲授阶段还是技能训练阶段,教师都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过渡到计算机技能的习得,并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既要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外的自主学习中,从传统教学模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状态解放出来,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3将本地资源与数字化网络资源相结合
教学模式中的资源具有多样化特征,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资源进行学习,如教材、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课件、文献资料等媒体类型,实现本地资源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是很高的。本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各种数字化资源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发布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资源供学生学习,或要求学生自己搜索资源并学习;课内学习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相关的资源;课后扩展阶段,学生通过相关的资源进行扩展学习,实现高层次的知识建构。也就是说,本模式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知识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连贯畅通。本来有限的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开来,使学生的一部分课外时间都能用来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亚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J].广西教育,2010(4):100-102.
[2] 张俊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高考的改革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1999年开始,随着高考招生的改革,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许多学校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求,许多学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做出了较大调整,如进行合班教学等。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渐兴起,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也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 2004 年开始,首批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进入大学,中学学习情况的不同,导致了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把握教学起点和教学内容比较困难,也影响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众多学者进行了多种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知识模块化和分层教学的思想。从 2009 年开始,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学者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又进行了新的探索,由过去强调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转变。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 30%的学生汉字录入较慢,有16%的学生只会非常简单的Word编辑和排版,30%的学生只会在Excel中输入数据,不会进行公式计算,31%的学生只会在 Power Point 中输入文字和插入图片,有 67%的学生没有使用过高级搜索,有 88%的学生没有使用过布尔运算符,而且有8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网络资源不太熟悉。这些都说明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基础薄弱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2 网络在线学习的学生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网络服务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搜索引擎、QQ等通讯工具、网络游戏、新闻浏览等,而且选择网络游戏的学生达到了44%,只有13%的学生选择在线学习,说明网络在线学习的学生较少。对于大学生来说,计算机网络应该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有利工具。而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网络游戏,在网上从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学生自身有很大关系,但也与学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有较大关系,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过程中又没有任务驱动,同时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对网络上繁杂的网络资源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该学哪些内容,该如何学,因此造成网络在线学习的学生较少。
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反映教师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授课,而学生偏好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选择率都达到了 50%以上,说明目前的现状和学生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也说明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的类型较多,而且授课的对象是不同专业、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如果教师仍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既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课堂讲授、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
4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期望与教师互动交流,而且目前的现状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较少,除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有一些互动交流,课堂外的师生互动几乎没有。大多数教师在课前没有与学生交流沟通,在没有掌握学生当前的认知状态的情况下,仅凭自身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使教学缺乏针对性,最终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外的互动交流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和同学友谊。
5 实践学时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79% 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实践学时,说明实践学时不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且许多知识和原理也只有在反复操作练习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内化。但在不能改变教学总学时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增加实践学时,比如将学习任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更多的课外时间用来进行实践练习,这样既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又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
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不足,为了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必要对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利用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1 将课内正式学习方式与课外非正式学习方式相结合
该模式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一些环节延伸到课外进行,因为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通过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课外非正式学习来了解与课程有关的拓展知识,并通过课外的反复练习来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度。课外非正式学习成为课内正式学习的有益补充,学生既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又能在课后按照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内教学基本都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实验室进行,而在课外学习阶段(包括课前和课后),计算机网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复习,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这样课外学习的效果就会影响课内的教学,而课内教学阶段的效果又会影响学生课外深入学习的投入程度。因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二者紧密关联,所以将本模式界定为课内外深层次整合模式。
2处理好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课堂教学阶段遵循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理论讲授阶段还是技能训练阶段,教师都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过渡到计算机技能的习得,并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既要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外的自主学习中,从传统教学模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状态解放出来,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3将本地资源与数字化网络资源相结合
教学模式中的资源具有多样化特征,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资源进行学习,如教材、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课件、文献资料等媒体类型,实现本地资源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是很高的。本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各种数字化资源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发布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资源供学生学习,或要求学生自己搜索资源并学习;课内学习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相关的资源;课后扩展阶段,学生通过相关的资源进行扩展学习,实现高层次的知识建构。也就是说,本模式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知识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连贯畅通。本来有限的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开来,使学生的一部分课外时间都能用来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亚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J].广西教育,2010(4):100-102.
[2] 张俊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