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内容对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而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在情感中学习。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的故事》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涵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总之,初中学生对学习课文的激情是多方面的,许多课文的文本就是好的情感素材,学习课文时学生的兴趣浓,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情感。
其他文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成为“好知者乃至乐知者”。可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中国早就有了。孔子对这一观点的阐述,对现代的教学很有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好知者”,但是兴趣不足以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习得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习得学习的方法后,取得
期刊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这与语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语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具魅力。同样,在音乐课堂中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必然能提升学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达到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  一、利用音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
期刊
拿到于永正老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这是一位我深深敬佩的语文教育家的书,手上沉甸甸的,似乎心里也特别充实,有种特殊的阅读期待。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
期刊
爱,只有缘自内心、毫无矫饰的爱,才会使人走进一个个特殊的心灵,解读一个个特殊的故事。责任,处于对家庭和社会的一份特殊的责任,使教师有义务引领那些受伤的学生走出心灵的阴霾,让他们心灵的荒漠重现绿洲,为家庭和社会消除那些隐在的无形的压力。对于一些学生,他们渴望深层次的理解与关爱,耐心聆听学生的真情倾诉,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控自强,让他们时时处处感觉到:艰难的日子里,教师在与我同行。  教师热爱学生,满
期刊
【原诗】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释】山居,上林之中隐居。荜门,荆竹所做的门。故衣,指莲花败叶。  【赏析】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外号“诗佛”。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
期刊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广大中学生是厌倦在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学习中流逝时光和才华的,他们渴求课外阅读,无非是想从课外书中获得课堂里得不到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一点一滴的理解和企盼。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广大中学生的渴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的学习。  到底如何关心中
期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却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如何让学生重新喜欢上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说明,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激活和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好这些, 就必须要抓好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精心准备,让学生的思维“预热”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
期刊
文言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熟读成诵是基础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既是语言艺术就离不开有声的语言。好的语感是在朗读中训练出来的。而极好的语感对于理解课文又是十分有帮助的。尤其对于文言文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熟读成诵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和质量。我开展了课前“预读”课中“解读、品读”,课后‘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随着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需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学习积极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期刊
常听到教师这样抱怨:学生真是太呆板了,总爱沉默,整天昏昏欲睡,没有朝气,没有活力。面对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灰色课堂,教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长期以来,教师执著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把课堂作为赋予学生知识的主阵地,而传统观念所强调的“师道尊严”也就自然被许多教师演绎成了“板起面孔说教”。学生面对教师严肃的面孔、权威性的话语,个个噤若寒蝉,课堂气氛就只能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教师忽视了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