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的语文老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0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到于永正老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这是一位我深深敬佩的语文教育家的书,手上沉甸甸的,似乎心里也特别充实,有种特殊的阅读期待。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师之所以成其为大师,也正因为如此的执著与深刻。
  而要把课上得有意思,就需要老师在课堂充分运用和展示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学生投入,老师放松,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我们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在与老师的相处中就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成长。正如著名科学家张光鉴教授所说:“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师生融为一体,教育变得简单而有效。你看,于老师在教授“眸”字时,从形象的眼睛入手,到游戏似地观察眼睛发现人影,再到用“眸”组词,再到出处,最后到运用。尤其是最后于老师的传神一笑,并点明用于女生,全班灿烂大笑。这个“眸”字,教出了内涵,教出了味道。
  把课上好,是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于老师说,虽然我们强调自主学习,重感悟,但课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还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讲”,同样地不可取。如,于老师在教授《林冲棒打洪教头》时,通过自主学习后的引导,使学生体味到“让”的四层含义:礼让、忍让、谦让、宽让,层层推进,一个真男子、真英雄、真好汉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还有《秋天的怀念》一课,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究竟是什么?躲——理解,挡——呵护,笑——宽容,这是母爱的三层境界。周一贯老师评价说,这是于老师继《草》教学后的第二座阅读教学的里程碑。
  学生学习的轻松来自于老师的“举重若轻”,来自于老师的智慧与幽默,从而化有形于无形间,师生共乐,课堂融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如,学习《翠鸟》一课时,于老师看到小庆打了个哈欠,于是让他去逮一只翠鸟,小庆说不好逮,就说出了文中对翠鸟住处的介绍,而且,最后的七分钟,不但学生的疲劳一扫而光,而且起到了极好的效果。还有,在学习《草》时,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一岁一枯荣”这句话时,故意说成“一岁一窟窿”,在与学生故意玩同音游戏的过程中,巧妙处理教材,在玩乐中十分有趣地学习。
  于老师主张写好字,读好书,还要写好文,而写下水文是于老师认为的最好的作文备课。一下水,什么都明白了,既能示范,又可激励。于老师的下水文《礼物》,真是趣味橫生。我最喜欢的对白是:“你真是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你叫于永歪算了!”这样的趣事,于老师写出来与学生一起回味,真如个大男孩一般。当学生说于老师小时候好坏时,于老师接着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一句话的点拨,就化拙为巧,不能不佩服于老师的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于老师说,要在“该留下来的”方面下力气,字会认会写,文会读会写,话会说会讲,这是于老师所主张的“教会了”的至高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
  做智慧的老师,根基源于“爱”,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
  我们正在践行着大师前行的道路,渐渐地在语文教学中走向成熟。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用爱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人生。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有效地实施教学。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
期刊
一、语文创新阅读策略的概念  我们现在所谓的创新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对书面知识进行回顾,对以后要学习的东西进行预习,一、让学生更好的抛弃以前的、不好的,从而有效的收集合理的,有创造性的,可以更好的认识世界,扩散思维,从而更好的对待美的理解;二、让学生更好的养成阅读的能力与习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使老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更好的完成与实施。  二、创新阅读的必要及高效阅
期刊
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还是应在新课标精义精神指引下,指导学生重拾那些优秀的传统的阅读方法:  第一、读书要有选择,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悠悠历史长河中,读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记,成为人类文明的“亮色”。高尔基曾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阅读文化经典对学生来说能积累素材、涵养心灵、提升思想境界和文字表
期刊
每次大考过后,总有学生后悔不已,因为有些失分太不应该了。高考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以后,在这一阶段除讲求复习的科学性和方法外,考生还要积累考试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考试心理的自我修复,才能把非智力失分减少到最低线。那么,如何减少非智力失分呢?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态  适度的心理压力是动力,但压力过大,有时出现思维空白,就不利于高考了。应该消除压力,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考高考。从现在起,把平时的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种以“人本思想”为指导的人性关怀教育,它关注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人的个性、人的价值和人的成长。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感到: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漠了。对自己,得过且过而不思进取者有之;对家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中最教师学生感到头疼的一部分内容。在这方面,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可以说,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尝试了各种办法和途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最头疼的是作文,他们对写作文提不起兴趣,不想写作文,更不知道提起笔之后写些什么。所以,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平时要坚持让学生对作文课产生兴趣
期刊
《五柳先生传》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考证为东晋陶渊明自传之作,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对于文本的解读,笔者作如下思考:  1、 立足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文言学习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
期刊
中考语文复习课,教师是满腔热情、积极投入还是勉强应付、敷衍塞责,其效果截然相反,学生学习亦是如此。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兴趣的调动在学习上总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复习课上更容易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左右,特别是中考在即,学生面对中考的压力,是被动复习,还是主动求知,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显得更加重要。要发挥语文教学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十分关键,对最后收到的教学效果更是有直接的影响。那么,在语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成为“好知者乃至乐知者”。可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中国早就有了。孔子对这一观点的阐述,对现代的教学很有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好知者”,但是兴趣不足以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教师还必须帮助学生习得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习得学习的方法后,取得
期刊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这与语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语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具魅力。同样,在音乐课堂中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必然能提升学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达到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  一、利用音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