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值2016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之际,本刊编辑团队亲赴现场,第一时间专访了论坛的主题演讲嘉宾之一——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Fernando M.Reimers。这位对中国教育怀有浓厚兴趣的教育专家在他最熟悉的哈佛大学教室的黑板前,与本刊编辑分享了他的教育梦想。
F=《出国》杂志
R=哈佛教育学院教授Femando M.Relmers
F:您是怎样对教育感兴趣的?
R:我在哈佛教育学院主管国际教育政策项目。我出生和成长于南美洲的小国家,父母是西班牙移民。像很多移民—样,我的父母热衷于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尤其要比他们的教育程度高,我是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我的高中离家很远,单程要两小时,这就让我有初会看到城市的不同区域。我意识到生活在不同区的小孩子的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有些小孩很贫穷,住在破旧的房子里,很小的年纪迫于生计就开始工作。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些孩子生来就面临贫困,而另一些人却含着金钥匙。当时有一个说法是“人不是生来就是天才,智慧在于教育”。我问自己如果那些贫穷的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他们中会有多少人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我意识到这是我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那一年,我16岁。
F:您的一位学生告诉我,您曾经在很多国家工作过,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工作经历?
R:我很幸运被很多国家的政府、学校和非盈利组织等邀请参与不同的项目,包括巴基斯坦、埃及、西班牙、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家,主要都是研究怎样提供更好的教育来激发人的潜能。我发现无论哪个国家,每一代的人都希望给下一代的人更好的教育机会,这几乎是人类共同的属性。但我也同时发现,一些国家的人不太能认同其他不同于自身的文化,这在21世纪是很致命的。21世纪的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是让更多的人有全球化概念,能够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教育者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学习不同文化中的长处。我越来越相信学校的作用是让年轻人准备好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挑战,教会他们和不同的人协作。新世纪的挑战主要有贫富差距——就像我16岁意识到的那样,有的人过着优越的生活,拥有很多资源,很多人相反,怎样让所有人和平相处。这样的挑战不是美国的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一起探讨。
同时,我常常思考一些人类的基本权利,比如拥有食物、水、健康的环境,接受教育的权利,在一些地方女孩还没有和男孩同等的地位——这些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人类已经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教育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和学校等)更有责任帮助年轻人懂得理解、有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我在很多国家游历、工作所收获的思考。
F:您的新书《21世纪的教与学》已经出版,能否和我们分享书中的一些结论?
R:我在教育领域工作了将近30年,最大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能够到学校学基本的知识(数学、科学、语言等),可是最近7年我又重新思考,这是不够的——教育必须确保教会学生他们将来需要的技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有主动权。有些地方,政府、教育机构、教师都忙于确保学生学到基本的知识,却不和外部世界的变化进行紧密联系。这种和外部世界脱节的学习让一些有天赋的学生对学习厌倦,他们看不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什么联系。
我们选取中国、智利、新加坡、印度、墨西哥、美国作为样本,为了研究一个很简单的目标——21世纪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能力。选择这几个国家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选择在校生多的,中国、印度自然是人口大国,年轻人也多;其次选择的那个国家要有教育机构对此研究有兴趣,愿意分享数据,新加坡的大学为我们跑来了橄榄枝……
F:这几个国家在教育方面有哪些共性吗?
R:最大的共性是关注、关爱下一代,家长尽他们所能的去教育下一代,并尽可能减少贫困人口,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国家的人和环境有越来越好的关系。他们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文化也有很多差异。比如女性的地位,当被问到女性是否有权利和男性一样做企业的领导者时,一些国家的人认为有,一些国家的人认为没有;如果没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女性应该享有和男性一样平等的就业机会吗?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答案都有。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国家,也体现在不同时代的人身上——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非常陕。积极的方面是年轻人对于人人平等这样的概念越来越普及,但消极的方面也有,例如对于家庭的责任感等。教育应该让年轻人懂得他们不仅有权利,还有责任。
《21世纪的教与学》是一系列书,第1本探讨21世纪的教育目标,第2本计划写21世纪的学生怎样培养能力,第3本写教师怎样教育学生达到目标——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F:在您的研究中,中国的表现怎么样?
R:中国的教育在过去30年有很大变化,例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9年义务教育。短时期内中国教育界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有挑战性的教育目标,所以中国为世界教育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何在短时期内改变更多。中国本身是个大国,不同地区情况也不同,比如城市里生活的孩子远比乡村里的孩子机会多。
F:您对于准备留学的学生有哪些建议呢?
R:我在哈佛教育学院负责硕士项目,这个项目每年招收约8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都有用教育来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我告诉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正确认识自己,看重自身的价值,并且了解历史。从哈佛的历史、波士顿的历史,从华盛顿和富兰克林相遇的故事里学习独立的精神和思想;哈佛教育学院旁边的瑞德克里夫学院是在女孩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时期中,一对家长修建的,为了让哈佛的教授在课余时间教女孩子们和当时哈佛大学一样的课程……我希望学生从这些历史中看到普通人同样拥有可以改变社会、改变历史的自身价值。其次,我告诉学生生命很短,无论你多年轻,你都没办法做所有你想做的事情,所以你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取舍。人生阅历也很重要。当你决定申请哈佛之前,先去游历,游历之后才能知道如何做一个“世界公民”。
F=《出国》杂志
R=哈佛教育学院教授Femando M.Relmers
F:您是怎样对教育感兴趣的?
R:我在哈佛教育学院主管国际教育政策项目。我出生和成长于南美洲的小国家,父母是西班牙移民。像很多移民—样,我的父母热衷于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尤其要比他们的教育程度高,我是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我的高中离家很远,单程要两小时,这就让我有初会看到城市的不同区域。我意识到生活在不同区的小孩子的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有些小孩很贫穷,住在破旧的房子里,很小的年纪迫于生计就开始工作。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些孩子生来就面临贫困,而另一些人却含着金钥匙。当时有一个说法是“人不是生来就是天才,智慧在于教育”。我问自己如果那些贫穷的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他们中会有多少人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我意识到这是我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那一年,我16岁。
F:您的一位学生告诉我,您曾经在很多国家工作过,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工作经历?
R:我很幸运被很多国家的政府、学校和非盈利组织等邀请参与不同的项目,包括巴基斯坦、埃及、西班牙、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家,主要都是研究怎样提供更好的教育来激发人的潜能。我发现无论哪个国家,每一代的人都希望给下一代的人更好的教育机会,这几乎是人类共同的属性。但我也同时发现,一些国家的人不太能认同其他不同于自身的文化,这在21世纪是很致命的。21世纪的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是让更多的人有全球化概念,能够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教育者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学习不同文化中的长处。我越来越相信学校的作用是让年轻人准备好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挑战,教会他们和不同的人协作。新世纪的挑战主要有贫富差距——就像我16岁意识到的那样,有的人过着优越的生活,拥有很多资源,很多人相反,怎样让所有人和平相处。这样的挑战不是美国的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一起探讨。
同时,我常常思考一些人类的基本权利,比如拥有食物、水、健康的环境,接受教育的权利,在一些地方女孩还没有和男孩同等的地位——这些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人类已经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教育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和学校等)更有责任帮助年轻人懂得理解、有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我在很多国家游历、工作所收获的思考。
F:您的新书《21世纪的教与学》已经出版,能否和我们分享书中的一些结论?
R:我在教育领域工作了将近30年,最大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能够到学校学基本的知识(数学、科学、语言等),可是最近7年我又重新思考,这是不够的——教育必须确保教会学生他们将来需要的技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有主动权。有些地方,政府、教育机构、教师都忙于确保学生学到基本的知识,却不和外部世界的变化进行紧密联系。这种和外部世界脱节的学习让一些有天赋的学生对学习厌倦,他们看不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什么联系。
我们选取中国、智利、新加坡、印度、墨西哥、美国作为样本,为了研究一个很简单的目标——21世纪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能力。选择这几个国家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选择在校生多的,中国、印度自然是人口大国,年轻人也多;其次选择的那个国家要有教育机构对此研究有兴趣,愿意分享数据,新加坡的大学为我们跑来了橄榄枝……
F:这几个国家在教育方面有哪些共性吗?
R:最大的共性是关注、关爱下一代,家长尽他们所能的去教育下一代,并尽可能减少贫困人口,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国家的人和环境有越来越好的关系。他们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文化也有很多差异。比如女性的地位,当被问到女性是否有权利和男性一样做企业的领导者时,一些国家的人认为有,一些国家的人认为没有;如果没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女性应该享有和男性一样平等的就业机会吗?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答案都有。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国家,也体现在不同时代的人身上——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非常陕。积极的方面是年轻人对于人人平等这样的概念越来越普及,但消极的方面也有,例如对于家庭的责任感等。教育应该让年轻人懂得他们不仅有权利,还有责任。
《21世纪的教与学》是一系列书,第1本探讨21世纪的教育目标,第2本计划写21世纪的学生怎样培养能力,第3本写教师怎样教育学生达到目标——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F:在您的研究中,中国的表现怎么样?
R:中国的教育在过去30年有很大变化,例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9年义务教育。短时期内中国教育界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有挑战性的教育目标,所以中国为世界教育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何在短时期内改变更多。中国本身是个大国,不同地区情况也不同,比如城市里生活的孩子远比乡村里的孩子机会多。
F:您对于准备留学的学生有哪些建议呢?
R:我在哈佛教育学院负责硕士项目,这个项目每年招收约8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都有用教育来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我告诉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正确认识自己,看重自身的价值,并且了解历史。从哈佛的历史、波士顿的历史,从华盛顿和富兰克林相遇的故事里学习独立的精神和思想;哈佛教育学院旁边的瑞德克里夫学院是在女孩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时期中,一对家长修建的,为了让哈佛的教授在课余时间教女孩子们和当时哈佛大学一样的课程……我希望学生从这些历史中看到普通人同样拥有可以改变社会、改变历史的自身价值。其次,我告诉学生生命很短,无论你多年轻,你都没办法做所有你想做的事情,所以你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取舍。人生阅历也很重要。当你决定申请哈佛之前,先去游历,游历之后才能知道如何做一个“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