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为今后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小学生每每对接触的数学问题是既新鲜又神秘,抑或迷茫。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提取学生熟悉的素材,结合教材并灵活处理,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素材;美
小学阶段是学生为今后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更是如此,小学生每每对接触的数学问题是既新鲜又神秘,抑或迷茫。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去发现、捕捉、运用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课本知识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为一体;在生活中提取学生熟悉的素材,结合教材并灵活处理,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就会越轻松,这样必能让数学的美妙水到渠成的走来。
一、发现生活素材,从熟悉的生活走来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和角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把一些数学现象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引入新知识的教学,让所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事物中展现开来,必然会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提炼其中的数学现象和知识,然后再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师,都能让学生产生更亲近的感觉,老师的亲和力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他们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平时不注意的事物竟然包含着自己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使他们善于捕捉、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如此等等,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会感到数学并不陌生和抽象。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接近,他们主动学习、自觉接受知识的情绪就越高涨,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更容易理解知识点。
网络的时代已让我们无法避免游戏,就让学生平常喜欢玩的游戏为切入点;学生喜欢玩跳方格,就可以以跳方格为例引入新的知识,加法、减法、乘法等知识教学均可以;零食是小学生的挚爱,就可以引入数字的运算减……然后结合教材知识点、生活中的实例、实物或挂图来创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教师可利用公交车上人数的实例来创设情境;教学“圆的认识”,教师可以出示课件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和认识自行车轮子的形状;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运用多媒体演示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化抽象为具体,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也相等。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我们熟悉的生活中走来,会让我们学得更轻松更自然。
二、灵活处理教材,从熟悉的问题走来
教材是范本,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灵活处理教材,找准切入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现象、问题入手,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把问题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和冲突搭起了一个平台,调动起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从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教学中使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熟悉的素材,学生思考起来会感到非常亲切、有趣,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如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和概率”是小学数学课本中非常中重要的知识。它虽然不需要学生进行精确的计算,但是对他们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更高效地进行学习。
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结合学生熟悉的“摸球游戏”,进而引出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让学生能辨别游戏是否公平等等,既对“可能性知识”进行了必要的复习,又对进一步学习“统计和概率”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后回答:3个盒子里,盛有数量不等的红、黄、蓝小球,“如果任意摸一次,摸到红球的情况会如何?”在装有5红5蓝的袋子里进行摸10次,“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研究:如果再增加10次,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强化了对“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有关”这样一个结论的认可。并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出在相同的情况下,摸的次数越多,他们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与二分之一,在应用中深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
三、培养动手动脑,从必要的实践走来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是民间俗语,还是古典诗句,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思考、应用等,在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都体现“实践”两个字。因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加强实践操作,使学生勤动手,多动脑,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其中,便能更多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后,往往只是生搬硬套公式来完成应用题练习,对学习这些面积公式的用处和目的并不了解,不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这些公式。如给教室做窗帘,让学生算一算大概需要多少布料?教师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完成实践活动,测量出窗户的大小;考虑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再让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绘成图并计算出结果。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且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了面积的相关知识及应用。生活中必要的实践操作活动,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總之,联系生活,结合教材,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2]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
[3]蒋谦.构建生活化课堂,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4(20).
[4]林婉红.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
【关键词】数学;生活素材;美
小学阶段是学生为今后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更是如此,小学生每每对接触的数学问题是既新鲜又神秘,抑或迷茫。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去发现、捕捉、运用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课本知识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为一体;在生活中提取学生熟悉的素材,结合教材并灵活处理,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就会越轻松,这样必能让数学的美妙水到渠成的走来。
一、发现生活素材,从熟悉的生活走来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和角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把一些数学现象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引入新知识的教学,让所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事物中展现开来,必然会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提炼其中的数学现象和知识,然后再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师,都能让学生产生更亲近的感觉,老师的亲和力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他们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平时不注意的事物竟然包含着自己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使他们善于捕捉、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如此等等,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会感到数学并不陌生和抽象。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接近,他们主动学习、自觉接受知识的情绪就越高涨,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更容易理解知识点。
网络的时代已让我们无法避免游戏,就让学生平常喜欢玩的游戏为切入点;学生喜欢玩跳方格,就可以以跳方格为例引入新的知识,加法、减法、乘法等知识教学均可以;零食是小学生的挚爱,就可以引入数字的运算减……然后结合教材知识点、生活中的实例、实物或挂图来创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教师可利用公交车上人数的实例来创设情境;教学“圆的认识”,教师可以出示课件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和认识自行车轮子的形状;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运用多媒体演示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化抽象为具体,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也相等。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我们熟悉的生活中走来,会让我们学得更轻松更自然。
二、灵活处理教材,从熟悉的问题走来
教材是范本,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灵活处理教材,找准切入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现象、问题入手,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把问题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和冲突搭起了一个平台,调动起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从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教学中使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熟悉的素材,学生思考起来会感到非常亲切、有趣,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如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和概率”是小学数学课本中非常中重要的知识。它虽然不需要学生进行精确的计算,但是对他们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更高效地进行学习。
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结合学生熟悉的“摸球游戏”,进而引出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让学生能辨别游戏是否公平等等,既对“可能性知识”进行了必要的复习,又对进一步学习“统计和概率”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后回答:3个盒子里,盛有数量不等的红、黄、蓝小球,“如果任意摸一次,摸到红球的情况会如何?”在装有5红5蓝的袋子里进行摸10次,“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研究:如果再增加10次,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强化了对“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有关”这样一个结论的认可。并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出在相同的情况下,摸的次数越多,他们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与二分之一,在应用中深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
三、培养动手动脑,从必要的实践走来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是民间俗语,还是古典诗句,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思考、应用等,在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都体现“实践”两个字。因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加强实践操作,使学生勤动手,多动脑,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其中,便能更多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后,往往只是生搬硬套公式来完成应用题练习,对学习这些面积公式的用处和目的并不了解,不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这些公式。如给教室做窗帘,让学生算一算大概需要多少布料?教师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完成实践活动,测量出窗户的大小;考虑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再让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绘成图并计算出结果。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且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了面积的相关知识及应用。生活中必要的实践操作活动,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總之,联系生活,结合教材,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2]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
[3]蒋谦.构建生活化课堂,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4(20).
[4]林婉红.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