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好的体育课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的活动。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与学生感情交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爱心和热情如何、感情渗透的力量强弱,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教学在体育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的动力功能及作用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效能。现代心理研究表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动力施予直接的影响。在同样的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活动中,个体情绪的高涨与否会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涨情绪下,个体会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力达预定目标;在低落情绪下,个体则缺乏冲动和拼劲,稍遇阻力,便畏缩不进,甚至半途而辍。现代情感心理学中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的动机分化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就十分重视情感的动力功能。他们认为:人格系统中存在四种类型的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其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或是同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物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显然,情感不仅具有“放大”内驱力的作用,而且本身可离开内驱力而直接起到动机作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确定的重要性
教师、学生和教材既是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情感目标。
1.应让学生处于愉悦、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应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的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不仅是掌握几个简单技能或觉得好玩,还包含智慧、勇敢和相互协作精神。
3.应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强化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三、师生情感交流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认知,也交流情感;不仅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交流着师生人际间的情感。而师生人际间的情感也会通过迁移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而师生情感交流的核心是愛心融入。这就要求教师从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师爱的意义,培养师生情感,并掌握施爱于学生的艺术,因为“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
1.施爱于细微之处。俗话说:“于细微处见深情。”往往在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最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在教学中对学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触,对其名字的一声亲切呼唤,对其良好表现一个掌声,说一个“好”字,树一个大拇指都会产生师生爱的魅力。
2.施爱于需要之时。根据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将自己的师爱之情为满足学生某些合理而迫切需要的行为。如体育教学中当学生需要支持、帮助之时,教师及时地鼓励一下,安慰一声,帮助一下,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从根本上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促进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3.施爱于批评之中。师爱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是一种慈与严相结合的爱。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由于批评易引起学生的不悦、反感甚至恼怒的情绪,因此,教师的批评要掌握好时机,以静制动,晓之以理。特别是体育教师易冲动,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能动手动脚,以体罚或变相体罚代替批评。批评时要讲究艺术,在批评时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完全是出于关心和爱护。
4.施爱于学生之间。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爱直接施于学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集体将爱传递给学生。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最能体现,集体项目的练习,如篮、排、足球的教学比赛,集体性的各种游戏活动中都能达到传递爱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直接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蕴含在学生间情感背后的师爱。
四、正确运用情感功能营造好的情感环境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情感的功能,营造一个好的情感环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而提高上课质量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中,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乃至教师的着装,无一不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学生,对课的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
2.尊重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等。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内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即使是批评,是否使学生得到激励。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十分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3.对后进生的积极态度。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一般,但在体育项目中的技术动作协调技术掌握得较快、较好。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聪明才智而一展风采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运动员为集体争光而顽强拼搏的荣誉感;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做示范、作裁判、协助教师参与保护帮助,借收体育器材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到对文化课的学习上去。这样,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
一、情感的动力功能及作用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效能。现代心理研究表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动力施予直接的影响。在同样的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活动中,个体情绪的高涨与否会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涨情绪下,个体会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力达预定目标;在低落情绪下,个体则缺乏冲动和拼劲,稍遇阻力,便畏缩不进,甚至半途而辍。现代情感心理学中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的动机分化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就十分重视情感的动力功能。他们认为:人格系统中存在四种类型的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其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或是同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物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显然,情感不仅具有“放大”内驱力的作用,而且本身可离开内驱力而直接起到动机作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确定的重要性
教师、学生和教材既是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情感目标。
1.应让学生处于愉悦、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应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的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不仅是掌握几个简单技能或觉得好玩,还包含智慧、勇敢和相互协作精神。
3.应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强化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三、师生情感交流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认知,也交流情感;不仅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交流着师生人际间的情感。而师生人际间的情感也会通过迁移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而师生情感交流的核心是愛心融入。这就要求教师从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师爱的意义,培养师生情感,并掌握施爱于学生的艺术,因为“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
1.施爱于细微之处。俗话说:“于细微处见深情。”往往在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最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在教学中对学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触,对其名字的一声亲切呼唤,对其良好表现一个掌声,说一个“好”字,树一个大拇指都会产生师生爱的魅力。
2.施爱于需要之时。根据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将自己的师爱之情为满足学生某些合理而迫切需要的行为。如体育教学中当学生需要支持、帮助之时,教师及时地鼓励一下,安慰一声,帮助一下,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从根本上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促进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3.施爱于批评之中。师爱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是一种慈与严相结合的爱。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由于批评易引起学生的不悦、反感甚至恼怒的情绪,因此,教师的批评要掌握好时机,以静制动,晓之以理。特别是体育教师易冲动,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能动手动脚,以体罚或变相体罚代替批评。批评时要讲究艺术,在批评时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完全是出于关心和爱护。
4.施爱于学生之间。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爱直接施于学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集体将爱传递给学生。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最能体现,集体项目的练习,如篮、排、足球的教学比赛,集体性的各种游戏活动中都能达到传递爱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直接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蕴含在学生间情感背后的师爱。
四、正确运用情感功能营造好的情感环境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情感的功能,营造一个好的情感环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而提高上课质量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中,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乃至教师的着装,无一不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学生,对课的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
2.尊重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等。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内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即使是批评,是否使学生得到激励。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十分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3.对后进生的积极态度。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一般,但在体育项目中的技术动作协调技术掌握得较快、较好。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聪明才智而一展风采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运动员为集体争光而顽强拼搏的荣誉感;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做示范、作裁判、协助教师参与保护帮助,借收体育器材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到对文化课的学习上去。这样,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