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适应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程,也是不断通过阅历增强内心力量的过程。近期社会十分关注校园欺凌话题,纵观世界各地,有强弱之处就可能存在欺凌,这触及的是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及健康成长的问题,更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何监管、引导的问题。
问:孩子受欺凌后会产生哪些精神障碍?有何表现?
答:受欺凌后孩子会产生挫折感、自卑感,自信心会降低,对社会的认知例如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会发生改变,这时候非常需要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必要时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师的疏导。
问:这些精神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得到解决?可以寻求哪些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的途径、机构?
答: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可以随着年龄增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加深而自我进行调节。少数长期受欺凌而得不到关注的儿童,会对其个人成长、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家长、教师去引导,或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和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問:孩子受欺凌后应该怎样处理和欺凌者的关系?还应该继续与其交往吗?
答:要在保证双方平等的前提下才能继续交往。有些加害人在老师、家长的劝谕下,表面上接受了教育,但心里却不以为然。加害人会产生一种“我比你强”的优越感,一旦老师、家长的外力去除后,他们还是会继续欺凌别人。老师、班主任要把危害性向孩子讲明白,让他们知道以武力驾驭别人是很有害的。在学校如何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很关键。
问:欺凌者是基于怎样的心理施暴的?
答:儿童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传播的事件里,有很多是通过攻击、武力来解决问题的。传统意义上来讲,一种暴力行为如果受到了惩罚,人们就不会去学习。但从心理学来讲,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人们都会通过观察模仿来习得这种行为,尤其是儿童。例如,孩子如果通过看电视看到某些人通过暴力行为解决了问题,获得了好的结果,便容易形成这种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品格和原则,长大后恃强凌弱,用强权获得利益。因此,要加大对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力度,同时,媒体对于暴力事件也应该少报道、不过度渲染为好,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问:长远来看,欺凌者这种心理不进行矫正、教育的话,会对他们的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答:会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走入社会后也容易形成犯罪人格。
问:家庭破碎等因素对欺凌者有重要影响?
答:心理学上对小白鼠做过研究,让部分实验的小白鼠与父母隔开,经过测量这部分小白鼠更易怒、容易攻击,所以家庭破碎、被遗弃等确实会是形成欺凌行为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防止校园欺凌,要从家庭教育做起,为人父母要善于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养成懂得尊重、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习惯。
问:学校、家长应该如何对欺凌者进行教育?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答:监管校园欺凌,关键在于学校和老师。学校如何营造氛围,建设公正的校园文化环境很重要。也可以试试把欺凌者带到监狱参观,让他们看到在欺凌的道路上走下去必然会进监狱。还可以采用类似游戏疗法,由心理咨询的老师布设一定的场景,让加害人扮演被害人,感受被害人的感受。只有体验过才能清楚欺凌会带来的后果。
问:加害人、受害人的身份是否可能互相转变?即受害人会否落下心理阴影,甚至导致心理扭曲,成年后形成暴力倾向?
答:如果长期处于这种阴影下,可能会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我有能力后我也欺凌别人,有可能会促成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所以老师、家长要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引导、予以制止。
问:周围的同学看到欺凌行为应该怎么做?
答:因为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所以不提倡见义勇为,应该尽快报告老师。
问:孩子受欺凌后会产生哪些精神障碍?有何表现?
答:受欺凌后孩子会产生挫折感、自卑感,自信心会降低,对社会的认知例如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会发生改变,这时候非常需要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必要时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师的疏导。
问:这些精神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得到解决?可以寻求哪些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的途径、机构?
答: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可以随着年龄增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加深而自我进行调节。少数长期受欺凌而得不到关注的儿童,会对其个人成长、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家长、教师去引导,或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和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問:孩子受欺凌后应该怎样处理和欺凌者的关系?还应该继续与其交往吗?
答:要在保证双方平等的前提下才能继续交往。有些加害人在老师、家长的劝谕下,表面上接受了教育,但心里却不以为然。加害人会产生一种“我比你强”的优越感,一旦老师、家长的外力去除后,他们还是会继续欺凌别人。老师、班主任要把危害性向孩子讲明白,让他们知道以武力驾驭别人是很有害的。在学校如何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很关键。
问:欺凌者是基于怎样的心理施暴的?
答:儿童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传播的事件里,有很多是通过攻击、武力来解决问题的。传统意义上来讲,一种暴力行为如果受到了惩罚,人们就不会去学习。但从心理学来讲,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人们都会通过观察模仿来习得这种行为,尤其是儿童。例如,孩子如果通过看电视看到某些人通过暴力行为解决了问题,获得了好的结果,便容易形成这种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品格和原则,长大后恃强凌弱,用强权获得利益。因此,要加大对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力度,同时,媒体对于暴力事件也应该少报道、不过度渲染为好,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问:长远来看,欺凌者这种心理不进行矫正、教育的话,会对他们的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答:会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走入社会后也容易形成犯罪人格。
问:家庭破碎等因素对欺凌者有重要影响?
答:心理学上对小白鼠做过研究,让部分实验的小白鼠与父母隔开,经过测量这部分小白鼠更易怒、容易攻击,所以家庭破碎、被遗弃等确实会是形成欺凌行为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防止校园欺凌,要从家庭教育做起,为人父母要善于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养成懂得尊重、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习惯。
问:学校、家长应该如何对欺凌者进行教育?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答:监管校园欺凌,关键在于学校和老师。学校如何营造氛围,建设公正的校园文化环境很重要。也可以试试把欺凌者带到监狱参观,让他们看到在欺凌的道路上走下去必然会进监狱。还可以采用类似游戏疗法,由心理咨询的老师布设一定的场景,让加害人扮演被害人,感受被害人的感受。只有体验过才能清楚欺凌会带来的后果。
问:加害人、受害人的身份是否可能互相转变?即受害人会否落下心理阴影,甚至导致心理扭曲,成年后形成暴力倾向?
答:如果长期处于这种阴影下,可能会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我有能力后我也欺凌别人,有可能会促成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所以老师、家长要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引导、予以制止。
问:周围的同学看到欺凌行为应该怎么做?
答:因为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所以不提倡见义勇为,应该尽快报告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