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世界翻译领域,功能翻译理论一直是世界各国翻译家们所追随的主流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民族、跨文化、跨交际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作者、译者和译文的读者都是关键要素,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向某一个要素靠拢,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要素的感受,统筹兼顾。这一理论不仅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标准,而且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多元化的、动态的新视野。文章在充分理解功能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关键词: 文学翻译批评 功能翻译理论 应用
引言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文学翻译因为其独特的翻译形式和极高的翻译要求在中国翻译领域一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文学翻译一样在翻译批评领域独占鳌头的就是文学翻译批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文学翻译批评一直停留在“挑错式”和“思想式”的模式止步不前,即便在改革开放时期有所发展,最终还是将文学翻译批评困于文本之中,对文本提出的批评建议大多数是对文本译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始终没能将文学翻译批评上升到文化交际的领域[1]。
一、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文学翻译领域提出的文学翻译主张,代表人物有凯特琳娜·赖斯、汉斯·威密尔和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赖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提出文学作品翻译要走出文本之外,将作者、译者和译本读者联系起来的主张,这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随后他的学生威密尔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学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诺德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所有学术思想,并在此之上进一步提出了忠诚原则。
在早期的文学翻译中,译者只是单纯地就文章进行单词对单词的翻译,而翻译出来的文本如果是理工类的文本尚可一读,但是如果翻译的是文学作品,那么文字的美感,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都无法准确表达,造成了一段时期的文学著作在国际间传播的困难,许多好的作品与好的思想得不到及时传播。与此同时文本的译者在文本翻译时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译者希望忠实于原著作者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有译文阅读者对译文符合阅读者阅读习惯的要求。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功能翻译理论的诞生就是为了指导陷入窘境的文学作品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大胆地在翻译领域引进了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几个要素,把原来单纯片面的对文本翻译的要求变成几个要素之间的综合的、统筹兼顾的文化交际活动。
二、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一)目的读者的重要性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的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是满足于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世界观和文化需求的译文阅读者的文化需求。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满足特定文化环境中特定的文化读者的语言转换活动。这样一种论调第一次将译文的受众也就是读者提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译文开始不再遵从译者或者委托翻译者的个人意志,转而开始为译文的真正受众读者服务,这是文学作品翻译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文本的译者开始考虑文本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将原著作者因为国别和文化环境不同可能会让译本读者造成误解或者曲解的段落和表达方式,用能够为本国读者所接受的方式重新表达出来,这样译者的工作得到了重视,而译文读者的地位则得到了充分尊重[2]。
(二)忠诚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诺德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忠诚原则”,这一原则在字面上看来像是一个一边倒的原则,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忠诚原则是一个统筹兼顾全方位考虑的文学作品翻译原则。忠诚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译者对译文的读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因为译者既然承担了翻译的工作就有义务为读者呈现出原著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情感,在这之中译者如果对原著做了任何方面的改动,那么也有义务向译文读者澄清自己所做的一切及这样做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求译者在能够正确传达原著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原著的精神,协调好译文读者和原著作者之间的关系[3]。由此可见,忠诚原则关注的是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只是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
在文学作品翻译批评中,除了要看文本本身的翻译水平之外,还要考虑这一文本的翻译是否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及译者在考虑读者能否接受的同时是否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感情,只有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才能够真正对译文的优劣得失给出科学判断。由此可见,翻批评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给予了文学作品翻译批评以深入、科学的指导,让文学作品翻译批评符合人民群众要求。
结语
我们不难看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中,重要的不是译者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也不是作者有多么高的外语翻译水平,而在于译者是否充分考虑了译文读者与原著作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否想出了合理的科学的方法对这些差异给予弥补,在此基础上译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原著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情感,这些是判断这部译本是否是一部优秀译本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张晓梅.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中心的探讨[D].山东大学,2012.
[3]刘嫦.浅谈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
关键词: 文学翻译批评 功能翻译理论 应用
引言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文学翻译因为其独特的翻译形式和极高的翻译要求在中国翻译领域一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文学翻译一样在翻译批评领域独占鳌头的就是文学翻译批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文学翻译批评一直停留在“挑错式”和“思想式”的模式止步不前,即便在改革开放时期有所发展,最终还是将文学翻译批评困于文本之中,对文本提出的批评建议大多数是对文本译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始终没能将文学翻译批评上升到文化交际的领域[1]。
一、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文学翻译领域提出的文学翻译主张,代表人物有凯特琳娜·赖斯、汉斯·威密尔和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赖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提出文学作品翻译要走出文本之外,将作者、译者和译本读者联系起来的主张,这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随后他的学生威密尔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学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诺德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所有学术思想,并在此之上进一步提出了忠诚原则。
在早期的文学翻译中,译者只是单纯地就文章进行单词对单词的翻译,而翻译出来的文本如果是理工类的文本尚可一读,但是如果翻译的是文学作品,那么文字的美感,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都无法准确表达,造成了一段时期的文学著作在国际间传播的困难,许多好的作品与好的思想得不到及时传播。与此同时文本的译者在文本翻译时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译者希望忠实于原著作者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有译文阅读者对译文符合阅读者阅读习惯的要求。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功能翻译理论的诞生就是为了指导陷入窘境的文学作品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大胆地在翻译领域引进了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几个要素,把原来单纯片面的对文本翻译的要求变成几个要素之间的综合的、统筹兼顾的文化交际活动。
二、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一)目的读者的重要性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的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是满足于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世界观和文化需求的译文阅读者的文化需求。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满足特定文化环境中特定的文化读者的语言转换活动。这样一种论调第一次将译文的受众也就是读者提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译文开始不再遵从译者或者委托翻译者的个人意志,转而开始为译文的真正受众读者服务,这是文学作品翻译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文本的译者开始考虑文本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将原著作者因为国别和文化环境不同可能会让译本读者造成误解或者曲解的段落和表达方式,用能够为本国读者所接受的方式重新表达出来,这样译者的工作得到了重视,而译文读者的地位则得到了充分尊重[2]。
(二)忠诚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诺德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忠诚原则”,这一原则在字面上看来像是一个一边倒的原则,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忠诚原则是一个统筹兼顾全方位考虑的文学作品翻译原则。忠诚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译者对译文的读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因为译者既然承担了翻译的工作就有义务为读者呈现出原著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情感,在这之中译者如果对原著做了任何方面的改动,那么也有义务向译文读者澄清自己所做的一切及这样做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求译者在能够正确传达原著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原著的精神,协调好译文读者和原著作者之间的关系[3]。由此可见,忠诚原则关注的是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只是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
在文学作品翻译批评中,除了要看文本本身的翻译水平之外,还要考虑这一文本的翻译是否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及译者在考虑读者能否接受的同时是否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感情,只有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才能够真正对译文的优劣得失给出科学判断。由此可见,翻批评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给予了文学作品翻译批评以深入、科学的指导,让文学作品翻译批评符合人民群众要求。
结语
我们不难看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中,重要的不是译者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也不是作者有多么高的外语翻译水平,而在于译者是否充分考虑了译文读者与原著作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否想出了合理的科学的方法对这些差异给予弥补,在此基础上译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原著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情感,这些是判断这部译本是否是一部优秀译本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张晓梅.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中心的探讨[D].山东大学,2012.
[3]刘嫦.浅谈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